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影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很多地區的學校教學主管領導和高中數學教師均十分重視“培優”工作.“培優”工作有利于促進班級帶頭群體的發展,進而帶動班級數學學習水平的整體提高,能撬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熱情,有效提升教學效果.但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相當一部分教師對“培優”工作存在一定的錯誤認識,“培優”對象的選擇、“培優”措施的落實、“培優”的過程控制等方面仍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筆者依據自身教學實踐,覺得當前高中數學教師對重點學生“培優”,可以側重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一、 主動思考,依據學生自身和學科特點,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科認識習慣
要想“培優”,首先必須讓“培優”對象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科認識習慣,很多學生主觀上容易接受數學學科在目前高考制度下的重要性,并不能真切地認識到其作為工具學科的意義和數學學科自身的特點.
1. 引導學生認識數學學習的意義,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熱情.
數學的美無處不在,而不是很多人思維慣性中枯燥的數字、圖形和大量的題海.其中蘊含的對稱、統一、協調,各種圖例、符號和邏輯推理過程,嚴謹的思維過程展現,靈活多變的解題方法,其與人們日常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這些均是數學學科所具備的獨特魅力,面對我們所確定的“培優”對象時,教師可以潛移默化地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科所具備的這些特質,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采取恰當的方式對學生的每一個哪怕是很微小的進步給予鼓勵,讓學生對自己的數學學習進步前景充滿向往和期待,促使他們積蓄繼續努力的動力.
2. 依據學生自身特點,給予科學建議,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學習方法確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但在日常學習中,每一個學生的數學基礎、學習潛質均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教師在為學生的學習方法提供建議時切不可千篇一律,應依據學生此前一段時間(可以是一個月,可以是一個學期)的學習狀況,提出比較貼近學生個體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對于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教師應強化個體交流,采取必要的措施強化其主動向同學和老師提出問題的能力;對于知識體系比較紊亂的學生,則應教給其梳理知識的方法.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時也應關注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及其與其他學科的學習方法存在的異同.
二、 合理轉換,確定科學的“培優”教學模式
“培優”和大班教學存在較多明顯的差異,“培優”絕不是將在班級課堂所講的內容機械的重復.我們所確定的對象是學習能力比一般學生略強,存在比較顯性的問題需要改善的.有的是學習態度存在一些問題,有的由于部分學習內容存在漏洞,還有的則是學習方法有缺陷,等等.
1. 和學生做好個體交流,制定學生學習檔案.
很多教師特別喜歡讓學生整理錯題,因為錯誤也是一種資源.筆者覺得錯題集其實就是每一個學生個體化的學習檔案.確定合理的學習目標也可以成為“培優”對象的學習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和學生一對一的個體交流后,一起確定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目標,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夠得到”,此目標可以是對學生存在問題的改進,也可以是學習成績的提升.合理的目標其實更是一種科學的過程控制,點點滴滴的進步能促使學生能力真正提升.在學生的錯題集上,教師可以針對該生容易出現的錯誤,改變題目的設問情境,多次訓練來達到減少學生問題的目的.學生的學習檔案還可以成為師生之間心與心交流的交流本,即使不是數學學習的問題也可以交流.如學生在成長中的困惑等,其看似和學習無關,但可以在師生之間建立更加穩固的信任橋梁,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目的.
2.巧妙安排,強化個體輔導的實效.
目前教學評價機制中數學學科的地位十分重要,很多學校不得不為了高考成績安排大量課時和輔導時間用于強化數學學科,這往往導致高中數學教師很少有比較充足的時間來“培優”,很多教師因此覺得“培優”工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學校為此還專門開班篩選全年級“培優”對象進行重點輔導.筆者覺得“培優”工作應滲透“關鍵在平時”的理念.在進行課堂提問和板演中,要做到對每一位“培優”對象心中有數,什么類型的問題和題目讓“培優”對象參與應在教學設計中有所體現,在不影響整體教學的情況下見縫插針、建設性地推進“培優”工作.個體輔導囿于時間關系應適當注意方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應針對在批改作業等方面所發現的學生的知識或能力的問題設計合理的改善方法,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查漏補缺.
總之,“培優”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在科學合理的安排下,長期堅持才能收獲“滿園春色”.當然在“培優”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其他學生的關注度,更不能舍棄學困生.靠“培優”來彌補,這不僅僅會出現南轅北轍的效果,更是對學生的極端不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