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武 李淑敏
摘 要:本文嘗試利用全行業主要指標數據和規模以上企業數據對我國文化產業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和評價。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主要指標基礎上,剔除價格和統計口徑調整的影響,還原了文化產業近十年改革發展軌跡;比較基于產業統計的分析框架和基于文化再生產理論的分析框架,利用文化產業直報平臺整理數據,對行業集中度和盈利性特征進行測算,并重點應用BCC-DEA模型對全國文化產業四位數子行業的投入產出效率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近10年間,文化產業實現較快增長;我國文化產業行業集中度不高;各行業的效率差距較大;文化內容生產類別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均是最低的,說明文化產業六大類別的效率尤其是文化內容生產類別的效率上升空間還很大。
關鍵詞:文化產業;行業集中度;生產效率
中圖分類號:F062.9;G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4)06-0036-08
我國文化產業經過近十年的改革發展,已經開始進入新的階段。總結過去十年來文化產業的發展軌跡,深入把握當前階段性特征,并對整個產業進行客觀評價是有意義的工作。本文結合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文化產業全行業主要指標數據和文化產業直報系統整理的數據,基于不同的理論分析框架,利用客觀的評價指標和方法對文化產業特征及效率進行研究,為文化產業研究和制定政策提供客觀參考依據。
一、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和歷史演進軌跡
根據新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標準,2012年我國共有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69.80萬家,實現較快增長。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18 071億元,占GDP的比重為3.48%,對當年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為5.50%。其中,文化制造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7 253億元,文化批零業實現增加值1 187億元,文化服務業實現增加值9 631億元,三者占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40.10%、6.60%和53.30%。
基于統計數據,筆者更期待對文化產業歷史發展進行縱向比較以增加產業發展的規律性認識。由于樣本期內文化產業統計口徑出現調整,為了增加歷年數據可比性,更為客觀反映文化產業發展長期規律,筆者進行了兩個方面數據修正工作:一是剔除價格影響因素,也就是剔除通貨膨脹的影響,當然,部分同期指標比較不受到這個因素影響,并未調整;二是考慮國家統計局按照2012年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新口徑對2011年相關數據的調整,即2011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由134 719億元修訂為15 516億元,與當年GDP之比由2.85%修訂為3.28%。按照這一調整系數,我們初步對2004—2010年增加值進行修正。從修正后的數據和修正前的數據進行比較,發現二者在大的趨勢上大致保持一致,并未出現反差較大的地方,因此,為了研究和行文方便,二者不做進一步區分。
(一)文化產業增加值
從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歷年變化來看,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特征:第一,近十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較快增長。增加值由2004年3 340億元增加到2012年18 071億元,8年增長了5.41倍,年均增速達到21.90%。第二,文化產業增速大幅高于同期GDP增速。8年平均增長率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5.96個百分點,并且二者同步變化。
(二)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穩步提高。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與GDP的比值從2004年2.47%增加到2012年3.48%,8年增長了1.41倍,年均增速達到6.30%。文化產業對當年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從2005年的3.61%增長到2012年的5.53%。
