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產業升級路徑:產品質量階梯的視角

2014-11-19 02:35:07張舒
財經問題研究 2014年10期

摘要:筆者指出沿價值鏈產業升級路徑主張存在的邏輯缺陷與不足,提出沿產品質量階梯進行產業升級的觀點。對歷史上較長時期跨度的發達國家或地區紡織產業升級實踐的考察支持了本文的觀點,筆者發現這些國家或地區紡織產業升級過程中通常采用的產品升級、設備更新、地理轉移和組織管理改進這四條路徑中,沿質量階梯進行的產品升級是核心路徑,其他路徑由于具有歷史階段性特征和短期效應而處于從屬地位。基于此,筆者提出中國政府在制定促進產業升級政策時,應以促進產品升級為核心導向,重視產業內升級并應首先提供有利于產業組織調整的制度環境。

關鍵詞:產業升級路徑;產品質量階梯;產品升級

中圖分類號:F4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4)10004107

產業升級是沿著怎樣的路徑實現的?這個問題是產業升級文獻中討論比較多的研究內容之一。從相關文獻研究思路上看,沿價值鏈的產業升級路徑是目前影響比較大的一種主張。不過,價值鏈的產業升級路徑不論理論邏輯的嚴謹性,還是對實踐的適用性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局限于這樣的理論很可能會讓我們走彎路,甚至可能走錯路,延誤時間造成浪費。

一、沿價值鏈的產業升級路徑:幾點質疑

1.沿價值鏈的產業升級路徑及其影響

價值鏈理論最具代表性的學者Gereffi[1]提出,嵌入全球生產鏈條的發展中國家可以按照“委托加工—自主設計制造—品牌生產—鏈條轉換”這樣一條路徑實現產業升級;在此基礎上,Kaplinsky和Morris[2]把沿價值鏈的產業升級路徑進一步歸納為工藝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和鏈條升級,他們認為雖然這四種升級路徑在發生時間上的先后順序并不是絕對的,但通常會按既定的順序發生。價值鏈理論對后來的學者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出現了很多相關研究文獻。Kilduff和Priestland[3]在對紡織業進行分階段研究時,提出各階段生產能力的變化是按照“手工生產—代工方式生產大宗貨—代工方式生產中檔產品—代工方式生產高檔產品—原創設計和品牌的市場化”這樣一條路徑來升級的。此處,從“代工”到“品牌”的升級模式正體現了沿價值鏈升級理論的影響。在國內,除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課題組和張其仔從不同角度討論升級路徑外,其他大部分研究都是沿用了價值鏈的升級路徑。例如,劉志彪[4]提出品牌戰略的升級路徑;黃永明等[5]提出中國紡織服裝業升級有三條路徑:基于市場擴張能力(創建知名品牌+控制物流體系)、基于技術能力(研發設計)、基于市場擴張能力和技術能力雙向組合的升級。很明顯,所有這些路徑實質都沒有超出價值鏈理論的研究框架。但問題是,價值鏈理論所主張的產業升級路徑不僅從理論上看存在邏輯上的不足,從實踐上看也不具有普適性。

2.價值鏈升級理論的缺陷

首先,工藝升級、產品升級和功能升級這幾類升級路徑的區分并不具有內在一致性。對于通過外購先進生產設備實現技術進步的后發國家來說這個問題更加明顯。通常,后發國家的企業不管是出于工藝升級還是產品升級的目的,引進技術或設備都是最為便捷的途徑,而外購的更先進設備能夠同時提升企業的生產工藝和產品質量檔次。為了改進生產工藝而引進的設備客觀上也使產品質量有所提升,為了升級產品而引進的技術設備也會徹底改善生產工藝,所以事實上在后發國家發生的工藝升級和產品升級是難以明確區分的。不僅如此,以將附加價值較低的制造環節分離出去,只集中于研發和市場開拓業務為特征的功能升級,其成功實施的要點仍在于不斷地推出新的、更好的產品。因為,顯而易見,如果不能維持產品的高品質,再大的國際品牌也會被競爭者取代。實質上,工藝升級、產品升級和功能升級這三條升級路徑根本上都包含了產品升級這個內核,這使得它們事實上難以被區別開來。

