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從《長生殿·酒樓》板鼓演奏談昆劇板鼓藝術
■王凱
昆劇,舊稱昆山腔、昆曲,是第一批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它的歷史非常悠久。相傳為元末明初江蘇昆山人顧堅初創,明中葉經魏良輔改革,形成曲調婉轉的“水磨腔”風格。而在昆劇音樂中,司鼓的地位非常重要,相當于現代交響樂團的指揮者,凡人物上下場、舞臺調度、演員的表演、角色演唱、劇情變化,除用各種打擊樂“點子”(即“鑼鼓經”)進行指揮外,還為唱腔伴奏拍板,用鑼鼓的演奏烘托舞臺氣氛和人物形象。
(一)“擊法”與“味兒”
《清朝續文獻通考》中記載:“班鼓,又名搭鼓,音噍急,為各器之領袖,擊法甚不易”。 其中“擊法”二字,不僅僅指擊打技巧,而且還指對節奏的掌控、對強弱的處理、對點子銜接的把握、對舞臺氛圍的鋪墊、與演員的配合、處理演員與樂隊的關系等等。掌握所有的“擊法”,并做到融會貫通,這樣才能在舞臺上游刃有余地演奏。又因為每個人對舞臺、劇情、人物的理解不同;各自的條件不同;師承不同,所以每個人的鑼鼓設計雖大致相同,但演奏出的“味兒”會有所不同。所謂的“味兒”即是音色、強弱、快慢、點子的銜接、承上啟下、“起、承、轉、合”的處理以及所表達出的人物思想感情。
(二)理解
1.理解劇本
在演出時,司鼓其實和舞臺上的演員一樣,同樣是在扮演人物,不同的是,司鼓是靠 “擊法”與“味兒”來表演,所以司鼓要以服務劇情及人物為本,在合理的情況下,可以不擇手段地來進行演奏。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深入地理解整個劇本,要分析人物的性格、歷史背景、劇情的前因后果、情節內容,做足案頭工作,知道哪里是戲的高潮部分,為鑼鼓的節奏轉變做好安排,做到使劇情緊湊不懈、情節跌宕起伏。
2.理解唱腔
在為整個戲做好大致安排后,就要為唱腔作出安排了。昆劇中的板鼓非常講究“味兒”,特別是在昆劇的唱腔中,要做到“和諧”,不能想著突出自己而令觀眾聞之生厭,同時又不能平平淡淡令觀眾聞之欲睡。最基本的要領就是隨著旋律打,逢高則強,遇低而弱;欲變則先變,欲收而先收。因此,想要打好唱腔需先熟悉唱腔,否則只能被牽著鼻子走,完全起不到指揮的作用。若是要進一步打好唱腔,就不僅僅是打旋律這么簡單了,還要根據劇情的需要、人物的情緒、唱腔的內容、唱詞的平仄來決定哪里該輕,哪里該響。這樣就能夠烘托出劇情的氣氛,表達出人物的內心情感,于關鍵處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
(一)歷史背景
《酒樓》寫的是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早年未得官職,內心惆悵,獨飲長安市中。正值眾官員去向外戚楊國忠等慶賀新第落成,寵臣安祿山封王下朝,俱從樓前經過,郭子儀目擊其煊赫之狀,痛感朝政荒弛,借酒消愁,酒醉舞劍,憤慨悲歌,誓以此身為國家效力。
郭子儀以老生飾演,曲調激昂,動作較繁,頗能刻畫出劇中人物憂心國事,磊落不平的胸襟和抱負。
(二)淺析第一、二場
第一場,開場鑼不宜過響過快,為頭場做好鋪墊。從打上到念詩歸座都以中速為主,表達郭子儀的愁悶之心。第一支唱腔【商調集賢賓】之中出現了 4和 7,是典型的北曲,曲調高亢激越,體現了郭子儀空懷壯志無處發,憂國憂民怎奈何的悲憤心情。所以在這支唱腔里鼓楗子相對需要下得重,如“幾回價聽雞鳴”這句,要打出高亢激越;但又不能全部打得響,像“任縱橫社鼠城狐”這句,還需要打出悲痛憤恨,郭子儀要到酒樓借酒消愁,所以打下需要比打上略快,以流暢為主。
第二場酒保過場。酒保是一個丑角,一個市井小民,一個生意人,性格八面玲瓏,口齒伶俐,阿諛奉承,唯利是圖。所以撤鑼不能打得太慢,接小鑼“長尖”。小鑼“五擊”打上,念白中的鑼鼓都以中快速為主。而酒保下場要用大鑼“原場”,這是因為下一場是郭子儀上,為了場與場之間的銜接緊湊不松散,直接用大鑼打下酒保。
(三)淺析第三場
第三場郭子儀上,因為是在路上,心情自然比在家中要好一些,所以酒保打下以后接“水底魚”轉“放回頭”,“帽子頭”開唱【逍遙樂】。 唱腔里有“暫遣牢騷,聊寬逆旅”兩句,因此速度也要比之前的【集賢賓】快,并且總體音量要強于第二場。唱腔【梧葉兒】的鼓套用敘述性的打法,不能過多、過響。在“問醉鄉深可容得吾”的“吾”字上加打開道鑼,為后面的牌子【節節高】做鋪墊,表明樓外有官員路過。
