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行為習慣、樹立正確學習目標、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關鍵。
關鍵詞:心理健康;語文課堂教學;小學
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才能有效地解除困擾學生的心理問題,調節優化學生的心理狀態,使學生以更健康、更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學習當中。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優秀的,可以用來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好素材。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美好情感,才可能真正從根本上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素質從整體上得到提高。
一、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風氣
教師要注意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培養良好的新型的師生關系,認清自己在教學中的真正作用,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同時,教師應著重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狀態中帶著愉悅的心情學習,而不是使學生倍感壓抑,對學習產生厭煩之情。
1.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教與學工作順利開展的保障。師愛生,生敬師,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師與生雙方都在一種愉快、活躍、舒心的氣氛中保持良好的心理,使師生雙方齊心協力共同化解學習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題。
2.建立合理的學習期望。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期望不能只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學生的實際能力。如果教師對學生寄予不切實際的期望,對于教師來說最終必定是失望大于希望,而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種精神負擔。合理的學習期望,不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也有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挖掘教材蘊含的心理教學內容
學生的主要活動是學習,所以學生主要的心理困擾也源于學習。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適合用于學生心理輔導的素材。教師可以利用課文中對人物語言、動作、品格的描寫,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熏陶,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合理評價,激勵學生健康地成長
教師對學生適時、恰當、正確的評價,會激發學生進一步的學習欲望。在評價中要始終堅持以下幾點:(1)保護學生的自尊心。(2)創造和諧、寬松、平等的環境,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學生。(3)發現學生的優勢和特長,診斷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合理的、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健康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在取得學習成績的同時,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
作者簡介:冶全義,男,1969年12月出生,大專,就職于青海省大通縣新莊鎮中心學校,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