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質具有重要作用。語文學科是一門人文性學科,理應發揮人文教育的作用,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分析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的幾點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心理教育
一、融入積極情感,建立和諧關系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要融入積極的情感教育,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能夠輕松快樂地學習知識,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每一個小學生的童年都應該是幸福快樂的,應該充滿童真,只有在課堂中創建一個自由自主自信的課堂,將學習內容生動化、擬人化,學生才能夠插上想象的翅膀,快樂地學習。例如,在學習生字的時候,教師可以創設一個交朋友的情境,拿出生字卡片讓學生與生字交朋友,然后給同學介紹自己的新朋友,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樂于識字,學會識字,學習變得互動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得到了提高。此外,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的語言、動作、表情等都應該是富有積極情感的,要避免打擊學生、蔑視學生、忽視學生的現象發生,只有這樣,才能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利用教學內容,為學生樹立榜樣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些優美且富有哲理的文章,包含了很多勤奮學習、堅持不懈、刻苦鉆研、熱愛祖國等精神品質,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文章的作用,利用這些豐富的教材為學生樹立榜樣,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心理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例如,在學習《我的戰友邱少云》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邱少云在烈火中燃燒的痛苦情感上升為邱少云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的體會,在課文的結尾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邱少云是否真得被烈火燒死,然后通過播放錄音、視頻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邱少云同志偉大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戰友們為邱少云同志刻寫碑文,邱少云將屹立于天地間。這樣一來,學生的心目中樹立起了一位偉大的英雄形象,學生的人格得到了培養。
三、合理布置作業,滲透心理教育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受到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重視知識灌輸,重視單一形式的作業布置,這不僅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嚴重的負擔。因此,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要合理布置作業,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讓學生熱愛做作業,在做作業中不斷增長見識與提高能力,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作業的設置在于多而不在于精,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開放性、實踐性、多樣性的作業,如開放作文、實地調查、紙質作業與口語作業等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再將作業視為一種學習負擔。其次,教師要設置差異性的作業,根據不同學生設置不同的作業,讓學生體驗到不同的樂趣,自主選擇作業類型與方式,增強學習的信心。例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寫日記、作文、周記等不同的作業,在作業中明確不同的要求,然后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和完成作業,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四、積極開展活動,促進心理發展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教師要積極開展各種課內外活動,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首先,教師可以開展模擬咨詢活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承受挫折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挫折寫在紙上,讓學生扮演心理醫生,隨機抽取一張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模擬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宣泄心中的煩惱,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時候要及時告訴親友和師長,讓他們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其次,教師可以開展講故事比賽,培養學生樂觀的心態和性格。結合課堂內容讓學生圍繞一定主題展開講故事比賽,培養了學生愛說話、敢說話的性格,讓學生在富有趣味性的故事中增長見識,提高學習效率,且形成樂觀的心理品質。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話劇比賽等活動,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讓學生獲得心理發展動力,最終形成健康積極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欒成勇.小學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21).
作者簡介:陳澍宜,女,1982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汕頭市潮南區隴田鎮田三小學,小學語文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