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銳
摘要: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電光源行業的生存、創新與持續發展,必須依靠電光源科學技術和科技人才強有力的技術與智力支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電光源人才隊伍,是政府部門、行業組織、相關院校、科研機構以及行業企業所面臨的共同課題。
關鍵詞:電光源;市場環境;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11-0142-03
電光源的發明與應用,是現代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作為當今人們普遍需要的生活資料和我國國民經濟所必需的生產資料,電光源在我國社會和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的電光源行業作為一門陽光產業與綠色產業,改革開放以來得到了迅速發展,中國已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電光源第一大國。然而,該行業在取得長足發展與進步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技術水平相對落后、人才短缺等等,已愈來愈成為制約行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問題。筆者擬就市場環境下如何創新我國電光源特色專業人才的教育培養模式,加速電光源行業的人才隊伍建設問題進行探討。
電光源行業的背景與人才狀況
我國的電光源行業是建國后逐步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經過多年的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和引進消化吸收,已發展成為包括電光源材料、電光源機械設備、電光源制造、燈頭燈具和照明工程等在內的門類齊全的照明電器產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一些發達國家紛紛將電光源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GE、OSRAM、Philips等國際照明巨頭紛紛搶灘中國市場,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電光源行業的快速發展與進步。全國電光源行業以每年18%的速度遞增,實現工業年產值2 300億元人民幣,年出口額達百億元以上。中國已成為全球矚目的照明產品生產與出口大國,成為了國際照明電器中心。然而,我國電光源行業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形勢,如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經濟背景、我國以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為主線的經濟轉型政策、電光源新進入企業不斷增多和上游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導致行業利潤降低、電光源行業的人才流失與短缺現象等等,都無疑會對電光源行業的未來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使市場競爭日益加劇。電光源行業的人才短缺問題尤為嚴峻。
經筆者調查分析,造成我國電光源行業人才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1)行業企業的自身特點。我國電光源行業企業的主要特點表現為數量多(行業企業近萬家)、規模小(大中型企業僅300百余家)、勞動力密集(從業人員近百萬)。勞動密集型導致適用型人才難覓。(2)原有人才的老齡化和流失。由于國有企業的改制、轉型及專業技術人員的老齡化,造成大批原有電光源專業技術人才的流失(如提前內退、改行等)。(3)現有人才的轉行和流失。電光源行業現有企業大多屬于民營企業性質,由于企業勞動用工機制等方面的靈活性,使專業技術人員具有較大程度的不穩定性,經常會導致這類專業人才的流失(如跳槽、轉行等)。(4)教育培養機構的不匹配。大中專院校的專業教育,是培養電光源專業人才的重要途徑。而在國內的現有大中專院校中,目前僅有復旦大學、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輕工學院(原湖北省一輕工業學校)和荊州理工職業技術學院(原沙市大學)開設有電光源與照明專業或相關專業,電光源專業的畢業生遠遠不能滿足電光源行業的需求,存在著巨大的缺口。
由于上述種種原因,電光源全行業現有從業人員近百萬,而其中接受過專業教育的人員僅占2%左右。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照明電器協會理事長陳燕生在慶祝中國照明電器協會成立2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國照明電器行業正處在飛速發展時期,而企業發展、產品開發、技術創新都離不開人才,企業需要管理人才、產品開發人才、市場拓展與銷售人才,特別是技術開發人才,人才問題日益成為企業的瓶頸。顯然,電光源行業的人才現狀及專業技術人才的短缺現象,已引起業內的高度重視。
創新電光源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既然電光源行業的人才狀況已經或將嚴重影響與制約該行業的未來發展,應盡快從戰略高度系統地規劃、制定和實施電光源專業人才開發與培養方案,從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等方面探索、創新與施行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并確保切實取得成效。在調查、研究與思考的基礎上,筆者提出以下電光源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以供參考。
模式一:指令性計劃培養。指令性計劃培養是指由我國的有關院校根據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和下達的各種教育層次的招生計劃而進行的主導性與常規性的專業人才培養方式。對目前的電光源行業來說,這是為行業培養和輸送各類專業人才的最重要途徑。但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與電光源行業專業對口的技術開發型人才在數量上根本滿足不了需求。為改變這一現狀,建議由政府部門統籌規劃,行業管理部門提供相關論證分析報告,再由有關院校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增設電光源與照明專業及相關專業,或適當增加該類專業的指令性招生計劃。如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輕工學院就已經在開展此項工作,相信很快即可取得成效。
模式二:“訂單式”培養。“訂單式”培養是一種校企聯合的培養模式,也是我國當前所倡導和推崇的一種教學改革模式。學校根據電光源企業的人才需求,與企業共同制定教學計劃、教學目標,并共同實施教學過程。如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輕工學院就先后與浙江晨輝照明、江蘇普羅斯、荊州大明燈業等電光源行業企業實施訂單培養、校企聯合工程。新生進校即簽訂定向培養和就業安置協議書,畢業后對口到相應企業工作,而企業選派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來校講授有關課程,企業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實踐證明,“訂單式”培養既提高了學校的辦學質量,促進了教學體制改革,又較好地滿足了企業的需求,是在市場競爭環境下培養電光源專業人才切實可行的培養模式之一。
