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書紅
對很多初中學生來說,數學是一門有難度的學科.與小學數學加減乘除不同,初中的數學包羅萬象,它需要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很多步入初中校園的學生,對于學習數學這一門課程有很大的壓力.數學學不好,還會牽連跟數學相關的學科,比如物理、化學等.學生對學習數學感到的壓力,也是教師實施教學的阻力.筆者認為,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把握不準確的原因.就筆者所使用的蘇教版初中數學教材來看,教材的設計是合理、科學的,它充分結合了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發展特點,將理論與練習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至于很枯燥.下面,筆者將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以蘇教版初中數學教材為藍本簡要談談蘇教版初中數學教材的一些特點.
一、注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過程的主要參與者.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學生來展開的,是為學生的發展做鋪墊的.蘇教版初中數學教材充分重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將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放在了首要地位.蘇教版初中數學教材的設計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宗旨,在傳授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教學理念,將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蘇教版初中數學教材在講解系統知識的同時,注重發揮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它將兩者很好地結合了起來,講解與動手、動腦融為一體,巧妙地發現了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系統的知識講解為動手、動腦提供理論基礎;而積極動手、動腦又為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提供了保障.在蘇教版初中數學必修2“圓與方程——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中有這樣一個問題:要求學生在紙上畫一個圓,拿一把直尺,在畫的圓上上下移動自己的直尺,這樣移動我們會發現什么問題?并將自己的發現說出來.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動手實踐活動,學生在聽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知識的時候得到這樣一個動手操作的機會應該會表現得很有興趣.學生在自己實踐的過程中,輕輕松松發現真理.通過自己的動手、思考發現有趣的規律,這會讓學生對自己信心倍增.在發現規律后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種幫助.在安排本節教材時,編者注重將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二、課本知識與生活密切聯系
課程標準倡導善于從生活中汲取知識,在廣泛的日常生活中發現真理,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將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完美結合.在蘇教版七年級數學“正數與負數”這一節中,開篇就給了生活中的三幅圖畫,告訴我們數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生活和生產的需要.運用生活中的溫度、產量增長率等一系列數字闡述了正數和負數的概念.學了數學后,我們更加相信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更加確信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在有理數的學習中,有一道習題:2006年我國全年平均降水量比上年減少24毫米,2005年比上年增長8毫米,2004年比上年減少20毫米,用正數和負數表示這三年我國全年平均降水量比上年的增長量.這道練習題就是來源于生活,是生活中的實例,將生活提煉出來轉變為獲得知識的案例.這充分驗證了這句話:知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處處都飽含著真理,但是要獲得這些真理,需要人們認真、細致地觀察生活,從小細節中發現大道理.所以,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們都不應該錯過,只要懂得觀察生活,我們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三、注重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全面發展學生的創造、探究能力.蘇教版初中數學教材將這一點很好地進行了實踐.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動力,很多問題、很多知識并不能單靠教師口口相傳.學生自己如果有探究的興趣,讓學生動手、動腦效果會更好.蘇教版初中數學教材充分注重學生實踐探究能力的培養,教材設計了很多探究性學習.如讓學生擺火柴棒.多少根火柴棒可以擺出多少條魚?學生相互討論、相互探究,得出結論.那么,20條魚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呢?這樣,學生通過與同學間的交流探討加上實際操作,很快就能得出結論.通過相互之間的合作,共同探究出結論是一個很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明白團結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同學間的相互合作、相互幫助能讓學習效率大大提高.像這樣的實例,教材中還有很多.比如八年級教材中的一道復習題:一個圖形是由五張全等的正方形組成,要求學生只移動其中的一張紙片就可以把原圖形變成一個對稱的圖形.這種題目注重學生動手探究的能力,有些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很好,不需要多長時間的動手操作就可以解決問題.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這樣一道探究題,符合了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要,促進了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進一步發展.
綜上所述,蘇教版初中數學教材是一份設計合理的、科學的、高效的學習資料,它涵蓋了教學中學生與教師發展的方方面面,為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