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録
摘要:張謇是我國近代著名實業家和教育家。他在追求實業救國理想的過程中,提出了“實業與教育迭相為用”的職業教育主張,并身體力行,創設了辦學層級齊全且專業門類廣泛的職業院校、職業培訓機構和社會教育事業,堪稱教育史上的翹楚式人物。他的職業教育思想及實踐,為當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關鍵詞:張謇;職業教育思想;職業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11-0178-03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他16歲入泮,27歲考取優貢,32歲應舉,41歲取殿試第一名,獲狀元頭銜,授翰林院修撰。1896年始投身實業,辛亥革命后,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總長,北洋政府時期任農林、工商總長和全國水利局總裁。此外,他還致力于興辦職業教育,并有重大建樹,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和教育家。
張謇的職業教育思想
從張謇的一系列著作和他的實業實踐與教育實踐中,不難發現其職業教育思想形成的脈絡。他的教育主張可歸納為如下幾點。
“欲國之強,當先教育” 同當時的許多進步知識分子一樣,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的堅船利炮攻擊之下大清國門戶洞開、割地賠款的殘酷現實,張謇強烈意識到,中國欲要富強,非“振興實業不可”。而振興實業,當以振興教育為先。從此,他走上了艱難而輝煌的興實業、辦教育之路。由于歷史和社會地位的局限性,張謇以及那個時期的上層人物不可能認識到國勢衰微的本質原因,因而多取改良主義態度,在政治上主張君主立憲,在經濟上主張實業救國,在教育上主張興辦新學。雖然這些舉措終抱無力回天之憾,但其在歷史上的進步意義是毋庸置疑的。
“實業與教育迭相為用” 近代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大規模機器生產的出現,催生了對技術型人才的渴求。同樣,張謇在興辦大型工商企業的實踐中,也發現了這種發展規律。于是,他提出了“實業與教育迭相為用”的教育主張。所謂“迭相為用”,一方面是指實業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為其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另一方面是指教育不能脫離社會化大生產,而應該為生產力發展服務。這種主張,在當時無異于離經叛道之舉,產生了強烈的社會震撼。同時,也在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為黃炎培后來提出的職業教育要“溝通教育與職業”的主張提供了有利的鋪墊。
諸育并舉,以德為先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張謇為他親手創辦的通州師范學校題寫了“艱苦自立,忠實不欺”校訓,希望學生成為“性淑品端、學力通敏、身體健全者”。這里對“品”、“學”、“身”的具體要求,不就是當代教育“德智體全面發展”思想的早期雛形嗎?在張謇看來,三育并舉并非等量齊觀,而是以德育為首的。他不僅對“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師范生如是要求,而且在他舉辦其他各類實業學堂時,都秉持這一理念,始終把培育優秀的職業道德放在第一位。應當說,修身為先是中國教育的傳統理念之一。
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重學輕術、重文輕理、重知輕能,是中國傳統教育的典型弊端,張謇一掃這種數千年之積習,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教育主張。這在當時,無疑產生了振聾發聵之效應?!爸迸c“行”的關系,是一個爭論了數千年的話題。荀子認為“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程頤則主張“知先行后”、“以知為本”。至明代,王守仁又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合一”說。張謇所主張的“知行合一”,并非對荀況和王守仁學說的簡單承襲,而是從近代職業教育和人的發展實際出發提出的全新理念。其內涵可解讀為學以致用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張謇的職業教育思想極為豐富,絕非一篇小文能夠承載。然而僅從以上四點分析,張謇的教育主張既兼容并包了傳統教育理念中的有益成分,又體現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求新求變的發展需要,同時,也為后來中國職業教育思想的不斷豐富和完善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張謇的職業教育實踐
