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一
摘 要:高校中的校園外語廣播,作為大眾傳播媒介、學校教育媒介和外語教學媒介,具有獨特的優勢和發展空間,即使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與具體的教育教學作用。
關鍵詞:大眾化教育 校園外語廣播 必要性 功能與作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b)-0131-01
美國學者馬丁·特羅認為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時,高等教育就進入了大眾化階段。我國高校自1999年大規模擴招以來,用了5~6年時間,使高等教育開始告別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時代。
為適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需要,高等學校在校園內設立外語廣播,用于聽力教學、考試和課外自主學習。在新興傳播媒介和教學媒體不斷涌現的今天,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校園外語廣播是否有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它的作用是不是已經被其他媒介所代替?
1 校園外語廣播的優勢和存在的必要性分析
1.1 簡單實用
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任何學校不可能短時間內建造大量的語音室和網絡教室。而學校設立發射臺,學生手中的收音機或帶有收聽功能的手機,即可解決問題,而且造價低廉,覆蓋面廣。
1.2 具有學習外語的優勢
廣播創造了聽說的外語環境,讓聽眾無時不在感受外語和鍛煉外語聽說能力。廣播內容的廣泛性、新穎性可以使聽眾學到最新的外語詞匯,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應有盡有,每個學生都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節目。
1.3 大學英語教學與考試改革對大學生外語聽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部最新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明確提出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為“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根國家統計局,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2500多萬,其中1700多萬是全日制學生,經測算170位學生才有1位英語老師,學習效果可想而知。為了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需要變革教學模式,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
1.4 社會對大學畢業生外語聽說能力的重視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堯學談高教質量工程建設中提到:“根據我本人的經歷,從本科到博士畢業一直在學英語,遺憾的是,還是聽不懂、說不出。現在的孩子從小學就開始學英語,一直到博士后,但是還不能用英語與人溝通”。由于中國學生的聽說能力普遍較弱,因此,聽說能力的培養在中國顯得尤為重要。校園外語廣播正好可以提供鍛煉聽說的條件和環境。
1.5 校園受眾規模的擴大
目前我國高校在校生達2500多萬人,規模居世界第一。大學生進行外語聽說能力訓練,建設語音室是解決途徑,但需要大量資金和實驗室建設,而校園外語廣播投資少,受益面積大,是很好的解決方案。
2 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校園外語廣播的社會功能
校園外語廣播的社會功能可以概括為:新聞傳播、社會教育、文化娛樂和信息服務。
利用校園外語廣播,傳播世界、國家和校園內正在發生的事情,既可以讓學生了解時事,又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最鮮活的語言材料。
作為“開放的大學”、“沒有圍墻的學校”,廣播教學極大地擴大了教育的范圍,為更多的人提供了受教育和學習的機會。廣播教育也有利于個性化的學習,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愛好、興趣和時間選擇收聽。傳播學創始人之一施拉姆認為:“所有電視都是教育的電視,唯一的差別是它在教什么。”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校園外語廣播。
校園外語廣播,可以寓教于樂,傳播國外優秀文化,滿足大學生不同的文化需求,在輕松娛樂中學習外語。
通過校園外語廣播,我們可以傳遞社會信息、校園信息、教學信息、考試信息、招聘信息、就業信息等,為學校管理、教學和學生提供服務。
3 作為學校教育和外語教學媒介的校園外語廣播的作用
校園外語廣播在學校教育,特別是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3.1 不可替代的教學和考試媒體,課堂外語教學的延伸
在語音室難滿足教學需要的情況下,利用外語廣播開設全校外語聽力課和用于聽力考試,學生在普通教室收聽,既緩解了建設語音室的壓力,在學生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也節約了教師資源。
在課堂上學的知識需要在課外進行復習和鞏固,開辦外語廣播節目,對學生開闊思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堂所學的專業知識,有著重要作用。
3.2 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途徑
外語廣播節目,是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欄目和內容,引導學生參加校園文化建設。外語廣播節目容量大、內容豐富多彩,可以為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有效途徑。社會語言學家哈德生(Hudson:1980)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一個社會的語言是其文化的一部分,即:語言與文化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了解一個國家的社會和文化,對學好一門語言來說非常重要。
3.3 大學生實踐鍛煉的基地,提高綜合素質的平臺
參與外語廣播節目制作的學生,通過對節目素材的挑選、比較和使用,擴大了學生的知識接觸面,通過與指導教師的接觸,與其他同學的協作,鍛煉了自己的口語水平和溝通能力,學會協調和配合,學會進行自我管理,通過廣播設備的使用,可以掌握編播知識和技巧。校園外語廣播是鍛煉學生外語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校內實踐基地。
4 結語
我們在接受和使用新媒體的同時,不能全盤拋棄傳統媒介。校園外語廣播作為社區性廣播,在大眾化教育時代有著廣泛的受眾,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推開和社會對大學畢業生外語聽說能力的重視,有效發揮這一傳統媒介的作用,合理利用這一潛在的媒介資源為教學、學生和社會服務,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美]海尼克(Heinich.R.)教學媒體與技術(影印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