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梟
小學生正處于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是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為基礎,培養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運用英語語言進行有條理地與他人交流。(韓娟,2012)但在小學階段要達到課標的要求,確實還有一段距離。由于英語教學課時較少,許多英語教師將重點放在對學生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要求上,卻忽略了學生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和了解,導致學生的文化意識較為淺薄。筆者認為要解決此問題可以將學生的綜合實踐課程與英語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多了解關于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并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自學與搜集資料的能力。
筆者認為英語綜合實踐課程應從學生的興趣和認知水平出發,旨在擴展學生學習英美文化知識,打破教材及資料范圍的限制,使學生的智慧、個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展露和體現。筆者認為英語綜合實踐課程的設計應如下:
第一,基于學生的興趣,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師會對以英語為母語國家(如美國,英國,加拿大及澳大利亞)在自然環境,文化及節日,名勝,名人,典型動物等方面進行講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國家來進行分組,各小組之間根據所了解的資料的多少來進行分數的競爭,小組內部成員需要進行合作。筆者認為,根據學生的興趣分組學習知識能夠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立足于學生學習的需求,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此同時,學生可以在小組合作中能提高自身團隊合作意識。
第二,基于課堂主題,實現資料搜集多元化。每節課之前,教師準備與英語國家相關的話題如美國的節日,加拿大的植物,英國的名人,澳大利亞的名勝等,學生可以通過書籍,網絡,報刊雜志甚至是動畫片來搜集相關信息。搜集到信息的學生可以作為“小教師”上講臺進行講解,根據講解情況的正確程度及豐富程度酌情為小組加分。在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中,學生會慢慢形成一種“生活中處處是知識”的意識,能夠初步懂得獲得知識的方法和途徑,教師在此活動中是指引者而非主導者。當然學生的知識畢竟有限,需要教師進行補充,教師在上課時要多用多媒體,通過視頻,圖片及相關文字向學生們傳授知識提高他們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水平。
第三,基于學生認知水平和學生興趣,舉辦以英語國家的點滴文化為話題的英語墻報。由于關于英語國家的綜合實踐課程覆蓋的知識面較廣,學生會在所學的知識中找到自己喜歡的知識或專題。在學期末可以通過舉辦英語墻報的方式來檢查學生的學習成果,與此同時,這樣還能使課堂充滿英語學習的氣息,也為學生表現自我搭建了有效的“平臺”,激活了學生們學習的潛能,開發了英語學習的渠道,使他們學得輕松而愉快,為日后學好英語奠定良好基礎。
以上是英語綜合實踐課程的設計,不但能幫助學生增強文化底蘊,增強文化交際意識。同時,學生也能學會搜集資料信息的方法和途徑。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綜合實踐課程下,筆者相信,學生還能夠提高自身的團隊合作意識,學會跨文化交際,為以后學好英語提供積累。
參考文獻:
[1]韓娟.小學英語教學現狀分析及對策[J].新課程(上).2012(02).
[2]王艷.小學英語教學的幾點教學經驗[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09(25).
[3]蔣玉榮.淺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創設[J].成才之路. 201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