在2004—2012年期間,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處于緩慢上升的狀態。為了進一步反映文化產業與GDP之間的關系,我們考察文化產業對GDP貢獻率。文化產業貢獻率是指三次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的貢獻率,等于各產業增加值增量與GDP增量之比按不變價格計算。而從整體上來說,文化產業對當年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率處于上升趨勢,2008年是一個轉折點。在2005—2008年期間,貢獻率一直處于下降趨勢,2008—2010年期間,貢獻率處于上升趨勢,由2.79%上升至4.60%,上升了1.81個百分點。之后2011年的貢獻率開始下滑,2012年的貢獻率又開始得到回升,并超過了2010年的貢獻率。
(三)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及構成
從總量上看,三類產業均保持大幅增長。文化產品制造業從2004年1 481億元增加到2012年7 253億元,8年增長了4.90倍,年均增速達到26.80%;文化產品批零業從2004年328億元增加到2012年1 187億元,8年增長了3.62倍,年均增速達到26.30%;文化服務業從2004年1 241億元增加到2012年9 631億元,8年增長了7.76倍,年均增速達到33.90%,是三類產業中增長最快的部分。按可比價格計算的增加值增速與現價計算的增加值增速大致相當,文化服務業增速最快,文化產品制造業次之,文化產品批零業最慢,但三者均保持較高增速。
從三類產業占整個文化產業比重來看,文化產品制造業和文化服務業比重出現交替變化,文化產品制造業持續下降,而文化服務業持續上升。具體來講,文化產品制造業占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的比重8年來持續下降,從2004年47.70%下降到2008年的41.10%,最終下降到2012年40.10%。
與此相對應,文化服務業占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的比重8年來卻保持連續上升的態勢,從2004年40.00%上升到2008年的50.80%,于2010年達到8年內最高值,為53.70%,2011年和2012年仍然保持這一水平,2011年達到53.20%,2012年達到53.30%。
與此同時,文化批零業出現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局面。從2004年的10.60%下降到2012年的6.60%。
(四)主要文化行業法人單位數
在2005—2007年間,主要文化行業法人單位數均有所增加,新聞出版業由2005年的5 291個增加到2007年的5 607個,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業由2005年的14 539個增加到2007年的15 139個,文化藝術業由2005年的29 742個增加到2007年的32 253個,娛樂業由2005年的13 896個增加到2007年的16 850個,相對來說增速比較大。
就增長率而言,新聞出版業和娛樂業的增長率均有所下降,新聞出版業由2006年的3.19%下降為2007年的2.69%,娛樂業由2006年的10.48%下降為2007年的9.76%。而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業的增長率處于上升趨勢,文化藝術業的增長率基本持平,保持在4.14%左右。
主要文化行業法人單位數在2009年和2010年的增長率均處于下降趨勢。新聞出版業由2009年的7.25%下降為2010年的3.12%,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業由2009年的7.05%下降為2010年的4.28%,文化藝術業由2009年的12.17%下降為2010年的4.89%,娛樂業的增長率由2009年的12.60%下降為2010年的7.17%。
主要法人單位數在2011年和2012年的增長率均處于上升趨勢,且娛樂業的上升幅度最大,由2011年的8.10%上升為2012年的24.23%,新聞出版業的上升幅度最小,由2011年的4.05%上升為2012年的8.17%。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業由2011年的5.89%上升為2012年的12.69%,文化藝術業由2011年的8.53%上升為2012年的19.76%。
二、分析框架比較和樣本數據選擇
關于文化產業官方的界定和統計分類有兩次。第一次是開始于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的需要,國家統計局于2004年發布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將文化及相關產業定義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并將文化及相關產業劃分為四層,加上過渡層和延伸層共六個層次。
