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春茂+胡新崗+桂文龍+李永+黃銀云
摘要:師資隊伍建設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關鍵。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探索依托“雙師工作站”的高職“雙師結構”師資培養新體系,突破了專業教師“雙師”素質和兼職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發展瓶頸,取得了顯著成效,豐富了高職師資培養的職教內涵,為學院培養了一支專兼結合的高素質“雙師結構”優秀教學團隊。
關鍵詞:雙師工作站;高職;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11-0069-04
“雙師結構”師資隊伍是高職院校立足與發展之本。教育部提出要繼續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骨干高職院校建設項目,明確提出要“與企業聯合提高專業教師雙師素質,加快雙師結構專業教學團隊建設,使具有雙師素質專業教師比例達到90%,使兼職教師承擔的專業課學時比例達到50%”。在此背景下,2010年,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以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建設為契機,在江蘇省農業委員會的指導下,牽頭成立了由政府、行業、企業、學院及利益相關方參與的“江蘇現代畜牧業校企合作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在聯盟理事會的推動下,通過校企共建“企業技師工作站”和“教師工作站”的“雙師工作站”平臺,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圍繞雙師“共建專業、共建課程、合作育人、合作研發、聯合興農”,積極探索師資培養新途徑,加強師資培養體系改革,形成了依托“雙師工作站”的高職“雙師結構”師資培養新體系,突破了專業教師“雙師”素質和兼職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發展瓶頸,豐富了高職師資培養的職教內涵,建設了一支專兼結合的高素質“雙師結構”優秀教學團隊。
準確把握“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內涵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首次明確提出,高等職業院校要注重教師隊伍的“雙師結構”,但沒有具體說明“雙師結構”的內涵及如何構建這樣的團隊。為此,我們查閱了國家部委關于職業教育的相關文件規定,研讀關于高職院校“雙師型”、“雙師”素質、兼職教師的內涵及作用的條文,準確把握“雙師結構”的內涵,確定了“雙師結構”體現在整體結構和個體結構兩個方面,明確了“雙師”素質是對教師個體而言,“雙師結構”是對團隊整體而言,強調團隊成員由學院“雙師”素質專任教師及“雙師”素質企業兼職教師科學搭配構成,重視“雙師結構”教學團隊成員的年齡、性別、學緣、專長的合理配置,真正實現成員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使“雙師結構”教學團隊體現結構合理性、合作性、互動性、互補性、協同性、輻射性,合理解決了“建什么”、“如何建”的問題?!督逃?、財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規定,示范性高職院?!半p師”素質教師比例要達到90%,兼職教師承擔的專業課學時比例要達到50%,則不僅為“雙師結構”專兼教師1∶1的比例定下了基調,同時也明確了專業教師的個體“雙師”認定以素質為主。
“雙師工作站”的創建與運行
(一)“雙師工作站”的形式與職能
2011年初,我院牽頭與江蘇省農業委員會、泰州市各級政府及行業主管部門、江蘇高郵鴨集團、雨潤集團、正大集團南通正大有限公司、常州康樂農牧有限公司等138家企業,江蘇省畜牧獸醫學會養豬學分會、泰州市水禽協會等10家養殖業協會,以及教師、學生、校友、家長、社會知名人士代表和立法機構代表等利益相關方成立了共同參與的“江蘇現代畜牧業校企合作聯盟”,并成立了聯盟理事會,實行理事會管理體制。
為建設“雙師結構”教學團隊,促進校企深度融合,在聯盟理事會指導下,從企業經營與學校辦學的利益結合點出發,按照校企間“資源互換、優勢互補”的原則,由學院教師與企業技師共同組成了“雙師工作站”,包括“教師工作站”和“企業技師工作站”兩種形式。即在學院內組建以企業技師為主體、學院教師參與的“企業技師工作站”,其職能是根據行業、企業用人需求和標準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主持以行業、企業生產標準為主導的課程建設;直接從事專業課程教學;帶項目到學院,與學院教師合作為企業開發新品、革新工藝;參與教學管理,培養青年教師等。在企業組建以學院教師為主體、企業技師參與的“教師工作站”,其職能是合作開展頂崗實訓實習學生的教學與管理,同時為建站企業培訓技術骨干和技術工人;開展生產工藝與技術革新,解決技術難題,提供技術服務;與駐點企業合作爭取科技項目,培養“雙師”素質教師等。