單就功能升級來看,價值鏈升級路徑是以默認了某些業務環節優于另一些業務環節為前提的,這也是不科學的。形式上,功能升級指的是企業把組裝、制造和加工等低附加值環節分離或外包出去,而集中精力于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產品開發、品牌塑造和市場營銷業務環節。但本質上看,它是生產組織形式的一種調整方式,也被稱為“縱向分解”。與“縱向分解”相對應的還有“縱向一體化”,這種組織形式的調整方向也曾經一度被當作是能改善企業績效的產業組織形式而被廣泛采用。縱向一體化和縱向分解何者更為優越并不是絕對的,而是受歷史條件影響和決定的,在尚未搞清楚其影響因素和決定機制之前,把縱向分離認定為優于縱向一體化,把生產的某個具體環節認定為優于其他環節,這種認識是盲目的。

其次,格雷菲等提出的這條路徑是以服裝業為例得出的,是典型的購買者驅動型價值鏈下的產業升級模式。而服裝業是至今仍保持其勞動密集型特點的少數產業之一,以它為典型案例得出的升級路徑并不具有普遍的適用性。比如與它關系非常密切、以至經常被混同在一起的紡織業,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升級為資本密集型行業了。在中國也于2005年轉變成了資本密集型行業[6]。按照不完全契約理論的觀點,在這種資本密集型行業采用合同制的委托加工方式,會由于存在資產專用性和機會主義風險而難以實行,最終的結果將是一體化并自行生產,因此,至少功能升級這條路徑是不適用于它的。多年以來,在發達國家紡織業的技術、產品、工藝和生產效率不斷提升,主要還是由技術進步引致的,至少在已經被人們注意到的因素中,技術進步比品牌和市場起著更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紡織業絕大部分產品屬于中間產品,用它制造的最終產品服裝或家紡用品也不是耐用消費品,因此,一直以來品牌對于紡織業的意義遠不如服裝業,而且實際上紡織品對于服裝也不可能像微軟處理器對于計算機性能的影響一樣重要,所以紡織業不可能像服裝一樣把“品牌生產”作為升級目標。格雷菲等從購買者驅動型價值鏈視角總結出來的發展中國家傳統產業升級路徑并不具有普遍性。

最后,也是最有可能引致產業政策戰略失誤的方面是,價值鏈路徑所主張的“鏈條升級”這條路徑,對于具體企業來說可能確實能有效地改善企業效益使企業實現升級,但是從整個產業層面來說,放棄現存的產業轉而從事其他產業以期實現升級,這樣的路徑是不可取的,也是與經濟的歷史和現實嚴重不符的。作為最悠久的現代產業之一,紡織服裝業在各發達國家都曾經歷過多次升級,大概算得上是最有可能發生鏈條升級的產業了,但事實是沒有一個國家是以淘汰整個產業來實現升級的。世界銀行數據顯示,直到2004年,所有OECD成員國家都仍保留著紡織服裝業。盡管該產業在這些國家制造業增加值中的比重只有不足5%,甚至在很多國家只占大約2%,但是,在大約十年前這一比重仍高達5%—10%。這意味著,很多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現代化之后的幾十年間,紡織服裝業不僅沒有退出經濟體系反而一直占有重要的經濟地位。不僅如此,從絕對額上看,即使到了2004年,這個產業的經濟貢獻和影響力都仍相當可觀。美國紡織服裝業在2004年創造了接近400億美元的增加值,意大利約有300億美元,日本200多億美元??梢?,即使是紡織服裝業這樣被公認為傳統行業的典型,大多數工業國也不是通過整個產業鏈條轉換來實現升級的。雖然在發達國家產業升級的歷史進程中,的確有很多企業轉向了其他產業鏈,但是從產業層面來看,以它作為升級路徑并不具有一般性。如果據此從國家產業政策層面做出鏈條轉換的戰略決策將是極其錯誤的。endprint