更為詳細的分類見《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04)》。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文化產業受到新技術影響導致的業態變化和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新的部署,都要求新的文化產業界定及統計分類,國家統計局于2012年頒布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以下簡稱《分類2012》),將文化及相關產業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將文化及相關產業分為五層。
更為詳細的分類見《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
這兩次分類在框架上有著內在一致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二者都集中反映了文化產業自身發展和代表文化產業生態環境的相關產業發展情況。第二,二者都兼顧了文化生產活動的相近性,圍繞不同的文化生產活動進行歸類,2004年版體現在第四層,2012版體現在第三層。第三,二者都延續了傳統國民經濟中對文化產業以產品角度的分類,主要體現在第二層。從這三點來看,文化產業基本情況得以反應,但是仍難以滿足更針對性的問題研究。針對不同問題研究的需要,研究者要選取不同的理論框架,對文化產業統計數據進行重新組合排列。最具代表性的是高書生[1]基于物質再生產理論提出的文化再生產理論。該理論認為,經濟學上把循環往復的生產過程稱為物質再生產,文化傳承和創新周而復始的延續過程也可看做一種再生產,即文化再生產。與物質再生產不同,文化再生產包括創作、生產、傳播和消費四個類別。作品是創作的成果,經過生產轉化為產品,借助傳播變成商品從而進入消費。從作品到產品再到商品,文化再生產各類別呈現關聯性和繼起性。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文化產業包括將文化產業分為六大類別。與統計框架比較來看,文化再生產理論保留文化產業和相關產業的分類,同時將統計框架下的產業鏈特性提升到產業層面,不再是隸屬于不同文化產品下面的層次,這是一次較大的突破,有利于從整個產業層面把握文化產品生產環節特征。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因此,根據研究問題的需要和數據的約束,本文研究交叉使用統計分析框架和文化再生產理論框架。
在確定分析框架基礎上,分析數據也決定著研究結果的質量。本文將國家統計局文化企業直報平臺系統覆蓋的全國規模以上文化企業作為樣本,進一步推斷整個文化產業的總體特性。根據直報平臺統計數據整理,2012年整個文化產業規模以上的法人單位數達到36 469家,從業人員數為6 994 335人,應付職工薪酬為4 069.07億元,資產合計為50 336.65億元,營業收入達到56 261.54億元,其中主營業務收入為55 463.97億元。下面各部分就是基于直報系統整理后數據進行的具體分析。
2012年,全國文化企業中有6 236戶虧損企業,虧損面為17.10%;虧損企業虧損金額達343.12億元,相當于全國文化企業凈利潤10.70%。從類別來看,各類別的虧損情況分布大致有著如下兩個方面特點(如表4所示):第一,文化傳播渠道類別和生產性文化服務類別的企業虧損面均高于全國文化企業平均水平,其中文化傳播渠道類別的企業虧損面已經超過了20%。第二,雖然各大類虧損企業虧損金額差距較大,但是各類別虧損情況對各盈利造成的影響并不是特別突出,均沒有超過15%。其中有3個類別的虧損企業虧損金額與凈利潤的比值超過了全國文化企業平均水平,它們分別是文化消費制造類別和文化傳播渠道類別、文化生產服務類別,其虧損企業虧損金額依次相當于各自類別的合計凈利潤的14.35%、11.82%和11.27%。而文化裝備制造類別、生產性文化服務類別和文化內容生產類別虧損金額占凈利潤的比重分別為9.06%、8.56%和7.19%。
四、生產效率評價
(一)文獻綜述
伴隨著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眾多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文化產業效率進行了大量的相關研究,得到了許多很有意義的啟示。Marco-Serrano[2]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分析了在1995—1999年期間瓦倫西亞地區與網絡相關的西班牙劇院的不平衡面板數據,結果表明整體效率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技術效率降低引起的,而規模效率保持不變。Last和Wetzel[3]運用基于輸入距離函數的隨機前沿分析方法測度了1991/1992—2005/2006年度的德國公共劇院的效率,結果表明文化服務經濟并不滿足成本最小化的假設。Last和Wetzel[4]依然運用隨機前沿分析方法測度了1991/1992—2005/2006年度的德國公共劇院的效率,并將全要素生產效率分解為技術效率變化、技術變化和規模效率變化。