(二)“雙師工作站”的運行
1.合作企業的遴選。
創建“雙師工作站”首先面臨的就是遴選校企合作企業。合作企業的遴選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企業遴選條件。入選企業應遵紀守法、經營狀況良好、管理規范、信譽度高、注重科技創新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具備先進的生產手段、高水平的技術裝備、科學的經營管理方式,有經驗豐富的企業管理專家或專業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有保障學生工學結合的人力資源、組織資源、文化資源、物資資源和信息資源,有穩定可持續的生產性實訓項目,能接納一定數量學生的實習和實訓,能接受專業教師實踐鍛煉,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熱心教育事業,在本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或強勢發展的態勢,并具有代表性、先進性和創新性的合法企業。
二是企業遴選程序。先由聯盟成員企業或符合條件的非成員企業向聯盟理事會提出共建“雙師工作站”的申請。然后由聯盟理事會秘書處進行資格審查,對于符合條件的企業再經理事會常務會議討論、評價通過,并由學院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頒發校企合作證書。最后,根據各企業經營與學院專業辦學的特點,學院指派相應專業與合作企業就“雙師工作站”基本情況、合作模式、合作時間等簽訂翔實、可操作的合作方案,掛牌成立相應的“雙師工作站”。
三是企業遴選機制。合作企業的遴選機制主要包括推薦機制、協議機制、考核機制和退出機制。推薦機制是指組建“雙師工作站”時,合作企業可由聯盟理事會或理事會成員單位推薦,也可由成員企業或符合條件的非成員企業主動申請加入。協議機制是指組建“雙師工作站”時,學院與合作企業必須簽訂校企合作協議,相應的專業與合作企業必須簽訂具體合作方案,方可掛牌成立??己藱C制是指為保證“雙師工作站”的健康發展,聯盟理事會定期對工作站的運行管理狀態和成效進行考核評比,并對其進行獎懲。退出機制是指校企合作的企業方在退出時,應向聯盟理事會提出申請,經聯盟理事會常務會議協商同意,辦理有關手續后退出。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入,應動態優化校企合作企業。
2.“雙師”的配備。
“雙師”的配備主要涉及“雙師工作站”中“雙師”的條件、數量、選派程序和選派機制四個方面。
一是“雙師”的條件。包括進站的企業技師和學院教師。企業技師的條件是熱愛教育事業、了解高職教育教學的特點和規律、具備“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校外兼職教師資格”的企業技師(包括行業、企業管理專家或專業技術骨干、能工巧匠);學院教師的條件是具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和學生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成果轉化和技術應用等能力的專業教師。
二是“雙師”的數量。每個“雙師工作站”均配備一名負責人(站長)和4~6名“雙師”組成核心成員組,并根據工作站的實際配備若干名“雙師”。每個“教師工作站”由3~4名學院教師與1~2名企業技師擔任核心成員,每個“企業技師工作站”由3~4名企業技師與1~2名學院教師擔任核心成員。
三是“雙師”的選派程序。每個“雙師工作站”的負責人(站長)由本人提交申請,經工作站相對應專業所在的二級院(系)推薦,由聯盟理事會秘書處審定,對于符合條件的負責人(站長)再經常務理事會討論通過,最后由聯盟理事會秘書處頒發聘書?!敖處煿ぷ髡尽必撠熑耍ㄕ鹃L)原則上為學院專業教師,“企業技師工作站”負責人(站長)原則上為企業技師。每個“雙師工作站”的核心成員由該工作站對應的二級院(系)與合作企業共同研討決定,報聯盟理事會秘書處備案,由各“雙師工作站”頒發聘書。每個“雙師工作站”的“雙師”采取自由申報的方式,由“雙師工作站”自行決定聘用,可定期或不定期參與工作站的相應工作。
四是“雙師”的選派機制?!半p師”的選派機制主要包括激勵機制、協議機制和考核機制。激勵機制是指學院各二級院(系)與企業要全力支持和鼓勵教師及企業技師進站,適當減少其在本單位的相關工作,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參與工作站的教學與科研,“雙師工作站”人員和接受鍛煉教師的待遇按照學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實施。協議機制是指每個“雙師工作站”的負責人(站長)要與聯盟理事會秘書處簽訂責任書,其核心成員和進站鍛煉的“雙師”要與“雙師工作站”簽訂責任書,同時,每年要簽訂年度計劃任務書??己藱C制是指聯盟理事會秘書處定期對各“雙師工作站”的站長進行考核評比,各二級院(系)與企業對進站“雙師”進行考核評比,并對其進行獎懲。
3.“雙師工作站”的管理。
在聯盟理事會的指導和監管下,校企共同完善“雙師工作站”的組織機構和人員組成,配備站長和核心“雙師”,形成校企共同管理、站長負責制的管理體制;共同制定“雙師工作站”運行管理方法和“教師工作站”、“企業技師工作站”運行管理細則等制度,形成以“雙師”進站申請、績效考核、獎懲補貼為主要內容的動力機制、協議機制、溝通與反饋機制、監管機制、風險管理機制和保障機制等運行管理機制(如圖1所示),確?!半p師工作站”的良好運行。
