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其紅
【摘 要】以實踐教學為依托,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既是高職人才培養的特色,也是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本文以印刷技術專業為例,以突出平版印刷工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的養成,探索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原則、內容及方法。
【關鍵詞】 職業能力培養 印刷技術專業 實踐教學體系
職業能力是指從事某職業所應具備并在該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它是學生的執業之本,是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競爭的籌碼。而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高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提升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圍繞職業能力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發揮實踐教學體系在高職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成為高職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由之路。江西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院印刷技術專業通過不斷探索與實踐,構建了以印刷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
一、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構建印刷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高職教育的實踐教學體系是由實踐教學活動中的各要素構成的有機聯系整體,在構建實踐教學體系上要堅持立足于職業素質和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突出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通過對專業職業崗位及職業能力的分析,按照適應職業崗位的綜合能力要求,構建以職業崗位的應用性、整體和綜合性為目標、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實踐教學體系。
(一)印刷技術專業職業能力分析
我院印刷技術專業為國家新聞出版系統行業院校骨干示范專業。近幾年來,我們緊緊抓住院級重點專業、全國新聞出版系統行業院校骨干示范專業、省級特色專業建設的良好契機,以“學訓交替,能力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先導,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明確了印刷行業對印刷專業人才的需求,確定了印刷技術專業技術技能人才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高職印刷技術專業技術技能人才需具備的印刷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如下表所示。
表1-1 印刷技術專業職業能力分析
專業能力 社會能力 方法能力
1.印版制作基本能力
2.膠印機操作能力
3.印刷品質檢測與分析能力
4.印后加工成型設備操作能力
5.印刷業務洽談能力、工藝設計與編制能力
6.印刷機維護、檢修與管理能力
7.數碼打樣、數字印刷機操作能力 1.溝通協調與團隊協作能力
2.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
3.批評與自我批評能力
4.敬業愛崗與吃苦耐勞精神
5.健康的心理與堅毅的品格 1.工作計劃編制、決策與執行能力
2.新工藝、新技術學習能力
3.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
4.信息搜尋、獲取能力
5.自我保護與安全隱患處置能力
(二)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印刷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根據印刷技術專業崗位職業能力要求,通過與省內外的實力規模印刷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構建以能力遞進為主線、以工學交替為手段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及教學組織形式,使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全面提升。
按照學生認知和能力形成規律,科學設計三年培養計劃,落實產學一體化教學車間式印刷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即依托教學車間,由第一、二、三學期的“學中做”過渡到第四、五學期的“做中學”,最后提升到第六學期的“學做融合”(實行完全頂崗實習)培養模式。
1. 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貫穿整個培養過程中,以“做”為主線,從印刷基本任務入手——圍繞較簡單的典型印刷項目進行訓練——分工協作完成綜合項目——企業實際項目頂崗實踐。通過四年連續強調“做”的教學過程是一個由簡到難的過程。包括崗位基本技能、崗位核心技能、崗位綜合技能三大能力要素。如下圖:
表1-1 印刷技術專業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1)崗位基本技能 是指學生從事印刷技術工作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印刷材料性能檢測、紙張適性調整、顏色混合、印版色別鑒別等單項操作技能,一般以課程實訓或實驗的方式完成。如在“印刷材料”“印刷色彩”等課程中開設了相應的基礎技術實訓項目,主要在校內建有的基礎實訓室完成,通過課程單元的實踐教學,使學生掌握相關工藝流程中的基本技能。
(2)崗位核心技能
印刷技術崗位核心技能是按照學生初始就業崗位及崗位應具備的職業技能來設計。通過設計模塊化的專項技能實訓項目,從簡到難,從相對孤立到相互融通,如理紙、調墨實訓、印刷機調節實訓、印刷機維護保養,單、雙色印刷實訓、四色印刷實訓等,到培養學生在一個或幾個崗位上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使學生能運用已掌握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解決一定的實際問題。
(3)崗位綜合技能
綜合技能是為適應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提升專業持續發展的能力而設計的。這一階段主要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系統問題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未來從職業者成為行業專家打下基礎。
2. 實踐教學運行體系
印刷技術專業以“學訓交替、能力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先導,構建以能力遞進為主線、以工學交替為手段的“三階段五循環”的專業實踐教學運行體系,使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全面提升。內涵如下:
“三階段”:即以崗位能力為標準劃分教學實施階段。崗位能力依據職業能力的發展規律,分為崗位基本技能、崗位核心技能和崗位綜合能力三個能力遞進階段,由此教學實施將三學年六個學期分為三個階段。
“五循環”:即實施五輪校企交替循環。
第1個循環——培養學生崗位基本技能,教學時間設在第1個學期。此階段學生在學校內學習本專業所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然后在最后一周安排學生到印刷企業進行認識實習,實現專業認知的“工學交替”。此階段完成崗位任務的“點”實習。endprint
第2—4個循環——培養學生崗位核心技能,教學時間設在第2—4個學期。此階段依據本專業的核心崗位,分別進行3個循環的“工學交替”,即前14周在校內一體化教室和實訓中心采用“教、學、做”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專業核心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后兩周安排學生去印刷技術相關崗位進行企業現場協崗實習。此階段完成崗位任務的“線”實習。
第5個循環——培養學生崗位綜合技能,教學時間設在第5—6個學期。第5學期前8周在校內印刷實訓中心對學生進行以印刷項目為導向的印刷生產能力培養。8周之后到印刷企業參加頂崗實習,使專業綜合技能與實際工作融為一體,實現與崗位的零距離接軌。此階段完成崗位任務的“面”實習。
二、印刷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運行保障
實踐教學的保障體系主要由師資隊伍、校內外實訓基地、實訓教學管理等要素組成。由于學訓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格局,突破了常規教學的時空限制,必須探索一套新型的管理模式,加強過程管理。一是要真正把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落到實處,通過與企業深度合作,引入企業真實項目,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教學;同時,要圍繞完成職業能力目標和要求,加強實訓基地建設,通過校企共建,建立能夠完成多種實訓項目的校內外實訓基地。此外,要加強“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的建設。
我們的做法有:一是與企業簽訂協議,明確校、企雙方的責任。二是與企業共同建立協崗實習與頂崗實習的管理制度、設計規范的作業文件,確定協崗實習與頂崗實習的考核點(如:學生的出勤率、工作效率、業務操作的水平和熟練程度等),明確考核辦法和責任人,做到在管理上有措施,制度上有保證。三是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培養質量跟蹤評價體系,引入行業標準,強化職業資格考核。四是加大力度對實踐教師的培養和引進,主要是指導實踐教學的“雙師型”教師和指導生產教學的“生產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逐步形成初、中、高級人員的合理師資結構。
【參考文獻】
[1]張子一.高職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J].科協論壇,2013(6).