二、產業升級:產品質量階梯的視角

近年部分國外學者對產品質量階梯的研究為重新認識產業升級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根據該研究的已有成果,產業內有許多種質量檔次產品,這些產品按質量的不同從高到低排列成階梯。不同層級上的產品不僅對應著不同的目標客戶群體,而且其生產也被分布在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高收入發達國家生產尖端產品,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生產低檔次產品,中等收入國家集中在中檔質量產品上[7-8-9]。這種不同質量產品生產的有規律分布及其分布規律,大致上與國家之間在技術能力和要素稟賦特征方面的差異相一致,并且隨著兩者的變化,一國在質量階梯中的位置也相應改變。實際上,在國家發展程度、技術能力和要素稟賦條件與產品質量層級之間存在著內在一致性和連動關系。低收入發展中國家要素成本低廉,在技術能力相同的情況下總是比高收入國家更有比較優勢,但是由于缺少高端產品的生產技術和能力,只能集中生產低端產品;相反,發達國家掌握著絕大多數層級產品的生產技術,從技術能力上看可以生產任何級別的產品,但是由于其要素成本與發展中國家相比沒有競爭優勢,因而只集中生產那類發展中國家無技術能力生產的高附加值的尖端產品。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工資成本上漲,發展中國家將失去在原有產品質量層級上的比較優勢,必須從事更高質量產品生產才能通過更高的售價抵償上漲的工資成本;在高一層級上,和該層級的競爭國相比,本國又可因要素成本相對低廉而獲得競爭優勢。通過這種升級,一國的技術能力、人均收入和產業素質都得到提高,經濟發展程度也隨之上升一個檔次。

產品質量層級、技術和要素稟賦條件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連動關系意味著:一是每個國家都主要與那些處于同等質量檔次的國家展開競爭,而不是與所有國家展開競爭。二是就具體產業來看,競爭主要來自那些與本國處于相同質量層級國家的產業。從而,一國產業升級的發生只與所在層級的競爭均衡變動有關。該競爭均衡的變化及其引起的產業升級主要與兩種情況有關:第一種情況是該國自身經濟稟賦條件改變。這種情況一般在后發國家工業化進程達到中后期時比較典型。這些國家在工業化初期通常依賴廉價勞動力取得競爭優勢,但工業化進行到中期,人均收入超過中等水平之后,常常會發生顯著的勞動力工資上漲及資源環境成本上升的情況,這會直接削弱該國在原有層級上的競爭力。第二種情況,下層級國家升級到了本層級。這會嚴重挑戰本國原有的競爭地位。這是因為通常這個新加入本層級的競爭者成本相對低廉,在技術能力相同的情況下競爭優勢將轉向低要素成本國家。上述兩個方面的變化都會打破原有的競爭均衡,使該國在當前的產業層級上失去競爭優勢,通常會集中地表現為出現行業性的效益下降、市場和生產萎縮等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行業的整體命運和出路都將與產業升級有關。

在失去競爭優勢,陷入效益下降、生產萎縮的產業中,企業各項經營活動的短期、直接目標將集中到有效地抵消人工成本上漲、回避下一層級國家的競爭并重新獲得競爭優勢上來。實現這個目標有多種途徑,從現實情況來看,最常被企業采用的途徑有擴大機器設備投資、改進產品質量、對生產設施進行地理轉移和提高管理效率等。長期看,提高產品質量,沿質量階梯上升到更高產品層級是最根本的升級路徑,其他路徑都只起短期效果。在更高的層級上,相對于競爭對手,本國的人工成本將仍是相對低廉的,可以重新取得競爭優勢,并且產品價格提高可以使企業有效擺脫人工成本上升的困擾。而把生產設施轉移到低工資國家或地區去,雖然也可以降低人工成本,但是由于會面臨很多其他方面的問題,管理成本和風險都比較大,在產業升級過程中這個途徑只起輔助作用;用機器取代人工的途徑由于需要受到技術水平和技術進步速度的限制也有局限性;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經營成本的幅度也總是要受限于工資支出的剛性??傊乩磙D移、機器取代人工和改進管理等措施重點都在于降低成本,而成本支出受限于工資剛性只能是有限度的降低。長期看,只有產品質量升級是通過提高價格、擴大收入來改善效益和重獲比較優勢的路徑,在中國當前的情況下,也是最需要得到重視的升級路徑。