“雙師工作站”建設成效
首先,構建了“雙師”培養體系,豐富了師資培養理論。學院依托“雙師工作站”創新師資培養途徑,構建了高職“共建專業、共建課程、合作育人、合作研發、聯合興農”的“雙師結構”師資培養體系(如圖2所示)。進站的學院教師和企業技師通過共同開展專業建設、課程改革、教育教學、科技研發、社會服務,安排學院教師進駐企業鍛煉等,利用企業的優質實踐資源,提高了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提升了學院專業教師的“雙師”素質。同時,組織企業技師參與專業教學,培養其教學能力,優化了專業教師隊伍的“雙師結構”,提升了兼職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此外,“雙師”合作充分利用校企間的優質資源,共同制定崗位職業標準、人才培養方案,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優質核心課程,制定課程標準,研究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編寫工作過程導向教材,豐富了教學內容。
其次,促進了校企深度融合,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在創新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的背景下,從企業經營與學校辦學的利益結合點出發,按照校企間“資源互換、優勢互補”的原則,學院通過聯盟理事會推薦具有代表性、先進性和創新性的合法企業,經企業申請,聯盟理事會討論通過,遴選出江蘇高郵鴨集團等合作企業,校企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投入375萬元,與對應的專業在學院內共建了以企業技師為主體、學院教師參與的4個“企業技師工作站”,在企業內共建了以學院教師為主體、企業技師參與的4個“教師工作站”和8個“雙師工作站”。通過創建“雙師工作站”,利用學院人才優勢,促進學院教師與企業技師共同研究科研項目56項,攻克企業實際技術難題115個,開展企業員工培訓86 829人次,開展技術咨詢服務1 326次,校企合作獲中華農業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省農業科技推廣二等獎1項、市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發明專利13項,明顯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提升了企業產品科技含量和企業競爭力,提高了企業員工的職業素質及服務社會能力,并將學校文化融入企業文化,培植了學習型企業,推動了企業持續發展,增強了企業與學院合作的吸引力,有效地促進了校企間的深度融合。
再次,健全了師資培養制度,拓寬了師生培養途徑。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院以師資培養制度改革為重點,不斷完善并實踐了師資隊伍建設新舉措。學院修訂完善了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青年教師培養等管理方法和“雙師”素質教師認定方法、績效考核方法、兼職教師管理方法、教師系列職稱認定方法和優秀兼職教師評定方法等師資培養制度。在教師教育教學實施過程中,大膽探索實踐了“一課雙師”制、學生“雙導師”制等改革,營造了企業技師與學院教師相互學習、交流、研究、合作的良好環境。兩年來,學院共選派91名教師、117名技師進駐工作站,253名專業教師進站鍛煉,共培養校內外雙專業帶頭人35名、骨干教師303名、具備正高職稱教師12人、具備副高職稱教師30人、全國農業職教名師2人、省教學名師和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各1人。新增兼職教師267名,認定20名兼職教授、44名兼職副教授,建成包括658名兼職教師的資源庫,29名進站技師榮獲省農委“優秀兼職教師”稱號,各獲得了6 000元獎勵。同時,依托“雙師工作站”,安排學生實習、實訓任務,承擔學生頂崗實習、實訓的教學與管理,組織技能鑒定,考核學生的實習、實訓成績,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指導和推薦學生就業,縮短學生適應工作崗位時間,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農牧人才。