[2]胡英芹,鄭淮.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2(2).
[3]秦敬祥.構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高職實踐體系[J].現代教育科學,2004(10).
[4]葉奕.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出版發行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3(20).endprint
第2—4個循環——培養學生崗位核心技能,教學時間設在第2—4個學期。此階段依據本專業的核心崗位,分別進行3個循環的“工學交替”,即前14周在校內一體化教室和實訓中心采用“教、學、做”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專業核心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后兩周安排學生去印刷技術相關崗位進行企業現場協崗實習。此階段完成崗位任務的“線”實習。
第5個循環——培養學生崗位綜合技能,教學時間設在第5—6個學期。第5學期前8周在校內印刷實訓中心對學生進行以印刷項目為導向的印刷生產能力培養。8周之后到印刷企業參加頂崗實習,使專業綜合技能與實際工作融為一體,實現與崗位的零距離接軌。此階段完成崗位任務的“面”實習。
二、印刷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運行保障
實踐教學的保障體系主要由師資隊伍、校內外實訓基地、實訓教學管理等要素組成。由于學訓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格局,突破了常規教學的時空限制,必須探索一套新型的管理模式,加強過程管理。一是要真正把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落到實處,通過與企業深度合作,引入企業真實項目,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教學;同時,要圍繞完成職業能力目標和要求,加強實訓基地建設,通過校企共建,建立能夠完成多種實訓項目的校內外實訓基地。此外,要加強“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的建設。
我們的做法有:一是與企業簽訂協議,明確校、企雙方的責任。二是與企業共同建立協崗實習與頂崗實習的管理制度、設計規范的作業文件,確定協崗實習與頂崗實習的考核點(如:學生的出勤率、工作效率、業務操作的水平和熟練程度等),明確考核辦法和責任人,做到在管理上有措施,制度上有保證。三是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培養質量跟蹤評價體系,引入行業標準,強化職業資格考核。四是加大力度對實踐教師的培養和引進,主要是指導實踐教學的“雙師型”教師和指導生產教學的“生產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逐步形成初、中、高級人員的合理師資結構。
【參考文獻】
[1]張子一.高職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J].科協論壇,2013(6).
[2]胡英芹,鄭淮.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2(2).
[3]秦敬祥.構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高職實踐體系[J].現代教育科學,2004(10).
[4]葉奕.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出版發行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3(20).endprint
第2—4個循環——培養學生崗位核心技能,教學時間設在第2—4個學期。此階段依據本專業的核心崗位,分別進行3個循環的“工學交替”,即前14周在校內一體化教室和實訓中心采用“教、學、做”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專業核心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后兩周安排學生去印刷技術相關崗位進行企業現場協崗實習。此階段完成崗位任務的“線”實習。
第5個循環——培養學生崗位綜合技能,教學時間設在第5—6個學期。第5學期前8周在校內印刷實訓中心對學生進行以印刷項目為導向的印刷生產能力培養。8周之后到印刷企業參加頂崗實習,使專業綜合技能與實際工作融為一體,實現與崗位的零距離接軌。此階段完成崗位任務的“面”實習。
二、印刷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運行保障
實踐教學的保障體系主要由師資隊伍、校內外實訓基地、實訓教學管理等要素組成。由于學訓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格局,突破了常規教學的時空限制,必須探索一套新型的管理模式,加強過程管理。一是要真正把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落到實處,通過與企業深度合作,引入企業真實項目,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教學;同時,要圍繞完成職業能力目標和要求,加強實訓基地建設,通過校企共建,建立能夠完成多種實訓項目的校內外實訓基地。此外,要加強“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的建設。
我們的做法有:一是與企業簽訂協議,明確校、企雙方的責任。二是與企業共同建立協崗實習與頂崗實習的管理制度、設計規范的作業文件,確定協崗實習與頂崗實習的考核點(如:學生的出勤率、工作效率、業務操作的水平和熟練程度等),明確考核辦法和責任人,做到在管理上有措施,制度上有保證。三是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培養質量跟蹤評價體系,引入行業標準,強化職業資格考核。四是加大力度對實踐教師的培養和引進,主要是指導實踐教學的“雙師型”教師和指導生產教學的“生產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逐步形成初、中、高級人員的合理師資結構。
【參考文獻】
[1]張子一.高職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J].科協論壇,2013(6).
[2]胡英芹,鄭淮.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2(2).
[3]秦敬祥.構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高職實踐體系[J].現代教育科學,2004(10).
[4]葉奕.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出版發行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3(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