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宗秋 王濤
摘 要:日常生活中,大學生認同社會道德規范的現象普遍存在,但未必就會表現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行為,這說明了認知與行為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聯系,還會受具體道德情景的影響。本文主要探討了大學生在教室自習環境、報復情緒、利益沖突三種情景下的日常行為道德自我管理的選擇、頻率、措施及原因,根據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在不同道德情境下進行道德自我管理的頻率、具體措施及不進行道德自我管理的原因也是不盡相同的。
關鍵詞:道德自我管理;大學生;道德情境
1 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被試為江西科技學院統招本科生,共發放問卷1000份,最后獲取有效數據943份,損失率為5.7%。正式測驗的被試對象為943人,其中;男生481人,占總人數的51%;女生458人,占總人數的48.6%。被調查者都是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其中,一年級579人,占總人數的61.4%;二年級357人,占總人數的37.9%。被試者的平均年齡為19歲,最大年齡為24歲,最小年齡為16歲。從被試的生源所在地來看,鄉占到32.4%,鎮占到27.7%,縣占到15.0%,城市占到24.9%。
2 調查分析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多數大學生有較高的道德認識,卻缺乏應有的道德自我管理,道德控制能力較差,出現知行脫節的現象。大學生具有較高道德認識水平,可能引起他們對日常行為的道德自我管理,然而這只是可能性,因為認知與行為之間本身有時又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聯系,還會受具體情景的影響,為了達到準確性和有效性,我們對日常行為在具體情景下的大學生道德自我管理做出進一步分析。
2.1 在教室自習環境下的道德自我管理
要是籠統的問“平時行為會不會自我管理”,被試回答的結果很大程度上是不準確的,故我們給出具體的情景行為,從而提高調查結果的準確性。下面就在教室自習環境下進行道德自我管理分析。
首先,提問“你和室友在教室自習時小聲聊天,并正聊到你很感興趣的話題時,你會不會控制自己停止聊天以免影響他人”,正式被試共943人,其中有5人漏答,故有效值為99.5%,回答會控制的有675人,占總人數的71.6%;不會控制的有263人,占總人數的27.9%。可見,大學生對在教室自習環境下的聊天行為,道德自我管理傾向性比較明顯,即會道德自我管理的占大多數。自我管理的數量和比例也只是籠統地概括此道德行為的傾向性,難測定自我管理本身特性。
為了研究自我管理本身,問卷中對此行為接著提問,“如果會,你最可能怎樣控制自己”,對此問題我們列了7個選項,讓被試對此做出選擇,具體項目及選擇比例為:設想不利他人的后果占33.6%;提醒這是不道德行為占23.6%;設想不利自己的后果占2.9%;設想控制后的有益結果占6.2%;向自習的同學學習和轉做其他事情的比例都是12.2%;其他占2.4%。根據這些數據可以明顯得出,對于在教室自習環境下的聊天行為,大學生所進行道德自我管理的具體措施,其中設想不利他人的后果所占比例最高,由于此行為本身就是影響他人,故采取自我管理的措施最多的也是從利他的角度出發的;其次是提醒自己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的,從而引起道德自我管理;向其他認真讀書的同學學習和干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所占比例相同,也不失為大學生采取道德自我管理的措施。
如上所述,還有對此行為不會控制的有263人,占總人數的27.9%,在問卷中進一步研究不自我管理的原因,“如果不會,最可能是因為什么”,對這問題也列7個選項, 選擇認為不會影響他人的占31.2%;太想做而控制不住的有34.8% ;向周圍聊天同學學習的有11.8%;采用的控制方法都無效的占2.2%;認為不會產生不利后果的有5.7%;認為做自己想做的事最重要的有6.8%;選擇其他這一選項的比例為1.4%。從數據中,也可以明顯看到,對于在教室自習環境下的聊天行為,大學生不進行道德自我管理的原因,其中太想做而控制不住所占比例最高,這表現出此類人只顧慮自己、自私自利的思想特別強,思想支配行為,故最終達不到自我管理的效果;其次是認為不會影響他人,從而也不會進行道德自我管理;再次是向聊天的同學學習也占比一定比例,可見,受不良行為影響是大學生不采取道德自我管理的原因之一。
