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更加重視學生的自學能力,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則有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從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復習和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這四方面入手,闡述了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習慣培養;能力提高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教學要著眼于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教師要有意識地讓他們在學習和運用英語的過程中逐步學會如何學習,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并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和策略。”實踐也證明,小學時期正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最佳時期,而良好的習慣可以促進學生正確地自學。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要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習慣的培養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而小學生自學能力比較弱,因此,教師在布置學生預習時,需要提出適當的要求,讓學生帶著教師的要求去預習。同時,教師也要教給學生一些科學有效的預習方法,如,任務落實預習法、筆記預習法、自主質疑探究法、溫故知新預習法、嘗試練習預習法、動手操作預習法等。預習方法的使用應根據所學內容的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教師要有步驟分階段地進行預習方法的指導。
二、課中學習習慣的培養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所以,課堂上教師要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比如,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深入情境中去找信息,找答案,或是讓學生互相扮演情境中的角色,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筆者在教授《牛津小學英語》3B Unit 9 Shopping A板塊時,就是讓學生互相扮演顧客和服務員,筆者只在旁邊稍做指導。在買賣商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靈活運用了買賣商品的英語知識,同時還提高了運用英語知識的積極性。在課堂上分組討論也是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每個學生都能在小組中發表自己的見解,相互補充、相互糾正。一次小小的討論,可以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都得到鍛煉和提升。這樣的課堂教學方法有很多,可以選擇使用,但一定要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選擇一些探索性的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慢慢形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課后復習習慣的培養
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及時復習可以形成永久記憶。“溫故而知新”,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從艾賓浩斯曲線可以知道及時復習對于加深和鞏固知識是多么可貴,可以防止學習后發生的急速遺忘,隨著記憶鞏固程度的提高,復習次數可以逐漸減少,間隔的時間可以逐漸加長。教師在指導學生復習時,可以讓學生回想今天、這個單元、這個星期、這個月、這學期我們學習了什么,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注意點又在哪里,只有知道如何復習,才有可能自主復習。教師可以畫出一棵知識樹,列出單詞、詞組、句子、知識點、注意點,把厚書學薄。
教師在布置復習作業的時候可以采取分層教學,一是必須完成的,就是最低要達到的目標;二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就是目標較高的作業,要激勵學生向更高目標邁進。如Story time部分最低要求是能熟讀課文,再高一層是背誦課文,更高一層是仿照Story time編寫對話。讓學生從最低目標出發,向高一層目標邁進。教師教會學生如何復習,幫助學生養成復習習慣,學生自學的能力才會有所提高。
四、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
學校、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英語閱讀資源,幫助學生養成課外自主閱讀英語的習慣。學校提供的閱讀資源可以是教師在教材資源的基礎上自行編寫的課外拓展材料,也可以是跟教材內容、難度相近的課外書籍、報紙,如《英語時代報》等。教師應要求學生每天安排適當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在開展報刊閱讀之前,教師可以先向學生簡單介紹報刊的基本常識,并向學生介紹一些閱讀報刊的方法和技巧。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積累課外閱讀中遇到的新詞匯。比如,在閱讀后,要求學生把生詞摘抄在一本小本子上,利用工具書查明詞義,在班級閱讀討論中將之歸納在班級詞匯庫中。通過課外閱讀,學生不但可以擴大了詞匯量,而且能夠學到很多課文中沒有的常用單詞和句子,同時也能夠了解很多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一些人生哲理等,更重要的是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被激發了,課外閱讀的習慣也逐漸養成了,而課外自主閱讀的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小學生英語自學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若能從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復習和課外閱讀這四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那么小學生英語自學能力的大幅提高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李慧芳.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探究[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1(05).
作者簡介:錢麗娟,女,1987年5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江蘇省蘇州相城區陸慕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