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小學生如何作文談起,嘗試在新課程的理念下,通過理論和實踐的分析,探索學生作文的方式和方法。對以往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有針對性的反思。以求運用新的教學理念使老大難的作文教學有一個新的突破。
關鍵詞:小學;作文;積累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作文教學既是語言文字的訓練,也是認識水平的訓練。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體現著學生整體素質的高低。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調動一切有利因素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寫作空間和氛圍,激發他們作文的積極性,從而能動地去反映他們多彩的生活。
一、從重視教師的習作方法指導向重視學生的習作感悟轉變
過去,我們語文教師非常重視習作方法的指導,作文的模式化非常重要,導致學生的習作往往千篇一律。學生的個性化容易受到壓抑,自然在習作中不會流露自我的情感。
1.有感而發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作文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體要求,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很顯然,要求給我們語文教師的啟示就是:作文課堂教學應是以張揚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新的有效教學方式,從而讓學生習作時變被動為主動,從“要我寫”向“我要寫”轉變。因此,我們教師在習作教學過程中,從指導與培養學生習作感悟比對學生只進行習作方法指導更為重要。
2.以讀促寫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例如,在上《草船借箭》一課時,教師可提前先讓學生讀兒童版的《三國演義》,學生對整個故事
的背景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上課組織討論交流,讓學生在交流過程中體會人物的不同性格,如文中諸葛亮為什么會讓魯肅幫忙?借箭時為什么讓魯肅一同前往,經過課外讀古典的經歷和積累,此時的學生一定會頭頭是道。通過讀古典,學生不但了解了人物的不同性格,在學生的習作中,也會逐一將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滲透到習作中,學生自己感悟到的總比教師一味傳授寫作技巧的效果好得多。
二、從重視學生習作的結果性向重視學生習作的發展性過程轉變
1.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
閱讀能力是指學生積極涉獵書海,不斷接受文化熏陶,主動培養審美情趣,為作文大量儲備知識的能力。實踐告訴我們,大量閱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閱讀其他相關書籍。既可以開闊學生的生活視野,拓寬知識面,又可以引發學生的寫作欲望,還可以逐步豐富他們的語言、詞匯、寫作素材,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規律。
2.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是作文訓練的有效途徑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認真運用好每篇課文的寫作方法,指導學生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學會仿寫,從而幫助學生打開寫作思路。仿寫是指仿其文,仿其格,仿其法。學生經過反復多次的仿寫練習,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勵他們采取不同的表現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題材,發展求異思維。
三、注重平時積累
1.根據課文內容來積累
“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
2.通過寫日記來積累
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由于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
3.通過修改作文來提高
每個人都渴望被贊揚、被關注。學生經過自己之手寫好作文后,總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贊許,在很短的時間內,印象很深,應給予及時的評價,并提出修改意見,學生很容易接受,讓學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別人的,或輪流交換互閱等。在這樣的評論中,可以對后進生產生極大的鼓勵,增強他們作文的信心。
總之,作文教學可以培養、訓練學生多方面的素質,激發他們創作的熱情,幫助學生克服畏懼作文的心理和厭煩作文的情緒,學生能自覺主動地視作文為需要,視作文為樂趣,作文教學就真正達到了目的。
參考文獻:
邵玉琴.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小學時代:教師,2011(12).
作者簡介:楊敏,女,1967年出生,大專,現就職于寧夏平羅縣高莊中心小學,研究方向:作文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