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函瑾
一、教材依據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文言實虛詞、句式、古文化常識、句間語意關系成為文言閱讀考查的重點。
《考試大綱》要求“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在表達方式上也要與原文保持一致,做到字字落實。
二、設計思路
這是一節文言文專題復習課。以學生原有知識為基礎,通過課堂活動調動學生的熱情,深入淺出,使其掌握文言文翻譯的“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明確文言文翻譯標準與原則。
2.方法與途徑:教師引導與學生小組探究討論相結合。
3.情感與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激發其對文言文的熱情。
4.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PPT展示輔助教學。
四、教學重點
掌握文言文翻譯的“留”。
五、教學難點
讓學生體驗成功,激發其對文言文的熱情。
六、教學準備
1.教師整理資料,如古代人名稱謂、時間、官職名、器物名、地名等。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集古代官職名、朝代名、年號和古度量衡單位名稱。
七、教學過程
【知識鏈接導入】
1.《考試大綱》:“古文翻譯以直譯為主,保持語意通暢。注意原文用詞造句和表達方式的特點。”考查等級B級。
2.文言文翻譯講究“信”“達”“雅”。具體教學更側重“信”和“達”。要求學生“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總結為:字字落實留刪換(釋),文從句順調補貫。
【引導學習及課堂活動】(詳見PPT課件)
儲備知識,“留”有條件
“留”的對象:
對文言字詞的“留”。
對古代的朝代、年號、日期、人名、地名、官職、物名、度量衡單位等專有名詞,或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詞要留。
(學生活動1:2或3個學習小組展示課前布置的搜集作業。)
(教師活動1:歸納古代專有名詞。舉例講解。)
a.常用朝代年號及干支紀年法
如: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永和”“癸丑”是年號及干支紀年法的使用。
譯為:永和九年,時間在癸丑(年)。
(教師活動2:補充干支紀年法相關知識。)
b.常見地名
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列子·愚公移山》中“太行”和“王屋”是山名,“七百里”和“萬仞”是數量詞。譯為: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c.中國古代常見官職名
如: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史記·陳涉世家》中“陳勝”和“吳廣”是人名,“將軍”和“都尉”是官職名。譯為:陳勝立自己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
d.古代度量衡單位
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孟子《天時不如地利》中“三里”和“七里”是長度單位。譯為:三里的內城墻,七里的外城墻,包圍進攻它卻不能取勝。
【鞏固提升及學生活動】(詳見PPT課件)
對文言句式的“留”。
遇到文言文句式要保留原有意義
(學生活動1:預留1分鐘,由學習組討論總結學過的文言文句式并展示。)
(教師展示PPT課件舉例歸類說明對文言字詞和句式的“留”。)
(學生活動2:學生搶答句子翻譯題教師點評總結。)
a.對固定句式中固定意義的保留
如:李密《陳情表》:“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中“無以”固定譯為“沒有用來……的辦法”。譯為:“我沒有祖母,(就)沒有辦法到達今天(這個地步);祖母沒有我,(就)沒有辦法終養剩余的歲月。”
b.對句式中判斷句句式的保留
如: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者,趙之良將也。”中“……者,……也”表判斷。譯為: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c.對句式中被動句句式的保留
如:《鴻門宴》“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中“……為所……”表被動。譯為:不這樣(做),你們這些人都會被俘虜。
【課堂小結】
當“留”則“留”,“留”有必要。
1.適時保留原句的字詞及句式,翻譯出的句子不會成分缺失或句意改變。
2.適時保留原句的字詞及句式,翻譯成現代文的句子在表意上對原句忠實而準確。
【反饋訓練】
1.翻譯下列句子。
(1)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3)和氏璧,天下所供傳寶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4)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C.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作業布置】
預習文言文翻譯技巧中“刪”“換”“調”“補”“貫”的概念。
八、教學反思
文言文翻譯是文言文教學的難點,也是高考涉及的考點。文言文翻譯中,“留”是較為直觀基礎的。以此為切入點,降低了難度,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熱情,為之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教學過程,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上,以知識回顧的形式,讓學生有話可說;以課前搜集的形式,讓學生的知識得到擴充。既全面照顧了各層次的學生,又將“留”的理論滲透始終。輔以課堂活動,在活躍的氛圍中,達到了溫故知新、歸納提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