最后,促進了專業課程建設,提升了師資綜合素質。學院依托“雙師工作站”,大力加強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積極探索產學研融合新途徑,提升了師資綜合素質。在實踐中,通過“雙師”共同修訂52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發46門優質核心課程,制定課程標準,研究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編寫54部校企合作特色教材,建成2個國家重點專業、2個省品牌特色專業、4個省重點專業群建設點,編寫2本省精品教材;共同組織安排學生實習、實訓任務,承擔24 744人次學生頂崗實習、實訓的教學與管理和技能鑒定的組織與實施,探討了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指導和推薦學生就業等“雙師建專、雙師改課、雙師育人、雙師促研、雙師興農”的途徑,提高了學院專業教師“雙師”素質和兼職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2012年底,學院教師的“雙師”素質比例達到94.99%,兼職教師擔任專業課教學課時比例達50.48%。建成省優秀教學團隊1個、省科技創新團隊2個、院級優秀教學團隊15個、院級科技創新團隊5個,學院因此被評為“江蘇省師資隊伍先進高?!薄?/p>
參考文獻:
[1]盛陽榮.基于典型案例的高職院校“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9(6).
[2]楊理連.“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內涵界定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8(26).
[3]張建榮,李小健,王建初.“雙師型”中職師資結構模式及隊伍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05(16).
(責任編輯:王恒)
2.“雙師”的配備。
“雙師”的配備主要涉及“雙師工作站”中“雙師”的條件、數量、選派程序和選派機制四個方面。
一是“雙師”的條件。包括進站的企業技師和學院教師。企業技師的條件是熱愛教育事業、了解高職教育教學的特點和規律、具備“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校外兼職教師資格”的企業技師(包括行業、企業管理專家或專業技術骨干、能工巧匠);學院教師的條件是具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和學生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成果轉化和技術應用等能力的專業教師。
二是“雙師”的數量。每個“雙師工作站”均配備一名負責人(站長)和4~6名“雙師”組成核心成員組,并根據工作站的實際配備若干名“雙師”。每個“教師工作站”由3~4名學院教師與1~2名企業技師擔任核心成員,每個“企業技師工作站”由3~4名企業技師與1~2名學院教師擔任核心成員。
三是“雙師”的選派程序。每個“雙師工作站”的負責人(站長)由本人提交申請,經工作站相對應專業所在的二級院(系)推薦,由聯盟理事會秘書處審定,對于符合條件的負責人(站長)再經常務理事會討論通過,最后由聯盟理事會秘書處頒發聘書?!敖處煿ぷ髡尽必撠熑耍ㄕ鹃L)原則上為學院專業教師,“企業技師工作站”負責人(站長)原則上為企業技師。每個“雙師工作站”的核心成員由該工作站對應的二級院(系)與合作企業共同研討決定,報聯盟理事會秘書處備案,由各“雙師工作站”頒發聘書。每個“雙師工作站”的“雙師”采取自由申報的方式,由“雙師工作站”自行決定聘用,可定期或不定期參與工作站的相應工作。
四是“雙師”的選派機制。“雙師”的選派機制主要包括激勵機制、協議機制和考核機制。激勵機制是指學院各二級院(系)與企業要全力支持和鼓勵教師及企業技師進站,適當減少其在本單位的相關工作,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參與工作站的教學與科研,“雙師工作站”人員和接受鍛煉教師的待遇按照學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實施。協議機制是指每個“雙師工作站”的負責人(站長)要與聯盟理事會秘書處簽訂責任書,其核心成員和進站鍛煉的“雙師”要與“雙師工作站”簽訂責任書,同時,每年要簽訂年度計劃任務書??己藱C制是指聯盟理事會秘書處定期對各“雙師工作站”的站長進行考核評比,各二級院(系)與企業對進站“雙師”進行考核評比,并對其進行獎懲。
3.“雙師工作站”的管理。
在聯盟理事會的指導和監管下,校企共同完善“雙師工作站”的組織機構和人員組成,配備站長和核心“雙師”,形成校企共同管理、站長負責制的管理體制;共同制定“雙師工作站”運行管理方法和“教師工作站”、“企業技師工作站”運行管理細則等制度,形成以“雙師”進站申請、績效考核、獎懲補貼為主要內容的動力機制、協議機制、溝通與反饋機制、監管機制、風險管理機制和保障機制等運行管理機制(如圖1所示),確?!半p師工作站”的良好運行。
“雙師工作站”建設成效
首先,構建了“雙師”培養體系,豐富了師資培養理論。學院依托“雙師工作站”創新師資培養途徑,構建了高職“共建專業、共建課程、合作育人、合作研發、聯合興農”的“雙師結構”師資培養體系(如圖2所示)。進站的學院教師和企業技師通過共同開展專業建設、課程改革、教育教學、科技研發、社會服務,安排學院教師進駐企業鍛煉等,利用企業的優質實踐資源,提高了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提升了學院專業教師的“雙師”素質。同時,組織企業技師參與專業教學,培養其教學能力,優化了專業教師隊伍的“雙師結構”,提升了兼職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此外,“雙師”合作充分利用校企間的優質資源,共同制定崗位職業標準、人才培養方案,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優質核心課程,制定課程標準,研究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編寫工作過程導向教材,豐富了教學內容。
