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堯+于丹
【摘 要】本文是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專項課題研究成果,其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了解和掌握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學生信用狀況,加以理論和實際分析,提出對策方案,以期達到防范信貸風險和提高貸后管理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生源地 助學貸款 信用狀況 分析對策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2008年11月,廣西教育廳和國家開發銀行廣西分行在南寧市武鳴縣開展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試點工作。2009年秋季,廣西全面開展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與原有的以大學校園地為主的助學貸款比較,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具有三點明顯優勢:1.貸款范圍更廣,受益學生更多;2.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和貸后催還款等工作因地域優勢而變得便捷;3.貸款到賬時間大大提前。
伴隨著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得到社會廣泛認可和歡迎的同時,發放貸款規模的不斷擴大,還貸數額也隨著逐年大幅增長,國家開發銀行和各級教育部門倍感壓力。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作為一種信用貸款,貸款學生及其家長或監護人之所以獲得沒有任何抵押物和不通過第三方擔保的銀行貸款,主要原因之一是銀行認可學生的信用,更主要的原因是各級教育部門的學生資助管理機構參與其中,它具有明顯的社會公益性質,其公共產品屬性遠大于市場產品屬性。但是,助學貸款不是政府無償資助,它的市場產品屬性決定貸款人和放貸人雙方必須遵守市場契約,貸款學生畢業后按照合同需要及時還本付息,家長或其他監護人負有代償和連帶經濟責任。
南寧市在開展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工作中發現,貸后管理的難點主要是貸款學生畢業后去向不明、個人資料信息失真失信、惡意違約、貸款人不了解還款操作流程等引發的違約信貸風險,影響到這一公益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針對違約信貸風險,各級學生資助機構作為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的實施主體,應該聯合高校,加強對貸款大學生的誠信守信教育、法律契約意識教育、貸款還款操作流程告知教育等相關知識的指導,建立貸后管理工作機制,切實解決貸款違約問題。
本課題立足于實際, 深入基層,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召開座談會和個別訪談等形式,了解和掌握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學生信用狀況,加以分析,提出對策,希望對防范貸款風險和貸后管理起到理論指導和實踐借鑒作用。
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學生信用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分析
本次調查問卷是《南寧市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信用控制模式調查問卷(工作人員部分)》《南寧市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信用控制模式調查問卷(學生部分)》,調查對象是六縣六區學生資助機構全體工作人員和南寧市武鳴縣、賓陽縣部分貸款學生。調查顯示,目前南寧市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學生信用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一)貸款學生信用意識偏低。從調查來看,獲得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學生有一定的信用意識,但亟待提高。主要表現為:貸款學生認同還款契約,對違約后果也有認識,但是認識不夠深刻,存在僥幸和不以為然心理;有相當一部分貸款學生誠信意識缺失,畢業后變更電話號碼等個人信息卻不通知縣(區)學生資助機構,還有少數貸款學生提供虛假個人信息,如固定電話為虛假號碼;貸款學生畢業就業后,工作流動性大,學生資助機構難以追蹤;貸款學生檔案中留有家庭住址和電話,但其父母外出務工,增加聯系難度。
(二)高校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不足。高校是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的主要受益方,卻沒有承擔相應義務。學生在家庭所在地成功申請到助學貸款后,就進入大學校園學習、生活,高校理應是這些貸款學生養成良好誠信意識的責任主體。但是,高校并沒有針對貸款學生的現狀開展調查研究,沒有足夠重視學生的誠信教育問題。從了解來看,很多高校沒有將“誠信教育”納入課堂,更沒有將其作為學分列入課程。高校誠信教育的薄弱,導致貸款學生對誠信道德范疇、地位、后果的認識比較模糊與感性,缺乏嚴肅性與科學性。
(三)信用體制建設職責不清。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還貸信用控制主要還是依靠銀行的個人信用系統來進行,具有很大強制性,而一旦貸款人的個人資料發生了變更,未能及時更新,便無可奈何。因此,銀行會通過高校和學生資助機構聯系學生催繳還款。對于高校來說,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不像以往校園地國家助學貸款那樣支付高額風險違約金,因此,高校不太愿意承擔催繳任務。生源地助學貸款信用控制體系是由銀行、高校、地方學生資助機構、貸款學生和家長以及社會相關人共同構成,任何一個環節職責不清或不履責,整個控制體系就有可能出現癱瘓狀態,造成貸款違約風險。
