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左代瓊,貴州師范大學材料與建筑工程學院教師
新媒體技術是相對于傳統媒體技術而言,依托數字技術、互聯網絡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等新技術,以手機網絡、Twitter博客、即時通軟件等為代表,向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的技術。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變化的新形勢下,互聯網的互動、手機與互聯網的互動,以及互聯網絡、手機網絡、電視網絡三網融合等形成了新媒體環境,新媒體技術和新媒體環境對當代大學生在思維模式、語言特點、行為方式、心理意識等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這給新形勢下的大學生德育工作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
新媒體技術的開放性打破了傳統媒體在時空、速度上的限制,省去了許多信息傳播的中間環節,達到了信息即時傳播的功能。同樣,新媒體技術的交互性使傳播者和受眾的身份不再明確,傳播信息和接受信息幾乎可以同時完成,每個人都是傳播者,每個人都是接受者,它可以實現一對多、多對多、一對一的互動關系。在新媒體技術傳播中,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傳播載體或是消息源,門戶對消息的控制被大大削弱,充分體現了新媒體技術的個性化。并且,由于受眾者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新媒體的信息源,也使得新媒體信息變得復雜多變,極具虛擬性。
目前,我們對于許多新媒體技術表現形式耳熟能詳,例如:論壇貼吧、搜素引擎、web2.0網站、博客播客、微博客、網絡電視、樓宇電視等通訊軟件,這些技術和表現形式的融合,形成了互聯網的互動、手機與互聯網的互動,以及互聯網絡、手機網絡、電視網絡三網融合等形成了新媒體環境。新媒體技術及環境的發展完善不斷沖擊著大學校園,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更樂于使用匿名方式和網絡虛擬空間交流思想、傳遞情感、宣泄壓力;更自覺地追求平等、更加注重自我意識,希望得到尊重的愿望增強。同時,學生的學習方式較傳統媒體環境下有了較大變化,他們更多地使用網絡搜索、交流論壇、電子公告板等形式獲取知識信息,逐漸打破傳統的封閉式、同步進行的學習方式,形成開放式、個性化、交互式、自主型的學習模式。
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無屏障性”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難度。新媒體時代的校園信息化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信息傳播的“時間無屏障”、“空間無屏障”和“資訊無屏障”狀態,信息的發布和使用空間更加自由。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和文化,一些反社會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論調、消極思想文化的滲透,以及各種違反社會公德的信息等都在利用新媒體的途徑大肆傳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大學生從新媒體中獲得信息具有不確定性和難以控制性,很多信息給大學生思想觀念和道德認知上帶來深刻影響,抵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效果。新媒體負面影響的存在,加大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輿論導向的難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給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難度。
新媒體技術和環境有利于進一步豐富高校德育工作的手段。在新媒體技術背景下,手機短信、博客、網絡論壇以其靈活、快捷的特點,日益成為一種嶄新的德育工作載體并顯示其獨特優勢,它能夠更為方便和快捷地發布更具個性化的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直觀、更深入。同時,德育工作者還可以借助新媒體虛擬傳播手段與大學生進行雙向交流,增強德育主客體雙方的信任感,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新媒體技術和環境有利于增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大學生可以在內容豐富的新媒體環境中,自由地選擇瀏覽信息,在主動的探索和尋求新的視覺聽覺內容的過程中潛移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斷提升,這種信息傳播的雙向互動使受教育者由消極被動接受轉變為積極主動的參與和互動交流,從而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自主性。
新媒體技術和環境可以為高校提供及時的網絡輿情預警。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及時預警和“防患于未然”,方便高校和德育工作者及時掌握信息動態,及時做好相關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應急處置工作。
正確認識和把握新媒體的傳播特點,轉變觀念,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獨特優勢,不斷創新途徑、拓展陣地。
高等院校要牢牢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堅持“以疏為主,以堵為輔,疏堵結合”的原則,在課堂教育、主題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既可與原有教育方式結合,使其創新發展,也可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徑,以滿足不同形式、不同階段、不同群體條件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把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輿論陣地、學習陣地、生活娛樂陣地作為工作的新重點,努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凈化新媒體傳播環境,積極整合新媒體的優勢資源,加大對新媒體宣傳陣地建設的支持力度,建立科學的工作機制和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
主動加強與通信管理部門的橫向聯系以及與高校各級網絡相關管理部門的縱向聯系,進一步做好輿情處置工作。
高等院校要通過通信管理部門以及網絡接入服務商的配合管理,監控新媒體環境下相關的輿情信息,與網絡管理部門協同處置網絡輿情。同時,高校要加強管理控制和技術控制,強化管理要求,在新媒體環境下,進一步建設以學生工作干部、學生骨干分子的監管隊伍和輿情引導隊伍,開發并熟練使用新的監管技術,在技術層面上防范有害信息。適時建立校園網絡發言人機制,由學生工作、宣傳、網絡、后勤、保衛等相關部門成立網絡發言人團隊和網絡輔導員、引導員隊伍,根據學生反映的熱點問題和社會上的最新動向,歸納和判斷出學生最關注的核心問題,積極主動、有針對性地做出回應,避免使用模糊辭令,減少學生的猜疑空間,引導學生的理性思考,使傳言、謠言沒有傳播的環境和氛圍。特別是要針對新媒體環境的新形勢,確實建立健全突發性事件、群體性事件的應急預案和快速反應機制。
主動適應新媒體環境,運用新媒體開展高校德育工作。高等院校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絡、手機網絡、電視網絡這些校園文化建設新載體的功能,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式,勇于創新,以互動式、體驗式、引導式、滲透式的方法來開展德育教育,以增強校園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例如:研究探索利用手機短信、飛信、QQ群等方式傳播的廣泛性和及時性,來開展輿論引導工作,利用手機網絡(Twitter等)開設教師博客、輔導員博客,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索手機校園網、手機電視校園網等新的方式營造校園文化,使校園網成為了解學生情況和建議的有效渠道,及時占領校園文化建設的新陣地,避免把學生推向社會,接受復雜的社會網絡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