其次,促進了校企深度融合,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在創新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的背景下,從企業經營與學校辦學的利益結合點出發,按照校企間“資源互換、優勢互補”的原則,學院通過聯盟理事會推薦具有代表性、先進性和創新性的合法企業,經企業申請,聯盟理事會討論通過,遴選出江蘇高郵鴨集團等合作企業,校企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投入375萬元,與對應的專業在學院內共建了以企業技師為主體、學院教師參與的4個“企業技師工作站”,在企業內共建了以學院教師為主體、企業技師參與的4個“教師工作站”和8個“雙師工作站”。通過創建“雙師工作站”,利用學院人才優勢,促進學院教師與企業技師共同研究科研項目56項,攻克企業實際技術難題115個,開展企業員工培訓86 829人次,開展技術咨詢服務1 326次,校企合作獲中華農業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省農業科技推廣二等獎1項、市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發明專利13項,明顯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提升了企業產品科技含量和企業競爭力,提高了企業員工的職業素質及服務社會能力,并將學校文化融入企業文化,培植了學習型企業,推動了企業持續發展,增強了企業與學院合作的吸引力,有效地促進了校企間的深度融合。
再次,健全了師資培養制度,拓寬了師生培養途徑。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院以師資培養制度改革為重點,不斷完善并實踐了師資隊伍建設新舉措。學院修訂完善了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青年教師培養等管理方法和“雙師”素質教師認定方法、績效考核方法、兼職教師管理方法、教師系列職稱認定方法和優秀兼職教師評定方法等師資培養制度。在教師教育教學實施過程中,大膽探索實踐了“一課雙師”制、學生“雙導師”制等改革,營造了企業技師與學院教師相互學習、交流、研究、合作的良好環境。兩年來,學院共選派91名教師、117名技師進駐工作站,253名專業教師進站鍛煉,共培養校內外雙專業帶頭人35名、骨干教師303名、具備正高職稱教師12人、具備副高職稱教師30人、全國農業職教名師2人、省教學名師和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各1人。新增兼職教師267名,認定20名兼職教授、44名兼職副教授,建成包括658名兼職教師的資源庫,29名進站技師榮獲省農委“優秀兼職教師”稱號,各獲得了6 000元獎勵。同時,依托“雙師工作站”,安排學生實習、實訓任務,承擔學生頂崗實習、實訓的教學與管理,組織技能鑒定,考核學生的實習、實訓成績,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指導和推薦學生就業,縮短學生適應工作崗位時間,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農牧人才。
最后,促進了專業課程建設,提升了師資綜合素質。學院依托“雙師工作站”,大力加強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積極探索產學研融合新途徑,提升了師資綜合素質。在實踐中,通過“雙師”共同修訂52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發46門優質核心課程,制定課程標準,研究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編寫54部校企合作特色教材,建成2個國家重點專業、2個省品牌特色專業、4個省重點專業群建設點,編寫2本省精品教材;共同組織安排學生實習、實訓任務,承擔24 744人次學生頂崗實習、實訓的教學與管理和技能鑒定的組織與實施,探討了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指導和推薦學生就業等“雙師建專、雙師改課、雙師育人、雙師促研、雙師興農”的途徑,提高了學院專業教師“雙師”素質和兼職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2012年底,學院教師的“雙師”素質比例達到94.99%,兼職教師擔任專業課教學課時比例達50.48%。建成省優秀教學團隊1個、省科技創新團隊2個、院級優秀教學團隊15個、院級科技創新團隊5個,學院因此被評為“江蘇省師資隊伍先進高校”。
參考文獻:
[1]盛陽榮.基于典型案例的高職院?!半p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9(6).