三、工業先行國的產業升級:來自紡織業的證據

1產業升級的主線:產品升級

從長期看,在各國產業升級進程中產品升級起著重要作用。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直到90年代,日本紡織業發生了持續的產業升級。其中產品品種、品質的改進貫穿了其整個升級過程。具體表現為:一是低與高質量等級產品的此消彼漲。該時期天然纖維和織物的年產量在1961—1970年下降了15%,到1990年相對于30年前的歷史最高水平下降了50%;但是,同時期更小批量的混紡棉紗產量卻不斷擴大,化學纖維織物在1961—1970年上升了65%。從紗的支數等級上看,普通紗產量下降高檔紗上升。23—44支的中等紗下降了50%;而同時期45支以上細紗的產量增長了一倍。二是以大公司為代表不斷地研發高精尖產品。擁有120年歷史的日本東洋紡織公司兼營生產天然纖維和人造纖維。聚酯大概占了人造纖維的一半。該公司大量投資于以聚酯為基礎的新型人造纖維,它的聚酯單纖維織物和工業用的紡粘聚酯的銷售量都在增加。他們還開發了聚氨酯彈性纖維、蛋白質接枝改性纖維和粘膠纖維。在天然纖維領域,東洋公司是高質量美國皮馬棉在日本最大的購買者和埃及高質棉的主要購買者。該公司為特殊市場供應東洋Isis和東洋彪馬棉等超高支紗棉織物。到了1991年他們公司在地方生產的1/3棉紗是60支以上的,還常超過250支并且有能力紡300支以上的紗。

在中國臺灣紡織業升級過程中產品質量升級也處于核心地位。Wu[10]對臺灣紡織企業高層管理者所做的訪談顯示,幾乎所有企業都高度評價產品升級。他們認為,生產更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是所有升級措施中唯一能擴大他們的出口保持全球競爭力的途徑。

隨著更高質量產品的出現和生產的增長,紡織業內部會呈現出主導產品更替和部門結構變化。英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意大利和韓國等工業國家紡織業的發展有一個共同特點,在經歷以傳統主導產品棉紗產量或迅速下降、或停止增長為特征的產業衰退之時,也都同時經歷了替代產品人工合成纖維產量的迅速上升并最終超過棉紗成為新的主導產品的過程。endprint

紡織業部門結構變化情況顯示,在那些順利完成工業化進程的發達國家,代表更高技術層級的人造纖維和紡織機械都取得了長足發展,取代了傳統紡織品和服裝的主體地位。相反,長期停滯于中等和中下等收入階段的國家則伴隨著長期的服裝和紡織品等傳統產品占優勢而高端的人造纖維和紡織機械制造發展緩慢的現象[11]。菲律賓在20世紀80年代即已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但是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收入增長極其緩慢,長期停滯于“中等收入陷阱”之中。

1980年菲律賓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671美元,到了2006年仍只有1 123美元。相應的,70年代初其服裝業迅速上升超過紡織業其他三個部門,但此后的三十多年里一直保持這種狀況,而代表更高級別的人造纖維生產則呈現波動性,在1974年、1985年、1989年和1994年分別出現快速上升并超過棉紡織業,但這種趨勢都沒能持續,而他的紡織機械生產則一直未能得到發展。菲律賓紡織業升級緩慢與其經濟整體升級中斷在發生時間上高度一致。類似的產業升級停滯狀況在印度也發生過,而印度至今仍是低收入國。

墨西哥的紡織業發展也出現過波動。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人造纖維紡織持續增長,到1990年已經遠超過服裝和棉紡織業,但是90年代出現了倒退,服裝業比重上升,人造纖維比重下降。墨西哥紡織業的倒退很可能是外國資本輸入造成的。受雙邊和北美貿易協定的影響,90年代美國等發達國家服裝企業把墨西哥做為生產制造基地紛紛到墨西哥投資設廠以利用當地的廉價生產要素,這種投資潮可能促進了當地的就業、增加了出口收入,但卻打斷了紡織業的升級進程。產業升級的中斷必然會影響到其經濟整體升級進程。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計,70年代末墨西哥已經超過1 600美元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但是直到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里仍沒有超過10 000美元,也被公認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國家。相比之下,順利完成工業化進程的韓國在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紡織業升級的過程中,則表現出比較明顯的人造纖維和紡織機器工業的快速上升,并且這種上升在服裝業徹底衰落之前就已經出現了[11]。

