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中+盧長彬
摘要:初入職場的高職院校畢業生產生職場自閉癥,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既有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漏洞”的原因,也有學生需要提升自我素質方面的原因。因此,要研究高職畢業生職場自閉癥的現狀、成因以及預防職場自閉的途徑。這對于指導學生順利入職,縮短職場適應期,預防職場自閉癥,培養合格的職場人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畢業生;職場自閉癥;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11-0087-03
對結束大學階段學習的高職畢業生而言,開啟職場之旅既是學習的延續,也是人生的一大轉折。經過高職教育培養,絕大多數畢業生能夠適應職場的選擇,以積極主動的心態進入職場,以較高水平的專業技能通過用人單位的檢驗。但仍有一部分雖所占比重不高但絕對數量龐大的畢業生不能適應職場環境,表現出對職場的逃避、與同事關系疏遠、交往盡量選擇虛擬化方式、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處在此境況下的畢業生一旦得不到科學的疏導而形成心理困境,就容易受到“職場自閉癥”的困擾。因此,清晰地了解高職畢業生職場自閉癥產生的原因,研究預防的途徑具有重要意義。
職場自閉癥研究現狀
職場自閉癥是新名詞,從現有相關資料來看,目前對職場自閉癥的研究尚處于破題階段,還未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學術界對其涵義、判斷特征、問題成因、預防及理療措施等均未有清晰的共識,更缺乏科學權威的論述。因對職場自閉癥判斷暫無科學依據,處于職場自閉中的人又對該名詞諱莫如深,再加上現實職場向員工要效率、要成果,家長對子女的職場適應不關注,畢業生又往往自我回避,等等,使得對職場自閉成因的解釋成為難題,仍需要進行大量的研究工作予以解答。筆者認為,現在就應該對職場自閉者的表象特征予以分析,爭取將職場自閉癥的相關研究向前推進。
高職畢業生產生職場自閉癥成因分析
高職畢業生產生職場自閉癥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既受到成長成才培養階段“漏洞”的影響,也受到職場環境、社會輿論等因素的干擾。
職場調適培養環節不清 職場調適具有階段性、過程性,特別是初入職場的畢業生更需要適應過程。職場適應不順暢,勢必影響職場工作效率和對工作的向往度,因此,應引起高度重視。在高職畢業生職場適應的過程中易出現兩種情況:一是職場適應過程沒有被列入培養計劃;二是高職學生在學習階段主觀上不夠重視。注重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高職院校往往偏重于對學生專業理論的講授和專業技能水平的提升,而忽視了對學生職場適應環節的培養,認為學生對職場的適應是用人單位的事情,屬于用人單位進行崗前培訓的內容。而用人單位則認為,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高職院校既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也應培養學生的職場適應能力,指導學生進行角色轉換、全方位育人應是學校的事情。因此,形成了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對學生培養的“漏洞”,給畢業生的職場適應帶來了難題。從社會對人培養和發展的要求看,初入職場的畢業生必須加強職場適應,順利完成角色轉換,才能具備真正適應職場環境、完成角色轉換的能力,所以必須完善學生培養環節,彌補人才培養中的“漏洞”。即便學校通過實習、實訓、調研等一些間接環節培養了學生對職場的認知和適應,但由于學生主觀上不予重視,失去對職場觀察、了解和對策解決的先機,缺乏職場適應的主動性,當遇到職場適應方面的難題時,就會束手無策,進而導致職業融入困難,不適應職場環境,產生職場自閉癥。
角色轉換不到位 畢業生初次踏入職場,均需要進行角色轉換,順利實現角色轉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事關系,提高崗位適應性,順利渡過適應期。高職畢業生因社會責任、職業生涯不斷變化,角色也應隨之轉換,從學生角色轉換為職場人角色,并進行個人職業定位,這也是對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考驗。初入職場的畢業生都有轉換和適應期,但因個體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不同而有長短之分。因此,畢業生應高度重視角色轉換,如若角色轉換不到位,勢必影響職場適應,影響工作效率和積極主動性,影響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的評價。
職場適應不順利 職場環境分為物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初入職場的高職院校畢業生,從與固定的班級同學相處的校園氛圍轉換到紛繁復雜的職場氛圍,從以提高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校園環境轉換為以追求效率、成果為目標的職場環境,從實訓實驗階段進入“真刀真槍”的實踐階段,職場適應時間的長短因個體情況而定。相關調查發現,高職畢業生對職場的認識多是從電影、電視等媒體,從對家長、親戚朋友的交往言論中了解,即便是實訓實驗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而不是深入了解職場對人的需求、要求等,導致職場適應不順利,錯把職場關系等同于同學關系,造成人際關系相處困難,影響工作情緒和氛圍,影響團隊協作效率。
個人情感無處表達 高職畢業生在校學習時,經常有班主任指導專業學習,有思想政治輔導員關心生活,有實訓、實驗指導教師幫助專業技能提升,有熱心的班干部予以關心和幫助。而在職場中的人際關系感受與校園則大相徑庭,導致個人情感無處傾訴。初入職場的高職院校畢業生在遇到職場難題時,無處予以表達和解決,常常表現出遇到的業務難題羞于向同事請教,自己的職場困境羞于向家長訴說,對職場的感受羞于向教師表達,盡量用逃避現實的方式使心理壓力越來越重,導致產生職業自閉癥。
綜上所述,初入職場的高職畢業生因主觀進取心不強,對客觀方面的因素未能得到及時的調節,導致知識技能發揮無效,訴求無處,心理調適方法不當,對職場物理與人文環境的適應向負面方向延伸,進而影響到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轉變了自己的職業定位和角色定位,導致對工作興趣不高甚至產生厭倦,對這樣的畢業生群體亟須予以關注和幫扶。