在國內,馬躍如等[5]利用2003—2008年省市數據,運用SFA模型分析了我國文化產業效率,并分析了文化產業發展規模與環境兩個方面的影響因素對文化產業效率的作用;蔣萍和王勇[6]利用第二次經濟普查數據,應用三階段DEA和超效率DEA模型對我國31個省份2008年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進行了分析,發現我國各省份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馬萱和鄭世林[7]應用BCC模型對我國31個省份1998—2006年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進行了分析,發現我國不同區域之間的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存在較大差距;郭國峰和鄭召鋒[8]從文化產業的投入和產出兩個角度分別考察了中部六省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利用數據包絡技術對中部六省文化產業發展績效進行綜合評價,并利用結構方程模型模擬了文化產業的投入—產出作用路徑,最后結合研究結論就提升中部六省文化產業的發展績效進行了思考和探討;侯艷紅[9]應用CCR模型對2005年我國31個省區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我國文化產業有效的省區有廣東和北京等7個省份。
總的來講,運用DEA的思路是研究文化產業生產效率的重要路徑,本文仍延續這一思路,并采用BCC模型,即在規模報酬可變(VRS)條件下的效率模型,吳文江[10]對該模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解釋。但是,本文的有益工作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基于文化企業微觀數據的整理加總后的分行業數據(四位行業代碼);第二,是基于不同的分析框架的比較。
(二)指標選擇和數據描述
1.投入產出指標選擇
DEA分析以DMU的投入產出資料為衡量效率的要素,因此,投入產出指標的選取是否恰當對最終DMU效率衡量是否準確極為重要。本文根據前人的研究結果,主要考慮人力和資本方面的投入,基于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有效性,選擇法人單位數、應付職工薪酬、資產合計和成本費用總額作為文化產業投入指標,選擇營業收入作為文化產業的產出指標。
應用DEA進行效率分析時,應該保證決策單元的數量是投入產出指標的至少兩倍以上。該文化產業的決策單元為119個,而投入產出指標為5個,因此適合應用DEA方法。另外,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之間應該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以避免出現某種投入指標數量增加卻引起產出指標數量減少的情況。經計算,營業收入與法人單位數、應付職工薪酬、資產合計和成本費用總額的Pearson相關系數分別為0.60、0.63、1.00和0.61,上述相關系數通過了在1%顯著水平下的檢驗,可以認為具有顯著的正相關系數,因此適合進行DEA效率分析。
2.數據描述
投入產出的數據特征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應付職工薪酬的均值為34.19億元,標準差為68.40億元,說明不同行業的工資標準差異較大;法人單位數的最大值為2 843家,資產合計、成本費用總額和營業收入的均值分別為423.00億元、445.14億元和472.79億元,標準差分別為753.58億元、807.48億元和847.07億元,這些指標的標準差系數均在0.50以上,說明不同行業的規模不一樣。
(三)基于統計分析框架的生產效率
運用DEAP2.1軟件對2012年文化產業中的119個行業進行以投入為導向的VRS模型分析。結果顯示,我國文化產業的平均技術效率為0.85,平均純技術效率為0.89,平均規模效率為0.96。
1.技術效率
由圖1可知,技術效率的取值介于0—1之間。
從整個行業來看,雕塑工藝品制造行業(2431)、天然植物纖維編織工藝品制造行業(2435)、電視機制造行業(3951)等12個行業達到了技術效率前沿。效率最低的10個行業分別為公園管理(7851)、游覽景區管理(7852)和文藝創作與表演(8710)等,均處于0.60以下。
2. 純技術效率比較
純技術效率反映的是在一定的生產規模下投入要素的生產效率,表明行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管理、技能等方面的改進。純技術效率已經假定生產對應了最優的生產規模,測度的是實際生產點和生產前沿面曲線的差距。
由圖2可知,純技術效率的取值介于0—1之間,而且文化產業各行業的純技術效率值,均比其技術效率值大,說明決策單元更接近于效率邊界。
在規模報酬可變的情況下,對于非DEA有效的行業,再考察其技術有效性和規模有效性。在非DEA有效的行業中,檔案館行業(8732)、電子游藝廳娛樂活動行業(8912)和圖書出租行業(7122)等7個行業是純技術有效而非規模有效,說明這7個行業按照現在的產出計算,其投入不可能再減少了,因此其技術效率相對無效主要是由于規模無效引起的。數字內容服務行業(6591)、群眾文化活動行業(8770)和文具制造行業(2411)等12個行業是規模有效而非純技術有效,說明這些行業實現了規模經濟,卻并沒有擁有最佳的技術水平。其余的88個行業既非純技術有效也非規模有效,也就是說這些行業存在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的情況,即使減少其部分投入,也有可能保持當前的產出水平不變。
從規模收益來看,DEA有效的12個行業以及音像制品出版行業(8524)、園林、陳設藝術及其他陶瓷制品制造行業(3079)和數字內容服務行業 (6591)等13個行業都處在規模收益不變階段。金屬工藝品制造行業(2432)、抽紗刺繡工藝品制造行業(2436)和地毯、掛毯制造行業(2437)等60個行業處在規模收益遞減階段,說明這些行業在增加投入后,產出的增加比例會小于投入的增加比例,即增加投入的產出效率比較低。如何整合投入資源以實現文化產業的規模經濟,對這些行業來說是需要研究和探索的。其他行業均為規模收益遞增,也就是說這些行業如果將所有投入品的數量都以相同比例增加,將獲得更大比例的產出回報。