張謇以大半生之精力,創辦和倡辦了數十所實業學堂和教育機構。其專業范圍涵蓋了師范、工業、農業、商業、醫學、鐵路、政法、藝術、文博及特殊教育等眾多門類,這在近代教育中是難得一見的。這里僅依專業門類之別試舉幾例。
通州師范學校 1902年,張謇籌辦通州師范學校。他在《通州師范學校議》中論述了師范教育的重要價值在于“一藝之末,學必有師”,欲謀“國家強立之基,肇國民普及之教育”。1903年學校開學,由張謇任總理(校長)。他親自題寫了“艱苦自立,忠實不欺”校訓,以為學校之精神。初招收舉、貢、生、監入學,后擴至高等小學堂畢業生。學校設四年制本科、三年制簡易科和一年制講習科,并開設測繪科、工科、農科、桑蠶科等實業科。其課程設置有國文、倫理、教育、歷史、地理、算數、博物、圖畫、外語、體操等,與當代中等師范學校相比亦毫不遜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十分注重學生實習。1906年學校建立附屬小學,作為學生實習場所,并編有《乙班實習教授評案》、《第三次本科評案》兩書,實錄了中國早期師范生實習案例。經此實地訓練,為江蘇本地和江西、甘肅等省培養了一大批學識豐厚、教學能力上乘的小學教師。張謇舉辦的師范類學堂還有南通女子師范學堂、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等。
南通女工傳習所 1904年由張謇創辦的南通女工傳習所,以向女子傳授初等文化、技藝,使之有一技之長,能自立社會為宗旨。入學者不限年齡,免費就讀,修業時間靈活。課程分為普通科和技藝科兩種,其中技藝科主要包括刺繡、機織、手工、編織等,實為中國早期女子職業教育之萌芽。從世界范圍看,正規的女子教育肇始于19世紀初葉。南通女子傳習所、南通女子師范學堂恰恰誕生于這一時期。這至少表明:第一,中國女子職業教育之起始是與國際同步的;第二,女子教育的興起是對“女子無才便是德”封建意識的猛烈沖擊;第三,女子享有受教育權是爭得“男女平等”社會地位和自食其力勞動就業權的基礎。
吳淞商船??茖W校 這是一所由張謇參與設立于上海的航海學校,其前身為清政府郵傳部高等實業學堂的航政科,之后幾易其名,于1921年停辦,1929年復校時更名為吳淞商船??茖W校。學校初創時設有駕駛科和輪機科,后增設造船科。學生除修習專業理論知識外,還在校辦實習工廠參加實際操作,為我國航海業和造船業培養了一大批極為珍貴的科技人才。吳淞商船專科學校命運多舛,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時,校舍、設備、圖書、儀器大部損毀,1939年遷重慶,改稱重慶商船專科學校。新中國成立后煥發生機,1950年與交通大學航管系合并為上海航務學院。
南通紡織專門學校 1912年由張謇創辦于南通,初名紡織染傳習所,1913年遷入同由張謇創設的大生紗廠后,改此校名?!耙垃F行工業教育之旨趣,專授棉花紡織之知識,以養成技師,振興棉業為宗旨”。該校學生修業4年,除基礎科目外,開設機織、織物組合、織物分析、棉紡學、染色學,以及電氣工學、工廠建筑、工業經濟等課程。學校還設有紡紗、機織、鐵工實習工場,供學生實地練習,畢業生以知能俱佳享譽紡織業。在張謇的努力下,該校得以持續發展,1927年改名為南通紡織大學,實行本科教育,1928年并入南通大學。這在當時的中國,稱得起是開辦較早、規模較大、專業齊全的輕紡工業高等學府。
南通伶工學社 1919年設立于南通。張謇任董事長,其子張孝若任社長(校長),由后來享譽華夏的戲劇藝術家、教育家歐陽予倩任教務主任。所謂伶工,亦稱伶人,是舊時對演員的稱謂。那時,培養演員的主要方式是師傅帶徒弟口傳心授,或由名角兒、名戲班開設科班授徒。伶工學校的設立,開創了藝術學校教育之先河。其辦學宗旨有三:一是為社會效力,即是藝術學校,而不是歌僮養習所;二是造就藝術人才,即是培養演職人員,而不是科班授徒;三是實行系統教育,即建立編導制度,開展戲劇研究,推行戲曲改革。因此,除文化課外,學校還開設音、舞、美、體操等課程,幾乎無異于當代之藝術職業學校,培養了數量可觀的京劇、昆曲、話劇人才。
南通聾啞學校 這是張謇于1916年建立的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其實,早在1912年張謇就開始籌辦這所學校,在試辦階段,規模十分有限。但他并未因此放棄努力,經四年奮斗,籌集經費、建筑校舍、登報招生,終于在1916年11月正式開學。他自任校長,為學校制定了“勤儉”校訓,在困頓中艱難起步。在舊中國,貧苦大眾的子弟亦很難享有受教育權利,何況聾啞兒童?而作為教育家的張謇,卻以極大的熱情關注這個被社會遺忘了的群體,不僅使他們成為有一技之長,能獨立謀生的人,而且使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成長為聾啞師范生。解放后,這所學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為市立聾啞學校,1957年,該校并入南京市盲童學校。
