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梅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更加注重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強調學習效果;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在生物教學中,教師也應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形成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嚴謹務實的科學精神,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進步。本人結合多年的初中生物教學實踐,談談對提高初中學生生物學習效率的認識和實踐。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生物學習熱情
生物課程是研究自然現象的一門重要學科,有著豐富的內容。教師如果能夠很好地把這些較為抽象的理論知識和豐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去認識和研究這個豐富多彩的科學世界,學生就能充滿興趣和熱情,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知識,研究相關的各種自然現象、科學問題,不斷地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意識,培養科學探究精神。
例如,學習“植物的呼吸作用”時,由于植物的呼吸不像動物的呼吸那么直觀,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此時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如剛剛收獲的小麥或者水稻,堆放了一段時間以后,把手伸進去就會發現有明顯的發熱現象。引導學生去思考相關問題,學生就會明白植物通過呼吸就會放出熱量,尤其是剛剛收獲的小麥或者水稻堆放在一起,他們的呼吸作用更強,放出的熱量會更多。對于不少農村的初中學生來說,都有這樣的體驗經歷,因此學習熱情很高。非農村學生也會對這樣的問題充滿好奇,興趣很濃。
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提高學生應用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只有在學生那里得到有效落實,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學。為此,初中生物教學一定要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夠真正感知知識的產生背景、應用情景,并在實踐操作中感知具體知識,體驗應用過程,形成科學素養,增強綜合能力,提高學習成效。
例如,在學習“地面上的植物”這一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研究家中種植的植物,看看這些植物的長勢如何,如何才能確保這些植物更加茁壯成長。帶著已有的體驗和問題去自主學習教材中的有關知識,然后組織學生合作探究,針對學習中的問題相互討論和質疑,對部分問題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跟蹤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把問題引向深入,并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重點分析講解。整個過程學習的權利都交給了學生,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有關知識來對自家的植物進行調理,從生長環境、營養供給等方面進行優化和完善,真正把所學知識轉化為學生的應用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培養“學科小先生”,增強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學科小先生”是指在學科教學中選出班級中學習興趣較濃、有著較強組織協調能力、熱心幫助他人的學生,作為教師的得力助手,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很好的引領和幫扶作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共同進步,彌補教師時間和精力的不足,可讓班級生物基礎較好的學生,擔任“學科小先生”。一方面讓學生能夠更加富有興趣地去學習各種生物知識,更多地去分享這些“小老師”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方法,促進學生相互合作、共同進步;另一方面也可以讓這些學生展示自己廣泛的知識,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生物的信心。
例如,學習“昆蟲的生殖與發育”時,有一個學生踴躍報名說,自己家里曾經養過蠶,自己觀察得非常仔細,同時另外一個學生也說自家的鄰居就曾經養過蠶,而且自己不止一次去參觀、學習過。于是筆者就讓這兩名學生擔任“學科小先生”,來向學生介紹有關的知識,并組織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對有關的問題進行合作研究。“學科小先生”的熱情很高,而且講得非常仔細,筆者和其他同學從他們的身上學到了更多的知識。由此可以看出,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就需要從學生入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一些有生活經驗和學習方法的學生能夠當“小老師”,積極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總之,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學要真正從學生實際和教學實際出發,不斷學習,不斷改進,不斷提高,在實踐中感悟,在改進中提升,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馬新萍.新課改背景下生物有效學習初探[J].新課程(教研),2011(4).
[2]胡明.增強學生學習效果的途徑探究[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