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紅
近日媒體瘋轉,說某大學的最新研究報告《方便主食營養比較研究》,以提供人體能量來源的三大“宏量營養素“作為主食類食品的評判標準,證明方便面是一種營養相當均衡的食品,比包子還優秀,根本算不上“垃圾食品”。
這項研究有數據說話——方便面的能量相當接近于推薦膳食能量比例,即食物總熱量的50%~65%源自碳水化合物、20%~30%源自脂肪、11%~15%源自蛋白質,比肉包子等主食營養更均衡。為了證明自己的數據權威,還特意說明,這個比例是參考《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以及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膳食能量構成。
從專業角度來說,某種意義上,這個研究是用“主食三大營養素平衡”的概念,來偷換“一日營養素平衡”的概念。
“單一食物的供能比平衡”很荒唐
所謂“總熱量的50%~65%源自碳水化合物、20%~30%源自脂肪、11%~15%源自蛋白質”的權威說法,從來就不是用于某一種食品的評價標準,而是一日膳食整體,甚至是一個人、一個地區、一個國家長期、整體膳食模式的評價指標。從來沒有營養學家用這個“三大營養素供能比平衡”的指標去評價一碗米飯,一塊牛肉,一碗菠菜,或者一個蘋果,因為這是十分荒唐可笑的。
人們一天不可能只吃一種食物,每種食物需要與其他食物共同達到營養平衡。談一種單一食物的供能比平衡,就像談一個樂隊中某種樂器的音韻是否平衡,有何意義?
油炸方便面太“油”了
一種合格的油炸方便面的主要成分大致是:100克方便面中含水分8克,蛋白質9克,脂肪20克,礦物質3克(包括鹽2克),膳食纖維1克,可消化碳水化合物(淀粉)約為59克。由此,可測算出方便面中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分別占8.0%、39.8%和52.2%。這個數值比例,并不是報道中所反復提到的“總熱量的50%~65%源自碳水化合物、20%~30%源自脂肪、11%~15%源自蛋白質”。
顯而易見,作為一餐而言,油炸方便面產品的蛋白質供能比例太低了,而脂肪的供能比例太高了,根本不符合三大供能營養素比例的要求,這種膳食模式對慢性疾病風險控制沒有任何益處。在中國居民中所做的營養流行病學研究還發現,人體紅細胞膜的棕櫚酸(方便面油炸時所用的油是棕櫚油,其中富含棕櫚酸)含量升高,則肥胖、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上升。國外也有類似的研究結果。
一袋方便面放了三頓飯的鹽
也許有人會爭辯,那非油炸方便面是不是就能達到理想狀態呢?非油炸方便面的脂肪供能比確實降低了很多,但是,蛋白質數量和質量不足的情況依然存在。
即便不說油炸食品如何破壞維生素,不談油脂加熱本身產生反式脂肪酸和氧化聚合物質,不說它缺乏各種保健成分,僅僅鈉含量超高這一項,方便面就足夠讓人擔心。一包方便面里的鈉含量,就足以滿足一個人一整天的鈉攝入量。換句話說,一袋方便面,讓你幾分鐘就吃掉三頓飯里的鹽,就算你湯料只放一半,鈉攝入量也一樣是過多的。
其實方便面就是一種應急食品,并非日常想吃就吃的零食,更不是可以經常替代一餐的“營養平衡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