預防高職畢業生產生職場自閉癥的途徑
針對職場自閉癥產生的原因,實施學生教育的高職院校應加強重視,通過教育環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形成對職場自閉癥的“免疫”能力,指導學生開拓思維,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和科學的職業觀,以良好的調節能力適應職場環境,順利轉變職場角色,完成職業定位,預防職場自閉癥的產生。
開發角色轉換課程,提升職場自閉預防能力 高職院校不僅要重視專業知識體系、專業技能本領的培養,還應加強指導學生適應職場環境以及角色轉換,既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能水平以及知識遷移能力,還要重視學生的職業發展前景、職場適應能力鍛煉。在學生培養目標中,應以職業定位為指導,引領專業學習,模擬職場情境進行實訓、實驗,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換位訓練。應開發與職業發展相關的角色轉換課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職場環境觀察能力、心理耐挫能力、專業難題研究與解決能力、快速適應崗位需求能力,鍛煉學生勤思好問,提升情商。通過課程設計、培養和熏陶,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應對職場的要求,使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就胸有成竹,提高職業自信心。
通過實踐育人活動,提升專業自信 可通過成立學生社團、開展實踐活動等方式鍛煉提升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特別是成立專業社團,既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水平,培養學生對專業的熱愛,還可以提升學生對專業問題的研究和創新能力。可通過專業比賽集訓、參賽等方式鍛煉學生,通過獎項成就學生,提升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也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引入學生參與機制,通過深入企業進行調研、訪問實習、實訓等幫助學生提前了解職場的物理和人文環境,加強職場角色認知和適應,以職業發展前景指導個人職業定位,以現實職場環境為學習切入點,與工作一線員工交流感受和突破點,為畢業生科學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提供素材。
通過關懷渠道,營造溫暖的環境氛圍 在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之后,學校應予以畢業生高度的關懷和關心,不僅要運用電話、飛信、微訊等媒體加強師生聯系,還應選派專業教師、班主任等人員深入用人單位,巡查就業職場,幫助畢業生解決工作、生活難題,進行職場適應經驗介紹,給予與人相處方法指導;分享畢業生在職場中的所得、所感,對學生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和鼓勵,切實做好育人后階段工作,為畢業生轉變為合格的職場人提供有效服務;借助看望畢業生的機會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介紹學校的專業發展情況,宣傳學校特色,共同為畢業生角色轉換、順利入職保駕護航,共建職場育人陣地。高職院校要與畢業生家長建立長期聯系,及時占掌握學生家長對學生工作情況的了解以及對學生職業發展的期望,引導學生家長多給予初入職場的畢業生情感關懷、經驗介紹、難題解決對策,家校共同為培養優秀的職場人而努力,“家校企”共同打造幫助畢業生完成職場適應和角色轉換的平臺。
營造向上氛圍,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初入職場的高職院校畢業生應科學看待自己所處的情況,積極主動地適應職場物理環境,主動與同事搞好人際關系,充分利用工作機會展示個人所學,通過言談舉止展示綜合素質,以較快的速度融入工作團隊,為工作單位良好的工作環境添磚加瓦。在工作中遇到業務難題應及時、積極地向同事請教,虛心學習,快速提升業務熟練水平。職場經歷也需要與朋友、同學、教師以及家人分享,一起分析自己的優點與不足,虛心向生活經驗豐富的人學習和請教,與同學探討、交流專業實踐效果,共同分享從學生轉變為職場人的喜悅。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不善于表達自己的訴求,勢必會影響工作興趣與積極性,影響工作效果,影響職業生涯規劃。因此,應積極看待自己所處環境,不斷提升個人的交際能力,豐富朋友圈子,共享工作生活的樂趣,為提高工作水平減壓、降壓,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社會建設中去,為展現個人魅力而努力。
結語
職場自閉癥具有階段性和可修復性。預防職場自閉癥需要主客觀因素共同發揮作用,既需要個人努力,也需要借助其他有利因素。因此,科學地進行職業定位,分析并適應職場環境,不斷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可以預防職場自閉癥的發生。即便一時產生職場自閉現象,如能科學地對待和加以調適,也會恢復正常。研究職場自閉癥的判斷依據及理療方法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繼續深入探討和實踐。
參考文獻:
[1]楊祖高.高職學生就業教育三步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0):65-67.
[2]趙樹江.大學生的角色社會化教育問題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163-166.
[3]許曙青.略論職業生涯規劃及其實踐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2(3):38-40.
[4]蔡克,劉浩.發達國家高校畢業生就業模式分析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4(3):96-97.
(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