[2]楊理連.“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內涵界定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8(26).
[3]張建榮,李小健,王建初.“雙師型”中職師資結構模式及隊伍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05(16).
(責任編輯:王恒)
2.“雙師”的配備。
“雙師”的配備主要涉及“雙師工作站”中“雙師”的條件、數量、選派程序和選派機制四個方面。
一是“雙師”的條件。包括進站的企業技師和學院教師。企業技師的條件是熱愛教育事業、了解高職教育教學的特點和規律、具備“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校外兼職教師資格”的企業技師(包括行業、企業管理專家或專業技術骨干、能工巧匠);學院教師的條件是具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和學生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成果轉化和技術應用等能力的專業教師。
二是“雙師”的數量。每個“雙師工作站”均配備一名負責人(站長)和4~6名“雙師”組成核心成員組,并根據工作站的實際配備若干名“雙師”。每個“教師工作站”由3~4名學院教師與1~2名企業技師擔任核心成員,每個“企業技師工作站”由3~4名企業技師與1~2名學院教師擔任核心成員。
三是“雙師”的選派程序。每個“雙師工作站”的負責人(站長)由本人提交申請,經工作站相對應專業所在的二級院(系)推薦,由聯盟理事會秘書處審定,對于符合條件的負責人(站長)再經常務理事會討論通過,最后由聯盟理事會秘書處頒發聘書?!敖處煿ぷ髡尽必撠熑耍ㄕ鹃L)原則上為學院專業教師,“企業技師工作站”負責人(站長)原則上為企業技師。每個“雙師工作站”的核心成員由該工作站對應的二級院(系)與合作企業共同研討決定,報聯盟理事會秘書處備案,由各“雙師工作站”頒發聘書。每個“雙師工作站”的“雙師”采取自由申報的方式,由“雙師工作站”自行決定聘用,可定期或不定期參與工作站的相應工作。
四是“雙師”的選派機制?!半p師”的選派機制主要包括激勵機制、協議機制和考核機制。激勵機制是指學院各二級院(系)與企業要全力支持和鼓勵教師及企業技師進站,適當減少其在本單位的相關工作,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參與工作站的教學與科研,“雙師工作站”人員和接受鍛煉教師的待遇按照學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實施。協議機制是指每個“雙師工作站”的負責人(站長)要與聯盟理事會秘書處簽訂責任書,其核心成員和進站鍛煉的“雙師”要與“雙師工作站”簽訂責任書,同時,每年要簽訂年度計劃任務書??己藱C制是指聯盟理事會秘書處定期對各“雙師工作站”的站長進行考核評比,各二級院(系)與企業對進站“雙師”進行考核評比,并對其進行獎懲。
3.“雙師工作站”的管理。
在聯盟理事會的指導和監管下,校企共同完善“雙師工作站”的組織機構和人員組成,配備站長和核心“雙師”,形成校企共同管理、站長負責制的管理體制;共同制定“雙師工作站”運行管理方法和“教師工作站”、“企業技師工作站”運行管理細則等制度,形成以“雙師”進站申請、績效考核、獎懲補貼為主要內容的動力機制、協議機制、溝通與反饋機制、監管機制、風險管理機制和保障機制等運行管理機制(如圖1所示),確?!半p師工作站”的良好運行。
“雙師工作站”建設成效
首先,構建了“雙師”培養體系,豐富了師資培養理論。學院依托“雙師工作站”創新師資培養途徑,構建了高職“共建專業、共建課程、合作育人、合作研發、聯合興農”的“雙師結構”師資培養體系(如圖2所示)。進站的學院教師和企業技師通過共同開展專業建設、課程改革、教育教學、科技研發、社會服務,安排學院教師進駐企業鍛煉等,利用企業的優質實踐資源,提高了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提升了學院專業教師的“雙師”素質。同時,組織企業技師參與專業教學,培養其教學能力,優化了專業教師隊伍的“雙師結構”,提升了兼職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此外,“雙師”合作充分利用校企間的優質資源,共同制定崗位職業標準、人才培養方案,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優質核心課程,制定課程標準,研究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編寫工作過程導向教材,豐富了教學內容。
