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蕾
摘 要:本文從校園文化活動的概念入手,從活動的目的、參與對象、效果評估方面,分析校園文化活動存在的問題現狀,并針對性得提出相應解決建議,以實現對校園文化活動效果的改善。文中借鑒了公開競聘與MBA統計指標的相關經驗,來提升參與者對校園文化活動的參與度與認同度。
關鍵詞:校園文化活動;問題;改善建議
1 校園文化活動的概念
活動,是由一系列有著共同目的,聯合起來并達成一定社會職能的動作的集合?;顒有枰忻鞔_的既定目標、參與對象、組織框架以及效果評估。為了能進一步提升未來活動的效果,有時還需將本次活動的經驗教訓加以總結和討論,以備下次活動參考改進。
校園文化,則是以學生為主體、涵蓋院校教職員工,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活動場所,體現校園精神或院校特色的一種群體行為。那么校園文化活動,顧名思義,就是在校園內進行,為了實現某一精神主題,全體師生共同參加,有一定組織形式并有相應的效果評估團隊的群體文化行為。
2 校園文化活動的現狀
2.1 重形式不重實質
縱觀全國各類高校,校園文化活動舉辦的形式可謂豐富多彩。從“迎新生文化節”、“軍訓匯報表演”、“大學生藝術節”,到“XX科技創新大賽”、“XX知識競賽”,形式之豐富,類型之全面,都遠超從前。但是,在這些名目繁多的形式背后,其活動的實質究竟有沒有實現,這個問題值得商榷。前文解釋“活動”這一概念時,提出活動的實質包括目標、對象、組織形式以及合適的效果評估。并且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要目標,我想也應該主要從提升參與者的精神豐富程度以及實現校園凝聚力方面來設定。那回過頭來,我們再重新審視一下以上活動,是否所有活動都實現了其預定的目標呢,答案大多是否定的。不僅目標這方面是如此,效果評估方面也值得擔憂。
2.2 重結果不重過程
或許是出于績效考評的需要,或許是出于成果展示心理的迫切,高校舉辦的各類活動,會后的統計數據總是花枝招展、枝繁葉茂的,不管是從參與者的人數、活動組織形式的多樣性,還是從領導對現場學生的隨機訪問以及活動效果的評估統計來看。那么事實究竟是不是如此呢?筆者月前參與了當地大學城一所院校的文藝匯報演出,期間與臨近的同學進行交流。在未得知筆者是老師的情況下,多數學生對該文藝表演興趣缺乏,表示是來做觀眾湊數的,對表演的目的、內容和意義也都不甚了解。但當表演結束有社團同學過來做隨機調查時,上述同學在調查表中,所選填內容均為“非常滿意”、“建議多舉辦該類活動”等正面選項。事實究竟是怎樣,就顯得蹊蹺了。
2.3 重競爭不重關懷
如果要問各種活動參與者,本次活動給您留下了什么印象?大多數人都會回答,那個得第一名的節目(選手)實在是太出彩了!人之常情,就像大家只記得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叫阿姆斯特朗一樣。但是作為高校,作為教育機構,如果只考慮只關注得獎群體,而不去關注沒有名次的,放任他們意志消沉、情緒低落,似乎也不符合教育者“傳道授業解惑”的本職。得獎者理應得到眾人注目,但是沒有得獎的同學呢,他們更加需要來自校方的關懷。1994年出現的朱令鉈中毒案件,2013年復旦投毒案,都顯示了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失意者在承受各種負面壓力的情況下,會做出如何可怕的事情。校方需要防患于未然,加強對各類學生的關心與交流,才能避免惡劣情況的發生。當畢業聚會上一句笑語“感謝各位同學,讓我順利活到畢業!”傳來,這其中包含的是笑還是哭呢。
3 校園文化活動效果改善建議
3.1 采用公開競聘方式決定活動的內容
為解決校園文化活動參與者對活動內容的被動接受,可以參考公開競聘方式來確定活動的內容。競聘可以在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等原則的前提下,經由學校領導、教職工以及學生代表組成的評估委員會公開現場評判,最后擇優確定校園文化活動的內容。一方面讓活動的內容在舉辦前就有了合適的比較,另一方面也讓所有參與者,包括老師與學生,都有了根據自己意愿選擇適合自己活動的機會。
采用這種方法,被選中的項目實施者,會有較高的組織積極性,同時也可以確保有相當數量的觀眾和實際參與者。正因為組織者和參與者都是對這項內容切實感興趣的,所以能比較有效的貫徹此次活動的精神主旨并實現既定目標。
3.2 綜合設定校園文化活動評估指標和方法
21世紀初,我國MBA教育院校的排名方式,還相對生硬。只是單方面考慮了教育院校的師資力量,教學資源,生源水平等,這些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院校的水平。但是卻忽略了學生滿意度,企業滿意度以及投資回報效率等真正能影響學生選擇的指標。近年來,我國MBA的排名參考了國外排名的方式,加入了品牌影響力、就業指導、職業發展、收入漲幅、學生滿意度以及企業滿意度等有效指標,為學生選擇合適的MBA項目提供了有力的指導。
對校園文化活動的評估也完全可以借鑒MBA排名評估的相關指標,也就是讓活動的受眾的感受更多的真實的表達出來,避免單純從組織者的角度強硬灌輸。如果活動效果調查表中的條款更細致,更能體現出學生本意,而非泛泛的設定一些如“你覺得本次活動是否成功”,“你對本次活動的建議”的空對空條款,評估的效果就要真實的多了。例如,手機軟件“豌豆莢”在遇到用戶卸載時,會彈出調查表,有個條款是這么提問的:您覺得本軟件哪里不好用?(安裝/下載有問題,占用資源太多,連接出錯,運行太卡,資源有限...)您卸載后將會用什么產品來替代?這個產品比豌豆莢好在哪里?(運行速度快,響應及時,資源豐富,界面美觀...) 您是否可以留下聯系方式,以便我們改善后及時通知?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如果調查表確實能反映參與者的體驗,學生參與者應該是愿意配合的。
3.3 設立多種獎項,多角度評判參與者
競爭雖然是當下社會的主流,但是競爭的結果確是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評判的。某個項目的競爭失敗者,并不一定就是一無是處,可能換個角度,換個場合,換個對象,她/他就會華麗轉身成為勝利者。田忌賽馬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事實,競爭是一個綜合性的結果,而非某次單一的勝敗。
在校園文化活動參與中,對暫時失利者,更需要來自各方的關心與交流,為他們指明方向或是緩解郁結。這樣,他們才能從這次的失利陰影中走出,做一個更全面更完善的自己?;蚋M一步,在活動中設立各種獎項,如各單項獎,鼓勵獎,讓所有參與者都能感到成功的喜悅。
最后,校園文化活動目的多樣、形式多種,如果組織者、參與者越多地從提升實際效果的角度出發,多考慮對方的感受與興趣點,就越能成功的運營這場活動!
參考文獻
[1]梁芳. 對高職院校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淺思考. 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2).
[2]顧永章.淺析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現狀及對策.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9,(04):239-240.
[3] 楊晶. 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困境與改革.新校園(中旬刊),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