從各類別層面看,文化消費終端制造類別的純技術效率仍然最高,幾乎接近效率1的最佳水平,最低的是文化內容生產類別,為0.86。文化裝備制造類別、生產性文化服務類別、文化生產服務類別和文化傳播渠道類別的純技術效率依次為0.92、0.89、0.89、0.87。總的來講,各類別排序與技術效率排序大致相同,但效率水平略有上升。
五、結論及政策含義
近十年間,文化產業實現較快增長,而且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穩步提高。從總量上看,文化產品制造業、文化產品批零業和文化服務業這三類產業均保持大幅增長。然而,我國文化產業的行業集中度并不高,這很可能與行業發展所處的階段有關。同時,本文還運用DEA方法測度了我國文化產業的投入產出效率,并按照文化再生產理論框架,對六大類別的生產效率結果也進行了相應分析,結果表明:各行業的效率差距較大;六大類別的技術效率均不是特別高,而文化內容生產類別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均是最低的,說明文化產業六大類別的效率尤其是文化內容生產類別的效率上升空間還很大。
總的來講,本文的研究結論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政策含義:第一,重新認識文化內容生產,著力提高生產效率。傳統意義的文化內容生產是在以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之前形成的,側重于實物形態、專業化、集中創作的小眾生產,隨著數字化和網絡化對人的行為方式、創作習慣產生深刻影響,不同于傳統意義的文化內容生產活動大幅上升,表現為網絡化、分散化和非專業化等特點,創作主體日趨大眾化。第二,克服文化產業和國民經濟體系割裂的觀點,發揮國民經濟體系對文化產業的基礎支撐作用。加大力度扶持文化再生產類別前端的文化裝備制造業(如廣播電視、電影、演藝、考古和印刷等設備生產),把文化科技研發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運用產業政策鼓勵文化集成應用高新技術,支持文化裝備業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第三,更加重視以設計為核心的文化創意等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的作用,改造提升建筑、紡織、輕工、包裝等傳統產業的文化內涵,推動創意設計向家具、家電、家紡、家飾生產延伸,提高物質產品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參考文獻:
[1]
高書生.如何認識文化產業[N].人民日報, 2013-02-08.
[2] Marco-Serrano,F.Monitoring Managerial Efficiency in the Performing Arts:A Regional Theaters Network Perspective[J].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2006,145(1):167-181.
[3] Last,A.K.,Wetzel,H.The Efficiency of German Public Theaters: A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Approach[J].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010,34(2):89-110.
[4] Last,A.K.,Wetzel,H.Baumols Cost Disease,Efficiency,and Productivity in the Performing Arts:An Analysis of German Public Theaters[J]. Journal of Culture Economics,2011,35(3):185-201.
[5] 馬躍如,白勇,程偉波.基于SFA的我國文化產業效率及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2,(8):97-101.
[6] 蔣萍,王勇.全口徑中國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12):69-81.
[7] 馬萱,鄭世林.中國區域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研究綜述與展望[J].經濟學動態,2010,(3):83-86.
[8] 郭國峰,鄭召鋒.我國中部六省文化產業發展績效評價與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9,(12):76-85.
[9] 侯艷紅.文化產業投入績效評價研究[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0] 吳文江.數據包絡分析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11.
