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毅+馮佐海+王葆華
【摘 要】面對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過程中教材更新速度較慢和地質勘查技術飛速發展、有限的課時量與學生日益增長的信息量需求之間的矛盾,提出通過編寫實驗實踐教學系列教材,出版多媒體音像教材,加強網絡課程的建設,建設立體化教材,鼓勵學生參加科研項目和專業技能競賽,將現代分析測試設備的開發應用融入課堂教學等手段,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并在實際教學應用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資源勘查工程專業 實驗教材 多媒體教材 立體化教材 專業技能競賽
一、加強多元化教材建設
教材是教學經驗和學科理論知識融合的結果,在教學中起到穩定教學秩序、保證教學質量、創新教學內容和主導教學方向的作用,是培養學生的第一手資料。但長期以來,地學類教材的建設和發展相對于地質科技的發展速度總顯滯后,學生很難在教科書中領略到當今科技的前沿成果。教材建設的滯后已經成為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的瓶頸,加強專業教材建設迫在眉睫。
1. 編著實踐教學系列教材,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
相對于專業理論教材的建設,各高校在實驗教材的建設方面往往比較薄弱,在形式上通常以自編的膠印實驗指導書代替,在內容上未能體現創新性實驗教學的要求。解決辦法是:在注重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緊密結合的同時,突出實驗教學在培養人才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據驗證性、綜合性和創新性三個層次的實驗教學體系,把實驗教材的編寫作為創新性實驗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積極開展實驗教材的建設,與此同時開展野外實習教材的建設。為了落實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地球科學學院組織優秀師資,編寫了一套地質學實踐教學系列教材。該套教材涵蓋了基礎地質學、巖石學、結晶學與礦物學、晶體光學、地球化學、古生物地史學、構造地質學、礦床礦相學、礦床勘查學、遙感地質學等地學類相關學科。同時,基礎地質學野外實習,灌陽地質填圖實習等系列實習教材也相繼出版[6]。本套教材的編寫,以我校人才培養方案為基礎,努力貫徹“育人為本,質量第一”的辦學理念,同時,也是對地球科學學院教學質量工程項目的系統總結。
2. 出版多媒體音像教材,加強網絡課程的建設
近年來,資源勘查工程專業課時量不斷壓縮,但學生需要獲取的信息量卻在不斷增加。有限的室內和室外課堂教學課時和學生不斷增長的信息量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為此,學校鼓勵專業老師大力開發利用多媒體課件,在增加課堂教學信息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方便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來學習專業知識,突破了知識傳輸過程中時空的限制。
為了彰顯優勢,突出特色,資源勘查工程教學團隊組織優秀師資開發多媒體課件,并在全國和全區多媒體課件大賽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據不完全統計,相關學科近年來年累計獲得全國特等獎一項,一等獎二項,二等獎二項,三等獎及優秀獎各一項,學科涉及遙感地質學、普通地質學、普通地質學實習、地球科學概論、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學等領域。但是,獲獎的多媒體課件如果不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教學成果,不能為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所應用,使廣大學生受益,那獲獎課件就是形象工程與面子工程。面臨的問題是:一個老師或者幾個老師的優秀教學成果如何才能推廣,使相關專業學生受益?解決的方法是:一方面,公開出版發行多媒體音像教材,另一方面,獲獎多媒體課件實現網絡化。
以上基礎為集結出版多媒體音像教材打下了深厚的基礎。針對目前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創新型應用人才的培養模式已經公開出版了《基礎地質學野外實習》《遙感地質學》《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學》等多媒體音像教材。同時開發多媒體網絡課程,實現精品課程網絡化,實踐教學網絡化、日常實驗管理網絡化。特別是在實踐教學環節,對每個實驗的整個過程進行全程跟蹤錄像,從實驗準備到實驗預演,從實驗過程到實驗總結,進行完整的錄像備案,然后進行系統的編輯工作,整理實驗的基本視頻資料,將視頻編輯后上傳到基礎地質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網站上,讓更多的學生共享實驗教學成果。
3. 整合多種教學資源,促進立體化教材建設
立體化教材是指依托現代教育技術,以能力培養為目標,以紙質教材為基礎,以多媒介、多形態、多用途及多層次的教學資源勘查工程和多種教學服務為內容的結構性配套教學出版物的集合[7]。立體化教材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教師教學需要和學生學習需要;滿足教育市場需求,提高教學、學習質量,促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教材立體化建設已成為當今教材建設的一個新趨勢。
基于此,學院對歷年來獲獎的多媒體課件進行了全面的更新,同時對新出版的教材著手設計開發制作新的多媒體課件,形成了一套紙質教材—實驗標本和現代分析測試設備應用教程—多媒體教材—網絡教材一體化的立體化教材,為實現培養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強、具有創新開拓精神的新一代地質人才打下了基礎。
二、鼓勵學生參加科研項目和專業技能競賽
