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婭娜
花鼓燈最遲起于宋代,經(jīng)過發(fā)展輻射淮河中游河南、安徽、山東、江蘇四省二十多個縣、市地區(qū)。花鼓燈舞蹈熱情奔放,剛勁有力,灑脫大方,詼諧幽默,其動律、速度、節(jié)奏、調度、身段各個方面,具有廣場上演出特點,花燈寓意著喜慶,歌聲和鼓聲像海浪一樣飄蕩,故叫“花鼓燈”。2006年5月20日,花鼓燈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被確認為我國首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之一。
花鼓燈多在農(nóng)村秋收完畢到來年春耕以前演出,尤以廟會、春會為最盛。花鼓燈男角稱“鼓架子”,女角稱“蘭花”(或“拉花”);一般包括舞蹈、歌唱、后場小戲、鑼鼓演奏四部分,主體是舞蹈;舞蹈中又包括“大花場”(或“大場”)、“小花場”(或“小場”)、“盤鼓”等部分;“大場”是一種集體的情緒舞,由數(shù)人到十多人表演;“小場”是雙人舞或三人舞,主要表現(xiàn)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玩樂嬉戲的情景,包括基本程式表演和即興發(fā)揮表演,有簡單的情節(jié)和人物性格舞,是花鼓燈舞蹈的核心部分;“盤鼓”則是舞蹈、武術、技巧表演相結合又具有造型藝術特征的表演形式。后場小戲是一種歌舞結合的小歌舞劇。
1.楚舞吳風遺韻。花鼓燈源于河南桐柏山區(qū)的淮河貫穿與安徽的北部,其干流正好在中國南北方的地理界線,因此花鼓燈得以兼容南北文化之悠長,具有吳歌楚風的風韻。
2.青年豪放表現(xiàn)。花鼓燈的表演是以男女雙人的對歌、對舞為主,內(nèi)容主要是表現(xiàn)農(nóng)村青年的愛情生活,表現(xiàn)的既豪放又秀麗。在豪放的表演中又不失溫情細致的處理,秀麗并帶有委婉柔媚的色彩。
3.戲曲武術兼?zhèn)洹K囆g來源于生活,花鼓燈中的舞蹈動作也來源與勞動生活中,并從武術、戲曲中吸取了動作元素。花鼓燈女角稱“蘭花”,蘭花使用的折扇也源于戲曲,成為花鼓燈特有的表演手段和道具。
4.鑼鼓特色伴奏。鑼鼓伴奏是花鼓燈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邊舞蹈一邊演奏,舞者與伴奏配合非常默契,帶有強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在花鼓燈課程中,常用的鑼鼓點近30個,節(jié)奏豐富、音色多彩,能夠充分表演人物不同的感情和變化。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變化、漸進的過程,它需要師生、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平等對話,隨著教學環(huán)境、學習主體、教學方式的變化而變化,根據(jù)教師不同理念、不同處理方式而顯現(xiàn)出不同的價值,具有生成性、動態(tài)性和真實性的特點。從實踐方面,我們主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我們舞蹈中狠抓身體的“擰傾”。“擰傾”是指在舞蹈中以腰部為中心軸,上身頭、頸、肩、胸部和下半身胯、腿、膝、腳部向相反的方向轉動,呈現(xiàn)對抗的力量。在教學中,學生腰部容易松弛,為此教師要想著各種方法去啟發(fā)學生領悟“擰傾”的技術要領,啟發(fā)學生“擰傾”就如同我們生活中洗完臉的“擰毛巾”的動作,“擰毛巾”時雙手緊握毛巾的兩頭,向相反的放心擰動。這個原理很容易理解,學生馬上聯(lián)想到了一種童年時喜歡的游戲叫“麻辣豆腐”,學生問我“老師你喜歡吃麻辣豆腐嗎?”我說“很喜歡!”學生用雙手緊緊握住我的胳膊,用力的向相反的方向擰動,我的胳膊是又麻又辣,忍不住尖叫了出來,整個課堂生動有趣。這個游戲帶動了學生對舞蹈動作擰傾的理解和把握,它使學生掌握動作的發(fā)力點更加準確、舞姿更加優(yōu)美。
2.訓練動作的突發(fā)力的自然與優(yōu)雅。要狠抓動作的“突然發(fā)力”,首先是“緊收”,而后是“積蓄”力量,最后才是“突射”動態(tài),周而復始。在教學中,起初學生腳下動作完成的比較慢,出腳后身體重心控制的不穩(wěn)。我啟發(fā)學生完成這個舞蹈動作就如同生活中的“開自來水”,當打開時,水流很強很急,流出來后很快就自然的和其它水融合,并且流動柔和。接著我讓學生去開水龍頭,用心感受這個動作的感覺和用力方法。通過反復的訓練,鍛煉腳下的靈活性。
3.要狠抓腳下的快捷流動,并能在極其快捷的流動中突然使動作停止。舞蹈中要求“溜起意先行,剎住不斷線”,“意先行”體現(xiàn)在動作上,就是體態(tài)的外傾;“不斷線”體現(xiàn)在動作上,就是動態(tài)的延伸。在教學中,我啟發(fā)學生快捷流動時就如同手中握一把豆子,突然放手,它會自然的在地面上有序的跳動,跳動的很均勻,就如同我們腳下的步伐速度很快也很有節(jié)奏,啟發(fā)學生感受快捷流動和突然停止,使得動作把握更加準確。
4.準確把握訓練動態(tài)所產(chǎn)生的不同情緒、情感。在花鼓燈舞蹈中,“頑”、“逗”是極其重要的情緒、情感特征,鼓架子舞蹈處處體現(xiàn)著這種感情。當鼓架子舞蹈時,大多是同蘭花的對應,表達青年男女活潑、健康的感情。課堂中的生成教學有時是教師的啟發(fā)或者一個提示,有時是學生的一句話,或是一個有趣的游戲,這些都能夠在學習動作中發(fā)揮意向不到的效果。
花鼓燈是漢族民間舞蹈的一面鏡子,它的藝術力和生命力充滿了活力,經(jīng)久不衰。在民間舞蹈教學中緊緊抓住花鼓燈舞蹈的根元素,把理性的總結貫穿在動態(tài)的訓練之中,不斷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才能真正的發(fā)揚民族文化,才能真正跳好花鼓燈,才能真正掌握花鼓燈舞蹈。
1.《中國民間舞教材與教法》2005年版,作者:潘志濤,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1年5月。
2.《中國漢族民間舞教程》作者:趙鐵春、田露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3.《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作者:羅雄巖,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1年1月。
4.《淮河沿岸花鼓燈“燈歌”研究》,蘭州大學,作者:朱惠娟,2009年。
5.《安徽花鼓燈的藝術特征及其傳承與保護途徑》,藝術百家,作者:陳菁,2011(06)。
6.《中國漢族民間舞教程》,作者:趙鐵春、田露,2004年版;
7.《中國花鼓燈藝術》,作者:謝克林,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