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是生命相遇、心靈相約的場所,是質疑問難的場所,是通過對話探索真理的地方。因此,語文教學應該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蹲下身來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鼓勵學生思維碰撞,啟發學生心靈交流,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帶著一顆童心與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那么你就是幸福的。
關鍵詞:童心;情感;對話
童心就是能把一些很簡單枯燥的東西,變得有趣味。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一、帶著童心,創設“情感課堂”
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沒有情感的教學是不成功的,因此,新課程標準在三維目標體系中加入了“情感、價值、態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有了濃郁的情感,歡樂的情緒,那么他們就會精神振奮,思維活躍。
要給學生以豐富的情感,教師應該用一顆童心對待學生。教育是針對人的,而且是初為人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師只有懷著一顆童心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也只有這樣,師生才會成為朋友,學校才會成為樂園。
要給學生以豐富的情感,教師還要用微笑來贏得學生的微笑。一個慈愛的眼神,一次輕輕的撫摸,一份小小的禮物,都會使學生如臨春風,如沐時雨。要給學生以豐富的情感,我們還要把富有激勵、呼喚、鼓舞和關注性的語言當作傳遞情感的靈丹妙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臨下式的語言轉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語言,把生硬冰冷的語言變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
二、帶著童心,進行“平等對話”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平常的一句話,教師引導學生訓練,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從平淡到飽含真情,循循善誘,潤物細無聲。通過智慧的相互碰撞、情感的相互引發、心靈的相互交融,語言形式在交流中顯現,語言規律在體驗中內化,語言精神在對話中生成,師生生命在語言的生發中涌動。
三、帶著童心,接納“獨特個性”
生命的美麗在于它的獨特性。“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生命個體間的各個方面都充滿著差異。語文課堂就是要將這種差異視為一種教學資源,努力創造條件展現學生豐富多彩的個人世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個性,都有獨特的心靈世界,應該引導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解讀課文,用自己的語言詮釋發現,這樣他們才能將自己所體驗到的情感通過朗讀來傳達。
課堂上,師生應該在交往互動中進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靈的溝通,課堂應該成為一個有豐富內涵的個性表演的舞臺,成為一方創造智慧飛揚的天地。每個學生都有被賞識的渴望,教師只有蹲下來看兒童的世界,發自內心地欣賞學生的成長,為學生的進步喝彩,創造一種和諧、自由的課堂環境,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宣泄和釋放。
參考文獻:
[1]皺進.中國的智慧.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12.
[2]李丹.兒童發展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章曉丹,女,1985年1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浙江省永嘉縣橋下鎮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