從規模收益來看,DEA有效的12個行業以及音像制品出版行業(8524)、園林、陳設藝術及其他陶瓷制品制造行業(3079)和數字內容服務行業 (6591)等13個行業都處在規模收益不變階段。金屬工藝品制造行業(2432)、抽紗刺繡工藝品制造行業(2436)和地毯、掛毯制造行業(2437)等60個行業處在規模收益遞減階段,說明這些行業在增加投入后,產出的增加比例會小于投入的增加比例,即增加投入的產出效率比較低。如何整合投入資源以實現文化產業的規模經濟,對這些行業來說是需要研究和探索的。其他行業均為規模收益遞增,也就是說這些行業如果將所有投入品的數量都以相同比例增加,將獲得更大比例的產出回報。
從各類別層面看,文化消費終端制造類別的純技術效率仍然最高,幾乎接近效率1的最佳水平,最低的是文化內容生產類別,為0.86。文化裝備制造類別、生產性文化服務類別、文化生產服務類別和文化傳播渠道類別的純技術效率依次為0.92、0.89、0.89、0.87。總的來講,各類別排序與技術效率排序大致相同,但效率水平略有上升。
五、結論及政策含義
近十年間,文化產業實現較快增長,而且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穩步提高。從總量上看,文化產品制造業、文化產品批零業和文化服務業這三類產業均保持大幅增長。然而,我國文化產業的行業集中度并不高,這很可能與行業發展所處的階段有關。同時,本文還運用DEA方法測度了我國文化產業的投入產出效率,并按照文化再生產理論框架,對六大類別的生產效率結果也進行了相應分析,結果表明:各行業的效率差距較大;六大類別的技術效率均不是特別高,而文化內容生產類別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均是最低的,說明文化產業六大類別的效率尤其是文化內容生產類別的效率上升空間還很大。
總的來講,本文的研究結論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政策含義:第一,重新認識文化內容生產,著力提高生產效率。傳統意義的文化內容生產是在以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之前形成的,側重于實物形態、專業化、集中創作的小眾生產,隨著數字化和網絡化對人的行為方式、創作習慣產生深刻影響,不同于傳統意義的文化內容生產活動大幅上升,表現為網絡化、分散化和非專業化等特點,創作主體日趨大眾化。第二,克服文化產業和國民經濟體系割裂的觀點,發揮國民經濟體系對文化產業的基礎支撐作用。加大力度扶持文化再生產類別前端的文化裝備制造業(如廣播電視、電影、演藝、考古和印刷等設備生產),把文化科技研發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運用產業政策鼓勵文化集成應用高新技術,支持文化裝備業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第三,更加重視以設計為核心的文化創意等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的作用,改造提升建筑、紡織、輕工、包裝等傳統產業的文化內涵,推動創意設計向家具、家電、家紡、家飾生產延伸,提高物質產品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參考文獻:
[1]
高書生.如何認識文化產業[N].人民日報, 2013-02-08.
[2] Marco-Serrano,F.Monitoring Managerial Efficiency in the Performing Arts:A Regional Theaters Network Perspective[J].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2006,145(1):167-181.
[3] Last,A.K.,Wetzel,H.The Efficiency of German Public Theaters: A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Approach[J].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010,34(2):89-110.
[4] Last,A.K.,Wetzel,H.Baumols Cost Disease,Efficiency,and Productivity in the Performing Arts:An Analysis of German Public Theaters[J]. Journal of Culture Economics,2011,35(3):185-201.
[5] 馬躍如,白勇,程偉波.基于SFA的我國文化產業效率及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2,(8):97-101.
[6] 蔣萍,王勇.全口徑中國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12):69-81.
[7] 馬萱,鄭世林.中國區域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研究綜述與展望[J].經濟學動態,2010,(3):83-86.
[8] 郭國峰,鄭召鋒.我國中部六省文化產業發展績效評價與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9,(12):76-85.
[9] 侯艷紅.文化產業投入績效評價研究[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0] 吳文江.數據包絡分析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11.