模式三:委托式培養。委托式培養是由電光源生產企業委托相關院校或機構,對其在職或招聘的新員工進行集中脫產式管理和專業培訓的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的最大特點是方式靈活,時間可長可短,可同時兼顧企業生產與員工培訓工作;實用性強,培訓內容與企業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培訓結束后,教師還可以到企業對學員進行現場指導和答疑;效果顯著,員工帶著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來學,目的明確,教師有針對性地實施培訓,有的放矢。如浙江陽光集團曾委托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輕工學院對其員工進行崗前和在崗培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模式四:工學結合式培養。工學結合式培養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相關院校電光源專業的學生進入到生產現場(包括生產企業、實訓基地等),把專業課程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進行現場教學,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與職業能力;另一種是生產企業與相關院校合作,對在職員工采取函授、半工半讀等方式的電光源專業理論教育,以增加在職員工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改進工作質量。工學結合式的培養模式有利于學習者理論聯系實際,迅速提升專業素養與專業技能,做到學以致用。
模式五:專題式培訓。專題式培訓是指政府部門、電光源行業管理部門、行業協會(學會)、院校、科研機構及其他組織,根據電光源行業的管理、運營與發展需要,就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與產業政策、國際國內電光源行業的運行態勢與發展趨勢、行業規劃與發展戰略、國家及行業標準、電光源科學技術(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新產品、新趨勢等)、電光源行業企業經營管理的成功經驗、電光源行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與措施等方面的課題及問題,以專題會議、專題調研、專題考察、專題講座、專題培訓班、現場會、文件(電子文件和紙質文件)等形式,對各類人員所實施的專項培訓工作。這類培訓對于提高業內人員的經營管理水平和專業技術水平,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模式六:企業自主式培養。企業自主式培養是指企業根據經營管理工作的需要,依靠企業的資源(也可借助其他資源)自主地實施人才培養工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電光源行業企業是企業經營管理工作的主體,當然也是電光源專業人才培養和培訓工作的主體。目前,以員工培訓為基本內容的人力資源開發已經成為所有企業的一種常態性工作。基于電光源行業企業在電光源專業人才的培養、使用和開發等方面的主體作用,這里要特別對電光源企業的自主式培養提出以下建議:必須注重員工培訓工作的質量。據筆者調查了解,現在很多企業的員工培訓工作還只是流于形式,或應付檢查,或應對考核,既浪費了資源,又未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因此,希望電光源行業企業能健全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重視員工培訓工作并真正落實到實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為這對于提高整個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加強電光源人才培養的建議
尊重人才,開發人才,留住人才 現代企業,特別是中小型民營企業,在人才方面可能會面臨很多的問題、矛盾甚至沖突,關鍵在于企業如何處理好長遠利益與短期利益的關系,如何處理好企業發展與人才的關系,從戰略高度認識到人力資源是企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資源,并從制度上保證形成尊重人才的風氣,落實開發人才的措施,創造留住人才的條件。與此同時,企業還應拓寬思路,敞開胸襟,盡可能地吸納更多相關專業和領域的高素質人才轉行進入到電光源企業工作,為積聚電光源專業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良好的平臺。
興辦職業教育機構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勵行業組織、企業舉辦職業學校,鼓勵委托職業學校進行職工培訓。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和教師實踐,鼓勵企業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按照這一精神,企業特別是電光源行業企業,應從電光源行業的全局出發,自覺地肩負起教育、培養和造就創新型電光光源人才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有較好基礎和條件的企業,尤其是電光源行業企業,應積極投入到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工作中來,充分利用企業和社會資源,興辦各種電光源職業教育和培訓機構(包括進行各層次的學歷教育、職業教育、職業培訓的職業學校或機構),為解決我國電光源行業人才短缺和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問題,提高全行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作出貢獻。
結語
電光源行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要培養和造就人才,教育是關鍵。加速培養與造就一批高素質的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電光源專業人才,填補我國電光源行業面臨的巨大人才缺口,保持行業的良性發展,是政府部門、行業管理部門、相關院校、科研機構,特別是電光源行業企業的共同課題與責任。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創新體制機制,不斷探索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整合各種資源,各方共同努力,協同配合,促使電光源行業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目標盡快實現。
參考文獻:
[1]楊德廣.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姜太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張向東,盧經學.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