其次,促進了校企深度融合,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在創新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的背景下,從企業經營與學校辦學的利益結合點出發,按照校企間“資源互換、優勢互補”的原則,學院通過聯盟理事會推薦具有代表性、先進性和創新性的合法企業,經企業申請,聯盟理事會討論通過,遴選出江蘇高郵鴨集團等合作企業,校企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投入375萬元,與對應的專業在學院內共建了以企業技師為主體、學院教師參與的4個“企業技師工作站”,在企業內共建了以學院教師為主體、企業技師參與的4個“教師工作站”和8個“雙師工作站”。通過創建“雙師工作站”,利用學院人才優勢,促進學院教師與企業技師共同研究科研項目56項,攻克企業實際技術難題115個,開展企業員工培訓86 829人次,開展技術咨詢服務1 326次,校企合作獲中華農業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省農業科技推廣二等獎1項、市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發明專利13項,明顯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提升了企業產品科技含量和企業競爭力,提高了企業員工的職業素質及服務社會能力,并將學校文化融入企業文化,培植了學習型企業,推動了企業持續發展,增強了企業與學院合作的吸引力,有效地促進了校企間的深度融合。
再次,健全了師資培養制度,拓寬了師生培養途徑。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院以師資培養制度改革為重點,不斷完善并實踐了師資隊伍建設新舉措。學院修訂完善了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青年教師培養等管理方法和“雙師”素質教師認定方法、績效考核方法、兼職教師管理方法、教師系列職稱認定方法和優秀兼職教師評定方法等師資培養制度。在教師教育教學實施過程中,大膽探索實踐了“一課雙師”制、學生“雙導師”制等改革,營造了企業技師與學院教師相互學習、交流、研究、合作的良好環境。兩年來,學院共選派91名教師、117名技師進駐工作站,253名專業教師進站鍛煉,共培養校內外雙專業帶頭人35名、骨干教師303名、具備正高職稱教師12人、具備副高職稱教師30人、全國農業職教名師2人、省教學名師和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各1人。新增兼職教師267名,認定20名兼職教授、44名兼職副教授,建成包括658名兼職教師的資源庫,29名進站技師榮獲省農委“優秀兼職教師”稱號,各獲得了6 000元獎勵。同時,依托“雙師工作站”,安排學生實習、實訓任務,承擔學生頂崗實習、實訓的教學與管理,組織技能鑒定,考核學生的實習、實訓成績,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指導和推薦學生就業,縮短學生適應工作崗位時間,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農牧人才。
最后,促進了專業課程建設,提升了師資綜合素質。學院依托“雙師工作站”,大力加強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積極探索產學研融合新途徑,提升了師資綜合素質。在實踐中,通過“雙師”共同修訂52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發46門優質核心課程,制定課程標準,研究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編寫54部校企合作特色教材,建成2個國家重點專業、2個省品牌特色專業、4個省重點專業群建設點,編寫2本省精品教材;共同組織安排學生實習、實訓任務,承擔24 744人次學生頂崗實習、實訓的教學與管理和技能鑒定的組織與實施,探討了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指導和推薦學生就業等“雙師建專、雙師改課、雙師育人、雙師促研、雙師興農”的途徑,提高了學院專業教師“雙師”素質和兼職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2012年底,學院教師的“雙師”素質比例達到94.99%,兼職教師擔任專業課教學課時比例達50.48%。建成省優秀教學團隊1個、省科技創新團隊2個、院級優秀教學團隊15個、院級科技創新團隊5個,學院因此被評為“江蘇省師資隊伍先進高?!?。
參考文獻:
[1]盛陽榮.基于典型案例的高職院?!半p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9(6).
[2]楊理連.“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內涵界定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8(26).
[3]張建榮,李小健,王建初.“雙師型”中職師資結構模式及隊伍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05(16).
(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