從規模收益來看,DEA有效的12個行業以及音像制品出版行業(8524)、園林、陳設藝術及其他陶瓷制品制造行業(3079)和數字內容服務行業 (6591)等13個行業都處在規模收益不變階段。金屬工藝品制造行業(2432)、抽紗刺繡工藝品制造行業(2436)和地毯、掛毯制造行業(2437)等60個行業處在規模收益遞減階段,說明這些行業在增加投入后,產出的增加比例會小于投入的增加比例,即增加投入的產出效率比較低。如何整合投入資源以實現文化產業的規模經濟,對這些行業來說是需要研究和探索的。其他行業均為規模收益遞增,也就是說這些行業如果將所有投入品的數量都以相同比例增加,將獲得更大比例的產出回報。
從各類別層面看,文化消費終端制造類別的純技術效率仍然最高,幾乎接近效率1的最佳水平,最低的是文化內容生產類別,為0.86。文化裝備制造類別、生產性文化服務類別、文化生產服務類別和文化傳播渠道類別的純技術效率依次為0.92、0.89、0.89、0.87。總的來講,各類別排序與技術效率排序大致相同,但效率水平略有上升。
五、結論及政策含義
近十年間,文化產業實現較快增長,而且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穩步提高。從總量上看,文化產品制造業、文化產品批零業和文化服務業這三類產業均保持大幅增長。然而,我國文化產業的行業集中度并不高,這很可能與行業發展所處的階段有關。同時,本文還運用DEA方法測度了我國文化產業的投入產出效率,并按照文化再生產理論框架,對六大類別的生產效率結果也進行了相應分析,結果表明:各行業的效率差距較大;六大類別的技術效率均不是特別高,而文化內容生產類別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均是最低的,說明文化產業六大類別的效率尤其是文化內容生產類別的效率上升空間還很大。
總的來講,本文的研究結論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政策含義:第一,重新認識文化內容生產,著力提高生產效率。傳統意義的文化內容生產是在以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之前形成的,側重于實物形態、專業化、集中創作的小眾生產,隨著數字化和網絡化對人的行為方式、創作習慣產生深刻影響,不同于傳統意義的文化內容生產活動大幅上升,表現為網絡化、分散化和非專業化等特點,創作主體日趨大眾化。第二,克服文化產業和國民經濟體系割裂的觀點,發揮國民經濟體系對文化產業的基礎支撐作用。加大力度扶持文化再生產類別前端的文化裝備制造業(如廣播電視、電影、演藝、考古和印刷等設備生產),把文化科技研發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運用產業政策鼓勵文化集成應用高新技術,支持文化裝備業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第三,更加重視以設計為核心的文化創意等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的作用,改造提升建筑、紡織、輕工、包裝等傳統產業的文化內涵,推動創意設計向家具、家電、家紡、家飾生產延伸,提高物質產品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參考文獻:
[1]
高書生.如何認識文化產業[N].人民日報, 2013-02-08.
[2] Marco-Serrano,F.Monitoring Managerial Efficiency in the Performing Arts:A Regional Theaters Network Perspective[J].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2006,145(1):167-181.
[3] Last,A.K.,Wetzel,H.The Efficiency of German Public Theaters: A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Approach[J].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010,34(2):89-110.
[4] Last,A.K.,Wetzel,H.Baumols Cost Disease,Efficiency,and Productivity in the Performing Arts:An Analysis of German Public Theaters[J]. Journal of Culture Economics,2011,35(3):185-201.
[5] 馬躍如,白勇,程偉波.基于SFA的我國文化產業效率及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2,(8):97-101.
[6] 蔣萍,王勇.全口徑中國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12):69-81.
[7] 馬萱,鄭世林.中國區域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研究綜述與展望[J].經濟學動態,2010,(3):83-86.
[8] 郭國峰,鄭召鋒.我國中部六省文化產業發展績效評價與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9,(12):76-85.
[9] 侯艷紅.文化產業投入績效評價研究[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0] 吳文江.數據包絡分析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