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洪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在職業教育中多樣化地培養創新人才顯得尤為重要。必須以發展需求為導向,培養具有高新知識和科技創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創新人才多樣化創新訓練創新是創新課程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課堂,應當始終貫穿于通識教育和專業模塊教育的過程之中。創新教育必須加大實踐教學力度,通過整合校內外資源,充分挖掘利用空間,進行實踐基地建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在實踐環節中獨立或團隊實踐作業的設計、規劃、操作和完成,從整體性、綜合性、實踐性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質量意識、安全意識、團隊意識、環境意識等非智力因素。
一、立足本校實際、突出特色優勢
由于學校定位、辦學條件、學科優勢等不盡相同,不同層次的學校應找準定位、依靠學校特色和優勢學科力量,設定符合自身實際的人才培養目標。突出本校特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品質。
(一)強化通識基礎,注重能力創新素質培養
以通識教育為基礎,構建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寬泛的知識基礎,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以能力培養為本位,構建學生應用知識和技術解決生產、服務、管理等方面的實際能力,尤其是要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
(二)規格多樣化原則
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和特點,設置多層次多樣化的人才培養規格,將一般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專門人才;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鼓勵他們跨專業選課、攻讀輔修專業、輔修,成為復合型人才;對特別突出的學生實行特殊的個別培養,為其成為這一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打下基礎。
(三)注重國際視野、國際競爭力的培養
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要有強烈的國際定位意識,注重培養學生國際理解、國際競爭與國際合作的意識,在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使我們的學生具有寬闊的眼界,在未來能善于國際合作,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必須打開思路、放眼世界,使學生能夠更多的接觸學科前沿、世界局勢,激勵他們創新發展、與時俱進。
二、課程設置的優化
傳統的課程設置分科過早、過于強調學科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容易把學生限定在專業的條條框框中,反而限制了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專業思想太過僵化,很難有所創新。
(一)構建“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
所謂“平臺”,是指在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構建通識基礎、大類學科、專業方向三大課程平臺,拓寬通識教育、加強基礎教育、深化專業教育。所謂“模塊”,是指按照一定原則將原來固定僵化的課程科目結構重新劃分形成的若干較小的課程組合,通常有三種類型:一是基礎課程模塊,指按照學科相近性和關聯性劃分重組的模塊,每個模塊應包括該學科基礎所必要的知識類、技能類課程;二是專業課程模塊,指按照專業連貫性和系統性劃分重組的模塊,每個模塊應包括該專業必要的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三是創新訓練模塊,指為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設置的課程模塊,貫穿于整個“平臺+模塊”課程體系之中。
(二)通識基礎課程平臺
通識教育是針對傳統教育過分重視專業教育,導致人文與科學知識割裂,培養出來的學生目光局限、實用功利、人文精神衰落等現象提出的,它強調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全面發展。通識課程平臺包括三部分: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創新實訓。必修課程應包括思想政治類、外語類、計算機類、軍事體育類等基礎課程,其中,對于外語類、計算機類等必修課程,可采取分級培養,以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創新實訓以培養和訓練學生獨立思考和思維創新等能力為目的,開展創新競賽、課程實訓等教學實踐環節,并通過社會實踐、鄉村調查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三)注重課程內容建設
在“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結構下,學生根據個人特性自主選課的靈活度擴大了,有科研意向的學生可按照知識層進性和學科連貫性選擇精鉆趨勢的課程模塊;學有余力或希望復合性發展的學生也可跨學科跨專業選擇,從而打破傳統人才培養中整齊劃一的模式,實現學生知識結構的個性化和人才培養規格的多樣化。
(四)精品課程建設
在重點和特色學科建設中,“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程”等項目為專業特色建設人無我有、人弱我強的核心精品課程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一方面,有利于吸收引進校外資源交流共建;另一方面,可以整合優化校內資源建設一批系列課程,同時,形成精品教材和教學軟件研究推廣。
(五)交流與合作
以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競爭力為目的加強合作與交流,一方面,邀請國外專家來校講學或網絡授課;另一方面,通過聯合培養等多種形式積極創造條件,增加學生出外交流學習的經歷。
三、創新訓練與實踐環節的強化
(一)整合校內資源,構建實踐平臺
學校師資等自身資源是實踐平臺建設的主要力量。第一,校內原有實驗室、實習工廠等資源是實踐平臺建設的直接資源。很多學校硬件跟不上,出現實驗室設備陳舊落后、實習工廠基本閑置等現象,不但造成更大的浪費,更無法滿足學生實踐環節的課程要求。這些實驗室或實習工廠應該首先得以重新整合利用,更新陳舊設備,補充先進儀器,引進管理方法,重新投入教學實踐環節。第二,校內教授的課題項目是實踐教學的一種寶貴資源,它們往往與學科前沿緊密相關,與先進研究技術直接接觸,是一個完整系統的科學研究過程,對學生的感染力和影響力也最直接。第三,學校對學生實踐活動應該加以引導,通過設計一些小的調查項目、實踐任務等形式,指導學生自發組隊完成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自我規劃、自我突破、自我創新的能力。
(二)依靠項目和科技創新活動,構建創新平臺
國內各類職業學校都在不同層次上構建創新基地,在學科領域和學科建設上,產生了一大批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原創性成果,尤其是在新技術的前沿問題研究上培養了一批高層次的創新人才。要做好學生全國挑戰杯、電子設計、數學建模等具有代表性的科技競賽,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組織大量的課外活動,形成課程建設、實踐教學和課外培養三大創新人才教育體系,活躍思想、激發靈感、提高素質,全方位、多側面、個性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校企合作、校村掛鉤,共建實踐基地
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廣泛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在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使之獲取多樣化的專業技能資質,增強對未來工作的適應性。充分聯系鄉鎮農村基層,校村掛鉤建立實踐基地,組織學生開展科技、衛生、文藝三下鄉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熟悉農村、服務農村的意識。
參考文獻:
[1]黃榮貴.試論個性教育對人才培養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6,(02).
[2]黃建平,郭文莉.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3,(S2).
[3]龔萱.創新視野下的大學生科技價值觀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7,(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