2.2 在報復情緒下的道德自我管理
情景為“你與小王不和,小王時常在同學面前詆毀你,很多次被你發現,你有很想報復他的念頭,這時你會不會控制自己不這樣做”,被試943人,9人漏答,有效值為99%,回答會控制的有699人,占總人數的74.1%;不會控制的有235人,占總人數的24.9%。問卷中接著提問,“如果會,你最可能怎樣控制自己”,讓被試對7個選項做出選擇,選擇設想不利他人的后果的占13.0%;提醒這是不道德行為的有15.3%;設想不利自己的后果的有18.5%;靠他人幫助的占15.3%;設想控制后的有益結果的占17.5%;轉做其他事情的占7.2%;選擇其他這一選項的比例為4.7%。從上述數據中很明顯地發現,被試對此情景下選擇的自我管理措施所占比例相差不大,采取最多的也就是設想不利自己的后果及控制后的有意結果,其次靠他人幫助和提醒此行為是不道德行為,所占比例都是15.3%,可見,有時只憑自己的力量,擺脫不了不良情緒,可以適度地向親朋好友傾吐內心的煩惱,以便得到他們的理解、開導、疏導和幫助,從而進行道德自我管理。
與前面情景一比較,情景二的道德自我管理傾向性稍微大些,但還有對此情景不會控制的235人,我們進一步研究他們不自我管理的原因,“如果不會,最可能是因為什么”,對這問題列出8個選項,讓被試對此也做出了選擇,具體項目及選擇比例為:認為報復不道德者并非不道德占32.3%;太想做而控制不住占16.9%;受他人建議的影響占5.2%;采用的控制方法都無效占13.3%;認為不會產生不利后果占12.5%;做自己想做的事占11.3%;抱有不被發現的僥幸心理占3.2%;其他占2.0%。根據這些數據可以得出,大學生在報復情緒下不進行道德自我管理是最主要原因是認為報復不道德的人是道德的行為,其次是因為太想做而控制不住或認為不會產生不利后果。
2.3 在利益沖突下的道德自我管理
情景為:“當你發現為達到目的而采取的行動會損害他人利益時,你會控制自己不這樣在做嗎?如果會,你會怎樣控制自己?”回答會控制的占92.8%,不會控制的占6.9%,還有0.3%的人沒有回答。然后我們把回答會自我管理的被試寫出的自我管理措施歸納分為10項,具體項目及選擇比例如下:①通過反省設立自我道德目標、道德要求,比例為22.7%;②設想控制后的有益結果,比例為4.0%;③設想可能帶給他人的不利后果,比例20.1%;④設想可能帶給自己的不利后果,占5.1%;⑤尋求外在途徑達到自己的目的,實現兩全其美,比例為12.3%;⑥轉移行為,分散注意力,占3.8%;⑦說服自己、放棄自己目的,對自己的控制能力自我鼓勵,占5.6%;⑧因為良心不安等情緒自責占,10.1%;⑨設想對社會的影響,占2.5%;⑩ 視具體情況而定,比例13.8%。根據以上數據,可以看到大學生在利益沖突下進行道德自我管理所采用的主要措施是通過反省設立自我道德目標、道德要求和設想可能帶給他人的不利后果,還有些大學生是因為良心不安等情緒自責,這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內疚感,產生這種感覺后也就容易引起道德自我管理。還有13.8%的被試視具體情況而定,比如視傷害的程度、傷害的對象、視此目的對自己的重要性、視自己達到目的帶來的利益與損害他人利益的大小等等,他們考慮問題比較周全,從而根據這些具體情況進行道德自我管理。
3 結論
綜上所述,大學生日常行為道德自我管理是受具體道德情境影響的,大學生在不同道德情境下進行道德自我管理的頻率、具體措施及不進行道德自我管理的原因也是不盡相同的。
參考文獻
[1]楊麗珠.對幼兒自我管理能力培養的實驗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6-21
[2]呂耀環.兩種自我管理觀的歧異[J]道德與文明,1996 (3 ). 26.
[3]許敬輝.中學生道德自我管理教育研究[D]. 河北師范大學 , 2006.3
作者簡介
潘宗秋:女,江西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王濤:男,江西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