郭子儀聽到鼓樂之聲感到很疑惑,遂問酒保何故。當酒保把緣由說明之后,郭子儀非常憤懣。這里是劇情的一個小高潮,可以加重力度,用大鑼也不為過,后面一段唱腔【醋葫蘆】的字里行間都在表示郭子儀對這些諂媚的官員的氣憤,唱腔本身是用“哆哆”開唱,但我覺得用“大大”開唱更好,這是為了營造氣氛,表現人物內心思想活動,又配合演員身上的動作,再加上前幾個音也比較高。若是用“哆哆”就顯得軟了。整段唱的總體音量要上升一個檔次,慢起漸快,中間再慢然后再回原速,使唱腔加強伸縮性。
郭子儀到酒樓本想借酒消愁,沒想到卻愁上加愁。無意之間看到墻上的詩句,覺得話里有話,就問酒保,答曰:“客人涂鴉之作”。這個地方相對于前面的小高潮需要回落一些,為后面的高潮做準備。
正當郭子儀疑惑之時,忽聽見樓外又傳來鼓樂聲,向下一瞧,見一武官被校尉簇擁而行,聲勢十分浩大。問身邊的酒保他是何人,得知他就是安祿山,頓時心生怒火,喝酒舞劍。這一段是整個戲的最高潮的部分,特別是在舞劍的時候。安祿山是一個番邦人,當時得到唐王的寵信,被封為郡王,可謂是春風得意,囂張無比,但是在這一折戲里他僅僅是一個龍套角色,所以安祿山的過場用急急風,宜快不宜響,打出安祿山的囂張,還要注意分清主次,不能本末倒置。
當酒保說到他就是安祿山的時候,郭子儀一下子驚怒起來,朝廷的蠹蟲原來就在自己的眼前!這里的“八倉”要體現出他突兀、驚怒的情緒,需要用“跺地板”來增強氣氛。然后在說到安祿山過往如何得寵,如今又被封王的時候,更是恨不能立將其斬于劍下,飲其血,啖其肉!這里的“絲邊”要提前打進來,打在“體面是不體面哪”的第一個“體面”后面,從輕到響,由慢漸快,后面的“八大倉”同樣要用“跺地板”,打出一種恨意。之后的唱腔【金菊香】完全是快板,比之前任何一段都要快,份量都要重,唱腔以一鑼收住。郭子儀怒極而笑,這里打的“絲邊”從慢到快,由響而弱,打出一種冷笑的意思,使情緒稍稍回落。
酒保提議喝酒,正好說中了郭子儀的心意——借酒消愁,說道“酒來! ”起“抽頭”,速度在中速偏慢,為了能讓后面的速度能夠加快。喝到一半酒沒了,酒保下樓取酒,郭子儀又想到安祿山,但卻對他無可奈何。這時的“抽頭”加快加響,轉“換頭”接“流水”,演員到桌邊“流水”收。 這段鑼鼓打得要激烈,要有明顯的速度變化,顯得伸縮性很強,張弛有道,這樣才能烘托氣氛,吸引觀眾。
郭子儀這時候醉意大發,胸中的憤怒得不到宣泄,正好一劍在手,用之殺臆想中的安祿山來宣泄憤怒。唱腔【柳葉兒】結束,起“絲邊”打“八大倉”。為了讓“流水”顯得更激烈,需要停頓兩三秒再起。這就像拉弓射箭,弓拉得越開,射出去的箭越有力。但又因為畢竟不是真的開打,而且是帶著醉意舞劍,所以“流水”從快到慢,由響漸輕。最后打“四擊頭”接“放回頭”收,再打“軟翠頭”歸座。至此高潮回落到低谷,憤怒回落到痛心。
一陣寒意襲來,醉意稍醒,夕陽西下,起身蹣跚欲回。唱腔【浪里來】總體都以低沉的音律為主,板鼓的音量也要輕,鼓套盡量少,打出一種失落、傷心、無奈、迷茫的情緒。郭子儀正欲離開,沒想到酒保把他叫住了,說有一份朝報給他,郭子儀打開一看,驚喜地發現原來竟是自己的升任令!這里的鑼鼓要打得快、打得響,表現郭子儀的激動、看到希望、胸懷壯志的心情。 最后打【尾聲】下場,劇終。
對《長生殿·酒樓》這一折戲淺析后不難發現,司鼓是樂隊中的靈魂人物,是演員與樂隊的橋梁。一出劇目能不能精彩地呈現,除了演員準確地理解人物、表演人物外,全由司鼓來把握整體。因此司鼓者的藝術層次對于演出的精彩與成功與否起著關鍵的作用。作為一位司鼓者,在演出中占有如此重要地位和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自身對專業的研究,加強音樂知識和歷史知識的汲取,加強文化素質的提高,加強審美能力和美學知識的培養,并且還要與時俱進,精益求精,從前輩傳下來的知識中去蕪存菁,結合現代的藝術理念,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創新,使自己的藝術修養更上一層樓,為昆劇藝術的發展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