2產業升級的先導:設備更新

通常,剛剛陷入落后國競爭壓力之下的紡織業最先采取的升級辦法就是設備更新。由于直接表現為有形實物資產的變化,這條途徑也最容易被識別和引人關注。

日本紡織業的升級就是由設備更新開始的。1956年日本經濟全面恢復到戰前水平,但是紡織業的海外市場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尤其在中低檔紡織品領域,越來越多的新工業化國家具備生產能力并且擁有廉價的勞動力、近原棉產地等優勢,對日本紡織業構成強大的競爭壓力,迫使日本紡織業廣泛地開展了自救和升級措施。1956年日本出臺纖維舊法,規定政府出資收購并廢棄細紗機和織布機,每臺織機補助2萬日元其余費用由產業界自擔[12]。1964年又出臺纖維新法,由政府設立“淘汰和重建”項目對紡織生產能力進行升級,對棉紡、織造和染色等紡織加工設備實施分類登記制度,規定廢棄兩臺舊設備方允許添置一臺新設備,對過剩和落后的織機,由政府出面封存、報廢或更新。經過改造,日本紡織業生產設備的技術水平明顯改善,形成了勞動和能源節約型技術,一定程度抵消了競爭者的低工資優勢,使日本紡織業在20世紀60年代仍獲得了一定增長,能為持續高漲的消費需求提供更多精細復雜的紡織品并且繼續擴大了在北美和歐洲市場的貿易網絡。

20世紀80—90年代,中國臺灣紡織業升級過程中也普遍進行了設備更新。根據Wu[10]對中國臺灣紡織企業高層管理者所做的訪談,幾乎所有被調查到的臺灣紡織企業都進行過機器設備的更新,以機器取代昂貴的人工。

不僅如此,在經濟技術實力最強大的美國,其紡織業升級過程中也曾顯著地依賴于設備更新。

更新和增加設備一般會在短時間內使行業的績效得到改善。新機器設備往往代表了更高的技術水平,可以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新機器更加自動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還能實現機器取代人工,抵消一部分工資上漲的影響,并且常??梢怨澕s物料消耗。實質上,對于處在產品質量階梯上的后起國來說,設備更新相當于一種技術進步的便捷方式。但是,除美國的情況尚需進一步查證外,日本和中國臺灣的先進紡織設備都主要來源于引進或外購。長期來看,這種技術進步方式并不能徹底改變各國紡織業的增長方式,使紡織業走上可持續的良性發展軌道。盡管很多學者把英國紡織業的衰退歸因于其落后的紡織機械,

Lazonick[13]做過如下分析:“在二戰前幾十年英國沒有注意到日本和印度等競爭對手的存在,戰后幾十年又沒有注意到西歐多國和美國的紡織業已經轉變成了資本密集型的。直到1960年英國仍在依賴于被許多國家尤其是美國等淘汰多年的紡織機械。1954年英國59%的紡錠仍然是mull,這種紡紗機是19世紀中期發明的,而其他國家早已經普遍采用環形紡紗機和自動織布機了。而1950年mull和power-loom已經在美國銷聲匿跡了”。但事實是,擁有相對較高的機械化水平的美國棉紡織業在20世紀20年代也急劇地衰退了,英國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開始大范圍地更新了紡織設備,但仍未能挽回其衰退之局勢。日本紡織業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也調整了產業政策,建立“多品種、小批量、短周期”的生產體制和促進網絡型組織的開發,形成具有創造性的產業組織和快速反應機制的戰略,而不再是依賴于設備更新。

3產業升級的配套措施:地理轉移

地理轉移即把落后的生產設施轉移到低成本國家或地區去。由于也涉及到大規模的有形實物資產的變動,這條路徑比較容易識別并在企業間相互模仿,是應用比較多的一條升級路徑。

日本紡織企業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到海外投資。投資的目標國比較廣泛,拉丁美洲、東南亞、東北亞及歐洲都有。從紡紗廠來看,一般投入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從事低支數紗生產,而到發達國家的投資多是為了研發和試制更高檔次織物。從金額上來看,1991年在亞洲投資18億美元,幾乎是日本海外紡織業投資的一半,并且紡織業幾乎占到全部日本制造業在亞洲投資的一半。endprint

中國臺灣紡織業主要向中國大陸、泰國和印尼等國,以及為突破進口限制向美國托管的一些小島轉移。從他們的實踐來看,這種轉移除了有效地利用海外廉價勞動力,降低了企業的人工成本外,還有助于他們為淘汰下來設備找到了比較好的出口,因為他們轉移出去的生產設施都是下等的老舊設備,這些設備在本土產品升級和工藝升級中必須被淘汰。由于他們在轉移老舊設備的同時還大量購置了新設備用以在本土生產更高檔次的產品,所以這種設備轉移也許其初衷更主要在于為淘汰的設備找到出口,而利用海外的廉價勞動力卻在其次。