此外,張謇創立的職業學校和教育機構還有農業專門學校、商業學校、醫學專門學校、政法研習所、巡警教練所、幼稚園、博物苑、圖書館、氣象站等。參與或贊助創立的教育機構有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蘇州鐵路學校、南京海河工程專門學校、吳淞中國公學、上海復旦學院等,堪稱近代中國南方職業教育之翹楚。
張謇職業教育思想及實踐之復觀
縱觀張謇的職業教育建樹,主要形成于清末——北洋政府時期。他的職業教育思想及實踐,對當代職業教育的發展仍具有重大的借鑒價值。
師范教育的發軔之舉 1902年,張謇在《通州師范學校議》中指出:“一藝之末,學必有師,此古今中外之通義也,況圖國家強立之基,肇國民普及之教育乎?”同年,他即創辦了近代中國最早的一所正規師范學?!ㄖ輲煼秾W校。除普通師范生外,張謇還致力于女子教育師范生、特殊教育師范生的培養。可以說,他是近代多系列師范教育的首創者。以女子師范學堂為例,其教育宗旨是培養女子小學堂教師和幼稚園保姆,以裨補家計、助益家庭教育。此舉不僅對提升女子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水平產生了提綱挈領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爭取婦女解放的價值。
職業教育的體系建構 審視張謇所興辦的職業學校和職教機構,并非單一和孤立的,而是形成了一個完整、復合的教育體系。其具體表現:一是職能完整。既有全日制的職業學校教育,又有傳習所、職業補習學校等短期職業培訓教育。二是層級齊全。既有從幼稚園到大學的普通教育,又有初、中、高等職業教育。三是門類廣泛。既有農、工、商、醫等常規專業門類,又有政法、警務、藝術和特殊教育門類。四是文教并舉。既舉辦各類教育事業,又舉辦文博、圖書、育嬰、養老等社會公益事業。一個人,傾畢生之精力,構建了如此完備的職業教育和社會教育體系,是前所未有的,在其之后也并不多見。
實踐第一的教育原則 張謇的職業教育實踐,為后人探索出一條培養實用人才的有效途徑,那就是實踐教學第一。中國文化人的傳統痼疾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夫子即以種莊稼“不如老農”,種蔬菜“不如老圃”為榮。然而,當近代職業教育產生之后,這種腐朽觀念必將受到根本性的顛覆。以張謇所辦最出色的紡織專門學校、農業專門學校和醫學專門學校為例,無一不是通過生產實習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紡織專門學校甚至直接在大生紗廠里辦學,這或許就是“廠校聯合辦學”的早期嘗試吧。張謇的教育實踐證明,培養應用型人才,不能靠書齋式教育,只能走“知行合一”之路,這是張謇的又一重大貢獻。
建“模范區”的有益探索 張謇所興辦的職業教育和社會教育事業,大多集中于江、浙、滬等南方地區,尤以他的家鄉南通為主。他的理想是把南通建設成全國的模范區。多數人都很難脫離歷史甚至地域的局限性。在當時,張謇不可能改造已有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因此只能采取改良主義的方法,盡最大的努力興實業、辦新學,特別是大力舉辦實業教育。此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至于建設“模范區”的追求,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這或許是他始料未及的,也是后人不應苛求于他的。
作為近代實業家和教育家,張謇敢于沖破舊思想、舊制度的藩籬,在興辦新型實業、新式教育方面取得了驕人成績,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盡管他的政治、經濟、教育主張并非盡善盡美,但是他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和創設的教育范式中的許多有益成分,無疑給后人留下了可供遵循和效法的寶貴經驗。
參考文獻:
[1]周谷城.張季子九錄[M].上海:上海書店,1991.
[2]張謇.張謇日記[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62.
[3]張謇全集編委會.張謇全集[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