【摘 要】《求通親親表》歷來被認為是千古情文,在溫情脈脈的言語之下有哪些欲說還休的隱情。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筆者條分縷析文中的“恩”與“情”發現,實際上曹植實以“德”為感召激發皇帝榮譽感的吸引物;以“恩”為實際的利益驅動;“情”是此篇表文的溫情外衣使皇帝更容易接受自己的建議,客觀上可以起到美化自己根本目的的作用。用世之情曹植實難忘懷。
【關鍵詞】魏晉;《求通親親表》;情與恩
曹植在《求通親親表》中表示“至于臣者,人道絕緒,禁錮明時,臣竊自傷也,不敢乃望交氣類,修人事,敘人倫。近且婚媾不通,兄弟永絕,吉兇之問塞,慶吊之禮廢,恩紀之違,甚于路人;隔閡之異,殊于吳越。”魏明帝在詔書中也承認“今令諸國兄弟,情理簡怠,妃妾之家,膏沐疏略,朕縱不能敦而睦之……”。魏初親情人情如此淡漠,曹植真的只是想建議明帝允許親親相同么,情的背后還有什么其他內涵?
一、《求同親親表》中的“恩”與“情”
表于太初五年上書給魏明帝其目的是想再改朝換代之際實現自己多年的人生追求請求“自試”。其目的本來是功利性的。文中所談最多的為“恩”“情”“德”。實際上植實以“德”為感召激發皇帝榮譽感的吸引物;以“恩”為實際的利益驅動;“情”是此篇表文的溫情外衣使皇帝更容易接受自己的建議,客觀上可以起到美化自己根本目的的作用。此表之后皇帝在詔書中對通親親的建議給予了認可,但曹植求自試的要求明帝則未做回應。《文選》將該表作為“情文”一條收錄;王運熙先生在《論建安文學的新貌》一文中將《求通親親表》作為建安抒情散文發展的表現予以論述;今人李桂廷先生將此表歸為“言志”一類。在南北朝人情高揚的風氣下注重《求通親親表》抒情成分完全可以理解,并且這也確實是建安文學新貌的重要體現。但此文的直接目的還是在于“言志”在于求得“自試”感情的充沛只是方法和手段,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作者撰文的精心設計。
(一)表文中的“恩”“情”
“德”與本文主題關聯不大,在此特留意討論“恩”與“情”。下面列舉“恩”“情”在表文中出現的情況。
1.恩
(1)“誠骨肉之恩,爽而不離,親親之義,實在敦固。”“恩”與“義”并列說明了恩的道義行、政治性。
(2)“體文王翼翼之仁,惠洽椒房,恩昭九族……”。“恩”“惠”并列說明了恩的現實性,功利性。文王之仁也包涵政治性。
(3)親理之路通,慶吊之情展,誠可謂恕己治人,推惠施恩者矣。此處“恩”“惠”依然并列且標明“治人”亦含有政治性。
(4)吉兇之問塞,慶吊之禮廢,恩紀之違,甚于路人;
(5)愿陛下沛然垂詔,使諸國慶問,四節得展,以敘骨肉之歡恩,全怡怡之篤義。“恩”“義”并舉。
2.情
(1)“執政不廢于公朝,下情得展于私室……”此處情指“事情,情況”
(2)“親理之路通,慶吊之情展,誠可謂恕己治人,推惠施恩者矣。”后文“吉兇之問塞,慶吊之禮廢……”這里“慶吊之情”與“慶吊之禮”同意。愚以為作者視“情”同于視“禮”。
(3)“至于注心皇極,結情紫闥,神明知之矣。”
(4)人侍輦轂,承答圣問,拾遺左右,乃臣丹情之至愿,不離于夢想者也。
筆者以為(3)、(4)兩處的“情”與東晉以后盛行的“人情”王戎所說的“情之所鐘,正在我輩”之“情”不同,(3)處的情指用世之情,(4)處的情是一種心情、心愿。綜上,表中提到的情都與感情、人情、親情不同。
(二)《說文》中“恩”、“情”的解釋,表中“恩”的天下
《說文》中恩條“惠也,從心因,因亦聲”。情條“人欲之為情,情非制度不節。《禮記》曰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不學而能。《左傳》曰民有好惡喜怒哀樂生于六氣。性生于陽以理執,情生于陰以系念”《漢字源流字典》中恩條“用心所依托會恩惠之意。”情條“人的思想、心志、精神、感覺所呈現的總狀態。”對比“情”在表文中的具體意義顯然與《說文》中的解釋不一,而王戎等所謂的“情”正是說文中的本意。據前面的分析表中的“恩”“情”都是偏重與政治和功利或者禮法。《求通親親表》中的“情”都不是感情人情的本意可以說在表中是“恩”與“德”的天下。“情”體現在作者激烈的報國之情或者說“求自試”之情中和讀者對作者處境的同情。“情”只是基于作者非凡的文學才華上作品所表達出的豐沛的感情,是文學技巧。從此點看政治與功利還是文章的主旨。從口吻與行文來看此表看不出有親人之間親昵感,完全是臣下對圣上的恭敬嚴謹。
二、結語
重情雖是建安文學的一大新變但《求通親親表》中的情還比較功利,與西晉的真性情還存在較大差別。竹林名士的任誕,名教與自然的沖突,《世說新語》中名士個性與個人情感的張揚與此大異其趣。魏初以后“情”越來越凸顯“任情悖禮”的事情屢有發生“情”在人們心中遠遠得高于了“禮”。儒學衰微玄學興起正是重情的表現之一。千古情文的評價多基于讀者的主觀感受,接受者同情作者的悲慘遭遇。而且文章確實文辭華美,真誠動人從藝術表達的角度這樣評價也可以理解。
參考文獻
[1]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 高步贏.魏晉文舉要[M].北京:中華書局,1989.
[3] 曹丕;易健賢.魏文帝集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
[4]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 譚家健.六朝文章新論[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6] 王運熙.論建安文學的新面貌[J].鄭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
[7] 張家梅.圣人有情無情之辯的美學意義[J].學術論壇, 2005.
作者簡介:賈帶赟(1988- ),女,河南鄭州人,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從事古代文學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