國內地理轉移的發生以國內不同地區間存在較大的發展差距為前提。這類轉移的典型案例通常認為是1880—1930年間發生于美國,紡織業生產中心從東北發達的新英格蘭地區向美國南方地區的大規模轉移。不過,該次轉移嚴格說來并不是以新英格蘭的工廠主為主導的生產設施轉移,而是當地憑借其廉價勞動力優勢實現自發展并進而取代新英格蘭的產業地位的結果[14]。

盡管工業化后起國的人們習慣于把發達國家產業的地理轉移看做自身產業發展的契機,強調其有利的一面,但是全面認識地理轉移這個問題還必須要強調其另外一面:在發達國家產業升級過程中地理轉移實質上是一種輔助措施。中國紡織業也正在步入升級階段,部分企業已經開始應用地理轉移措施,在此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應用這個升級路徑需要格外關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轉出落后的是為了迎接先進的。被發達國家轉移出去的機器設備都是落后的、過時的、需要淘汰的;在轉出設備的同時他們也在大量引進更先進的機器在本土生產[10]。

二是到外國去開設工廠需要面臨很大的風險和成本,完全轉移而不進行升級還將損失以前積累的熟練勞動力資源。三是對轉入地發展速度的預期也是轉移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隨著轉入地的發展,企業遲早會重新面臨升級的問題。中國香港曾經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大規模地把服裝生產企業轉移到大陸東南沿海、尤其是廣東沿海,但是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他們就受到了“民工荒”的困擾,到最近三年大陸工資成本普遍上漲,這些企業的經營已經越發困難。

4產業升級的短期突破口:組織管理改進

來自組織形式的優勢是非常值得關注的。Owen[15]的一篇比較英國和意大利毛紡織業的研究報告顯示,盡管英國在交貨時間和產品質量上都明顯優于意大利,意大利的富人偏好英國的高檔貨,意大利的制造商也常模仿英國產品,但是意大利憑借其產業組織優勢在競爭中超過了英國。

組織形式的調整可以是企業內部與外部兩類組織結構的變化。包括企業內組織結構由層級制轉變為事業部制,或更加靈活的臨時項目組制;或企業內的生產環節獨立出去,不同工序間的生產關系由原來的企業內行政關系轉變成企業間的承包合作關系等。組織結構的變化是企業適應市場環境變化而采取的調整措施,常??梢栽跊]有技術進步的情況下極大地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提高效率。目前,意大利紡織業被認為是充分利用產業組織利益的典型代表。意大利產業組織的最大特點是廣泛采用分包模式。意大利紡織業以小微企業為主體,只有少數幾個大型企業。10—500人的小型企業和10人以下的微型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8%

[15]。

組織調整的關鍵是要協調不同業務主體甚至利益主體之間合作的利益關系,它不再局限于有形資產的變動,而是需要依賴于無形知識和個人能力等軟實力,因而不容易被觀察和模仿,在產業內擴散速度也比較慢。但是組織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變化在產業升級過程中卻具有重要作用。它不僅能以其自身的進步提高產業效率,而且更因其能夠決定和影響人們的行為,成為所有其他類型創新行為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對于正處在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發展階段的經濟體來說,這條路徑的意義格外重大。它通過為要素驅動階段所有生產一線的勞動力在大規模、大批量、標準化生產過程中,以副產品形式所積累的、具有改進性質的個人知識提供其發揮作用所必須的外在環境,而為使知識成為創新的根本源泉、知識和創新在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過程中發揮根本性作用準備了前提條件。不過,由于組織調整對于產業效率的直接作用主要在于降低成本而不是提高收益,因此,就產業的長期發展來看,該途徑對產業升級的意義仍主要在于提供短期效應。

四、結論與政策含義

沿價值鏈的升級路徑主要缺陷在于,它是基于國際分工從產品分工轉向了產品內不同生產環節的分工這一生產組織方式變化背景下提出來的。而生產組織方式的這種變化是與特定歷史時期緊密相關的,它還不能代表產業升級的一般規律。從長期看,不論是早期工業化國家還是新興工業化國家都是沿著產品質量階梯進行升級的。至于是否保留生產環節以及研發、設計、制造和市場等各環節的相對地位和關系治理是因產業、產品及產業與產品所處生命周期具體階段的不同而異的。本質上,處于主導地位、能獲得產品增值主要份額的經營者具有的首要特征是:能提供比競爭者更優質的產品(包括物質產品和服務)。從工業先行國紡織業升級歷史來看,各國正是通過不斷的產品升級來突破產業生命周期規律,使紡織業的“生命”得以延續至今的。