在我國現代本科生教育中,理論和實踐脫節,培養的學生在跨入社會之后不能學以致用等問題的出現,迫使我們轉變教育思維,更新教育方式。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創造條件組織學生積極開展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活動、參與科學研究,進行創新性實驗和實踐,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學生參加或者自主進行科研活動、進行創新性實踐活動和參加專業技能競賽已經成為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的有力手段。
1. 鼓勵學生參加科研項目
積極鼓勵并吸收更多的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對于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精神和能力及“創造性學習”方法,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8]。學生參加科研項目主要通過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和自主申報大學生科技立項、大學生挑戰杯和大學生創新性實驗實習競賽等方式進行。高校具有優秀的師資力量、適合的科研選題、先進的分析儀器設備和優質的文獻資料,這些資源為大學生參加科研項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實踐證明,參加科研項目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大學生創新性實驗競賽和專業技能競賽可以有效激勵大學生學習和運用地學知識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地學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科研活動稱之為學生的第二課堂,是傳統的課堂學習有效補充和實際應用,是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科研素養的有效手段。endprint
2. 鼓勵學生參加專業技能競賽
專業技能競賽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經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學生在工作崗位上上手快、動手能力強。一切以學生為本,重點體現在一切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為本。在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本專業的畢業生已經在廣西乃至全國的各條地質戰線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很多本科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1—3年時間內就可以做項目負責人或項目技術負責。2010年在首屆廣西地礦系統地質勘探工程技能競賽上,本專業培養的全日制本科生、工程碩士及函授生等畢業生榮獲多項綜合及單項技能競賽第一名[2]。
三、現代分析測試設備的開發應用融入課程教學
注重教學手段更新,將傳統的教學手段與先進的地質技術手段相結合,努力將最新的地質科學技術貫穿于理論和實踐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深切感受到現代地質科學技術的魅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以現有的實驗儀器設備和實驗教學環境為基礎,通過逐步引進和更新儀器設備,切實提高儀器設備使用效益,努力挖掘現有儀器設備的潛力,以不斷提高儀器設備的服務能力。積極打造能體現個性化學習的教學平臺,以滿足創新性實驗教學、大學生科技立項和大學生專業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要求。近年來,實驗室相繼購入顯微數碼互動教學平臺、激光燒蝕等離子質譜儀(LA-ICP-MS)、野外地物波譜儀、流體包裹體測溫系統、電子探針(EPMA)等,使實驗教學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對于新增加的大型實驗設備,設計一些新的實驗項目,如購置了野外地物波譜儀后設計了“如何通過地物波譜的信息認識普通植物與礦化指示植物的差異”“地球化學元素含量與地物波譜的灰色并聯模型的建立”的創新性實驗項目,并放在實驗示范中心網站上;針對流體包裹體測溫系統在礦床學中的應用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開發了透明礦物包裹體測溫的實驗課,利用電子探針開發了礦物學實驗課中的電子探針顯微礦物分析測試技術的實驗項目。這些實驗課程和項目的開發,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果實實在在地融入了課堂教學,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近幾年來的建設和發展,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初步形成了以教材建設為導向,參加科研項目和專業技能培訓、競賽為手段,融合現代分析測試技術立體化的教學模式,有力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自主性與學習興趣,拓寬了學習的空間和時間,為培養創新型應用地學人才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偉,繆秉魁,廖慶園,荊元. 地質專業人才培養的歷史與探索——桂林理工大學地質教育五十余年的發展歷程[J].中國地質教育,2009(4):73-76.
[2]馮佐海. 腳踏實地,銳意進取——前進中的桂林理工大學國家級特色專業“資源勘查工程” [J].中國地質教育,2011(4):111.
[3]馮佐海,繆秉魁,王葆華,龐保成. 資源勘查工程課程體系建設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地質教育,2012(1):21-23.
[4]錢建平,胡云滬,龐保成,馮佐海.《基礎地質學》精品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25(1):123-1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