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長方 于海濤 王敬春 叢明宇 陳剛 劉韓 鄭巖
摘 要:高校科研統計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過數據為學校制定、調整政策和規劃提供重要依據。文章針對高校科研統計工作現存的人員問題,統計數據質量不理想,科技統計數據利用率低等問題,提出提高數據分析利用能力、完善科研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大數據驅動科研統計新模式等建議,以期促進高校科研統計建設工作科學、合理發展。
關鍵詞:高校 科研統計 數據
中圖分類號:G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9(b)-0239-01
高校是我國科研創新的重要基地和主力軍。我國62%的國際重點實驗室、35%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均設在高校。而科研統計是高校科研的一面鏡子,是其科研創新力的有效測度。它通過對高校科研規模、學術水平、增長速度和效益產出等方面的定量測量,反應高校科研工作現狀和發展趨勢,為高校科研部門制定檢驗、調整科研方針、政策規劃和計劃提供依據,[1]是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化、規范化的基礎。
1 高校科研統計工作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國家創新的大背景下,國家科技投入不斷增加,高校科技活動迅猛發展,對科研統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科研統計中也暴露出不少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統計人員流動性大
科研統計工作是一項基礎性工作,不像項目管理、成果管理那樣具有產出性,其成果、績效額度不宜測量和隱性化容易被忽視[2],導致統計工作人員熱情不高;另外,一些科研管理者也對該項工作重視不夠,認為只要完成上級單位布置的統計任務即可,對于統計人員沒有實施積極的鼓勵措施,導致科研統計人員很容易流失。北京2009年調查顯示,北京高校共有科研人員137人,其中首次承擔科研工作人員達52位,占總人數38%。這反映出科研人員流動性大,隊伍不穩定。新接觸科研統計人員對學校整體科研工作的了解、統計指標的理解都不如有經驗者全面、準確,反映在統計表中的數據邏輯性和合理性差、數據庫不全、數據庫不能定期維護等,影響數據質量,不能真實反映學校科研工作現狀。
1.2 數據收集精準度不高
科研統計工作相當復雜,涉及到科技投入、產出、項目分類、科研支出等上百個具有相關性的指標,如何正確理解這些指標范圍和相關性每個統計工作者都是挑戰。且在數據采集時涉及個人信息、機構信息、項目信息、經費信息、論文等多方面信息,這些信息在指標設置、分類標準、計算方法等方面有較大差異[3],這給數據統計的準確性和真實性都帶來困難。因此,科研統計人員在填表中很多指標僅能憑感覺申報,造成上報統計數據失真,使得報表對決策工作不但無幫助反而帶來不利影響。
1.3 科技統計數據分析不足、利用率低
科研統計工作最終目的是為管理者提供可靠依據。因此,僅做好基礎數據的收集是不夠的,科技統計報表只有通過專業數據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只有專業數據分析結果才能對科研政策的制定和決策起到支撐作用。目前,我國許多高校還沒有組織力量進行數據分析建模工作,未對統計結果進行科學統計分析、未建立合理的指標評級體系,沒有讓數據“說話”。而且,我國科研統計工作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經歷了近30年的發展[3],積累了豐富的歷史數據,這可以為當前科研管理提供寶貴參考信息。但目前尚未對這些信息進行有效的利用,且在數據保存、使用過程中還存在眾多問題。
2 提升科研統計工作效果的對策和建議
2.1 加強科研統計人員培訓,搭建交流平臺
從補充科研統計人員科研統計知識和加強對科研狀況掌握入手,對統計人員加強培訓,并為各高校科研統計人員間建立交流平臺,促進他們的互相學習和交流。可以采用主題報告會、專項工作答疑會、基礎統計知識培訓、科研數據庫建立和維護培訓等,并引導、鼓勵統計工作這撰寫科研統計相關論文、參加相關項目科研團隊[4],通過多種方式提高統計人員專業水準,提高科研統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才能保證數據的采集、處理、分析、審核的精準性。
2.2 提高數據的分析和利用能力
數據的簡單存在并不具備價值,只有得出分析結果才能體現其價值。數據分析可以從科研人員論文、專利、專注等信息與其年齡、學歷、職稱等基本信息相匹配,進行相關性分析,找出成果的產出與年齡、學歷、職稱等的關系,由此指導教師、科研人員的績效考核或人才引進;項目相關成果分析可以為項目評估提供借鑒,科技成果的相關分析是科研活動最好的體現,為科研工作者或教師科研績效評價和評估提供依據;通過對科研經費數據的分析,可以得出經費分布的主要方向、項目類型、年齡及職稱分布等特征性信息,為經費配比提供依據;另通過對歷年課題分析可以知道新項目的申報等。有條件的高校,可采用大數據技術驅動的數據流程,即通過基礎數據的采集后,從主管部門提取撥款等宏觀數據,從Web數據庫提取成果信息,而后建立數據庫,再利用相關性等技術對數據庫進行分析,得出結果,提高對數據的分析和利用能力。
2.3 統計指標與科研評價體系相匹配
科研統計在科研評價中占有重要地位,通過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次數、高被引論文數、熱門論文數、高被引論文占有率、專利數等指標能夠科學反映出科研生產里、影響力、創新力和發展力等核心價值。論文被引總數和高被引論文是論文質量高低的指標;高被引論文數反映了科研質量的高低;高被引論文占有率反應單位可持續創新力和領先能力[5]。國外指標評價體系,如Garnatje等從“積極科研評價是否能促進科研質量提升”問題入手[6],明確科研評價中評價指標,提出深入研究建議。由此可見準確、適用的統計指標是科研評價結果的保障,這提示我們在統計工作中不但要關注數據的分析、利用,還要對統計指標的納入和篩選等給與關注,并關注國際科研統計和科研競爭力進展[7]。
參考文獻
[1] 宋秀蘭,草耀艷.提高高校科研統計工作效能的對策[J].高教與經濟,2010(6):61-64.
[2] 趙胤慧,張豫,王占武,等.北京高校科研統計工作研究[J].北京科技信息大學學報,2010(12): 1-4.
[3] 許哲軍,蔡慶.大數據驅動的高校科技統計新模式探索[J].科技管理, 2014(3):16-19.
[4] 岳秀飛.高校醫學科研機構綜合管理系統建設策略[J].科技信息,2014(5):119-121.
[5] 樓雯.中國與世界:一流大學科研競爭力的差距及實證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 2014(1):104-108.
[6] Garnatje,VallsJ.Does aggressiveness in evalu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64(8):1756.
[7] 劉在洲,張云婷.高校科研質量評價問題與改進思路[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4(2):95-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