本文的研究對于中國產業升級政策方向選擇有如下三點啟示:

一是應高度重視產業內升級。一國在產品質量階梯中所處的層級與其發達程度有高度對應關系,沿產品質量階梯升級與國家發展水平的提升是一致的。產業鏈轉換式的升級對企業來說可行,對于整個產業來說是不可取的。從一個已經達到較高層級的產業跳到另一個產業的較低層級,即使短期內可以帶來較多的貨幣收入,但是從國家發展的角度看,有可能沒有更多的助益反而會導致浪費甚至是一種倒退。

二是國家制定產業升級促進政策時,應把促進產品質量升級作為核心任務。沿價值鏈升級理論把產品升級與工藝升級、功能升級并列起來,這種并列既忽略了三者之間存在的一致性內容,又模糊了產品升級對于長期產業升級的核心作用。缺少產品升級這條主線,其他升級路徑主張必定是機械的、短視的。要使產業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必須使它具備持續的產品升級能力。在中國當前的發展階段,產品升級的關鍵是要開發、培育和發展自主創新能力。不能因為研發活動花費大、風險大就回避它,而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對于引進的技術和設備也應該從注重使用轉向注重吸收、改進和自行生產。一定程度上,是否具有自主創新能力也是一國在工業化中后期能否完成工業現代化,成長為發達國家的關鍵。endprint

三是產業升級政策應把為企業組織形式創新提供更開放的社會條件作為先行突破口。組織形式的改進對于產業升級的意義不僅在于其對提高企業效率、改善經濟效益具有直接效應,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在組織上為產品創新提供基礎條件。形成、并按照慣例行動是一切組織提高效率的基本途徑,而創新本質上正在于打破慣例、按新的規則對資源進行重新組合。因此,創新、尤其是重大創新經常意味著對于組織現有慣例與規則的違背并因而易于受到阻礙,這時創新的實施和經濟價值的實現往往要依賴于組織上的先行調整。因此,中國要培育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品創新時應把營造一個更加有利于組織形式調整和創新的制度環境作為首要工作。

參考文獻:

[1]Gereffi,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1):37

[2]Kaplinsky,R, Morris, MUnderstanding Upgrading Using Value Chain Analysis[R]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Paper for IDRC,2002

[3]Kilduff,PDF,Priestland,C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U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ies:A Study of Business Dynamics with Forecasts up to 2010[R]Working Paper,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2001

[4]劉志彪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制造業升級的路徑與品牌戰略[J]財經問題研究,2005,(5):25-31

[5]黃永明,何偉,聶鳴全球價值鏈視角下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升級路徑選擇[J]中國工業經濟,2006,(5):56-63

[6]黃桂田中國制造業生產要素相對比例變化及經濟影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7]Grossman,G,Helpman,EQuality Ladders in the Theory of Growth[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1,58(1):43-61

[8]Khandelwal,AThe Long and Short Quality Ladders[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0,77(4):1450-1476

[9]Jarreau,JExport Sophisti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2,97(2):281-292

[10]Wu,SC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in Taiwan and Its Impact on Current Women Workers[D]Brandeis University,2001

[11]Kilduff , CT Longitudinal Pattern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Textile ComplexPart2:Sectoral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Fashion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2006,10(2):150-168

[12]顧強日本棉紡織業的退出及其援助政策[J]經濟管理,1998,(3):43-45

[13]Lazonick, W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J]The Business History Review, 1983,57(2):195-236

[14]張舒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潛在風險不容忽視[J]經濟縱橫,2013,(6):47-53

[15]Owen,N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British and Italian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ies[R]DTI Economics Paper,2003endpri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高清视频一区| 91美女视频在线| 亚洲第一色视频|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欧美日韩v|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国语少妇高潮|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国产精品免费p区| 亚洲天堂区|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毛片基地| 正在播放久久|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国产在线八区| 美女被操91视频|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亚洲男女天堂| 日韩欧美中文|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人妖无码第一页| 91在线高清视频| 日韩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在线中文字幕网|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中文字幕 91|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AV老司机AV天堂| 国产精品污视频|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jizz|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色图区| 亚洲第一成年网|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四虎精品免费久久| 91精品国产福利|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免费在线a视频|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国产视频大全|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欧美高清国产|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欧美a级在线|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婷五月综合|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日韩第一页在线|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 婷婷伊人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