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信用控制體系建設職責不清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學生資助機構管“審”不管“教”。學生資助機構每年要受理本縣(區)大量的貸款申請業務,工作量大,任務繁重。在工作職責上偏重于對貸款申請材料的審核,上報國家開發銀行,以及貸后催款工作。對于貸款學生的信用教育往往只通過發放宣傳材料等,手段單一,無法形成系統性。二是銀行管“貸”不管“還”。在收到學生資助機構上報的貸款申請材料后,銀行在一定工作日內審核并給予放款。銀行放款后,一般就把催繳還貸的任務交給學生資助機構。三是高校管“教”不管“催”。貸款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學校根據德育教學計劃,對學生開展誠信教育。但是,對于畢業后,貸款學生失信不還助學貸款的違約行為,高校沒有責任予以催繳,往往也無能為力。
三、提出對策
針對南寧市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學生信用狀況,提出如下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挖掘貸款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挖掘貸款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能夠使貸款學生激發內在道德感,自覺主動尋求增強自己誠信還款意識的方法和教育措施。因此,學生資助機構必須讓貸款學生保持主動教育和激發自我的動機,深入了解學生對貸款的心理逾期、辦理流程和還款方法所提出的合理建議,激發學生發揮主體自覺作用。一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如召開專家還款講座、貸款學生誠信交流會、感恩勵志征文、演講、一對一貧困學生就業心理輔導等形式,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引發貸款學生思考,形成強大自我教育和學習誠信知識驅動力,自覺養成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二是營造良好的全員育人氛圍。在各教育階段都可以舉辦關于誠信感恩教育及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政策解讀會,讓學生初步了解政策內容和獲取有關信息;在社區活動、農村圩日等群眾比較集中的日子,通過發放宣傳單、張貼海報等形式主動宣傳還款知識、違約知識,以及通過群眾口耳相傳表揚誠信還款學生的事例,進一步激發學生感恩自強精神。三是重點分析和梳理貸款學生還款難的問題。如進行問卷調查,它的優點在于用很短的時間就同一類型的問題在較大的范圍內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和解決建議,同時也可以解除學生在座談會當中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直接表達真實想法的心理顧慮。endprint
(二)發揮高校誠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高校作為大學生教育責任主體,要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誠信教育,重視學生貸后的信息管理。加強對個人征信系統的推廣和宣傳,使學生了解到個人信用的重要性,更好地發揮其約束功能。學生資助機構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家庭動態,學生畢業時要和畢業高校做好溝通,準備把握學生的去向,及時通知貸款學生還款的相關事宜,嚴格控制違約率。高校將誠信教育與學生工作有機結合,以引起全體大學生的重視。具體的方式可以有以誠信為主題的各種集體活動、誠信教育講座、將案例教學和豐富的學生社團活動結合起來。所有的教育形式要體現誠信在大學生學習以及將來踏入社會中的重要意義,使大學生特別是申請助學貸款的學生,意識到不講誠信的危害,從自身的行為規范中將誠信擺在首要位置。這些教育不僅要影響貸款的學生,還要使其周圍的同學受到感染,產生積極的良性連帶效應,只有這樣我們的貸后管理才能由被動變主動,促使貸款學生積極配合學生資助機構的還貸管理工作,促進貸款的順利回收。
(三)建立職責清晰的貸款信用控制體系。建立信用控制體系,各部門主體必須職責清晰,分工明確,協調合作。學生資助機構加強對政策的宣講力度,完善工作機制,加強同銀行、高校和貸款學生的聯系。國家開發銀行完善貸款審批流程和信息管理系統,加強對學生資助機構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加強還貸知識宣傳,使每一個貸款學生了解還貸操作規程,及時反饋還貸信息。高校則要對貸款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予以關注,對學籍變動或不能正常完成學業的學生,及時向地方學生資助機構反饋,更新檔案,加強對貸款學生的誠信教育。
(四)實行貸后工作網格化管理模式。在“四級工作聯動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各方主體的工作范圍和職責,將貸后工作逐漸導入網格化管理模式。目前,縣(區)學生資助機構是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貸后催還工作的實施主體,面對的是廣大農村地區的貸款學生和家長,借鑒時下社會治理通行的網格化管理模式,將會對提高貸后管理效率和防范違約信貸風險起到促進作用。一要建立動態的貸款人信息管理系統。縣(區)學生資助機構在接收學生貸款申請材料時,一般就已經建立信息管理系統,關鍵是這一信息管理系統在日后要維護、更新,對分管網格內對應居(村)委會的貸款學生和家長實行動態的跟蹤,及時更新貸款人信息管理系統。二要準確對貸款人進行信用評估。縣(區)學生資助機構、銀行在接受助學貸款人申請材料時,應當會同當地民政部門,通過有效的途徑對其家庭經濟情況進行實際評估,測評其還貸能力以及過往貸款信用度,掌握真實的情況,從源頭防范信貸風險。三要加強貸后監控的剛性手段。剛柔并濟是貸后監控的重要手段,剛性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護國家利益,而不受某些不法的和不合理的行為所侵占。在生源地助學貸款信用控制中,縣(區)學生資助機構在銀行的督導下負責貸后管理及本息催收工作,跟蹤學生家庭情況進行貸款管理,并且保持與高校、學生和就業單位的聯系,督促學生及時還款。在各種柔性手段不能取得成效,出現違約情況時,由銀行對其采取相應措施。例如在媒體上公布違約者名單,縣(區)學生資助機構建立起信用檔案,向銀行申請采取取消其繼續申請貸款的資格,提請提前回收貸款,通過行政或法律的手段強制回收等措施,來保證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常軍勝,全斌,陳聞.從零到十四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于丹.生源地助學貸款信用控制模式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