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騫
為了讓特殊中職學校的殘疾孩子健康成長,班主任需要以特別的關愛和特殊的方法來與他們達到良性溝通。用微笑平等交流,時刻注意言傳身教,善于運用贊揚鼓勵,便能和這群特殊的學生營造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共同獲得成長。
特殊中職學校師生關系言傳身教《學記》有云:“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作為教師,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令學生聽信教導的前提,而特殊教育的學生群體,更是一群需要以特別關愛、用特殊方法來達到良性溝通的學生。殘疾孩子,不管是在家庭、學?;蛘呱鐣紩砸粋€特別的形象存在,在受到“特殊照顧”的同時,也養成了他們當中個別學生孤僻偏激的思考、行為方式。當他們來到特殊學校這個全部由特殊個體組成的集體,個別學生很難融入到集體生活中來。這時,融洽友好的師生關系比起嚴厲的教師形象更能打開學生的心扉,讓他們正確看待人生,在求知過程中找尋到自身的價值。
一、平等交流,用微笑叩開心門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薄斑@是一股強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樹立起一切美好的東西”。能不能和學生平等交流,尤其是和殘疾孩子平等交流,看起來是方法問題,其實更是教育理念的問題。面對殘疾孩子,很多人懷有的是同情和憐憫,是探尋和好奇,更有一些是居高臨下的施舍,面對這些,不少學生選擇躲避和封閉,或者表現卑怯和冷漠。作為他們的老師尤其是班主任,只有不刻意關注他們身體的缺陷,以平易近人的態度、真誠善良的微笑,才能叩開他們緊閉的心門。
筆者所帶的是一個肢殘生班級,在剛開學報到的時候,我便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很膽怯,他們不善與人交流,不敢表達自己,甚至不敢與人直視。跟這些學生交流的時候我特別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語態,總是面帶微笑,并常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你覺得呢?”“如果這樣,你想會怎樣?”這些語言總能讓學生感到親切與安心。我覺得,跟殘疾學生的交流,不能一開始就端著一副教書育人的架子,而是要先跟他們做朋友,打開心門之后才能讓其不由自主地“信其道”。
有一次,班上有一對同樣來自不幸福的家庭的男女學生戀愛了,剛好被我看到他們在教室里的親昵舉止。我并沒有當面訓斥他們,而是事后找時間跟男孩子單獨聊了一次。我問他:“你是真心喜歡×××(女生)嗎?”他想了一會,回答我:“是的?!薄凹热皇钦嫘南矚g她,不是玩玩,就要為她好對嗎?”“她的父母離婚了,沒有人管她,我只是想照顧她,給她安全感?!薄叭藗兌枷矚g到大樹下乘涼,因為大樹枝繁葉茂才能給人安全感。而小樹苗往往經不住風吹雨打,無法自保豈能保護在下頭乘涼或躲雨的人?我想,只有當你長成了一顆大樹,才真正有能力給心愛的女孩子一個穩固的未來。你覺得呢?”“……老師,我明白了。我會在學校學好知識,等到畢業后能自食其力的時候,再跟她在一起?!本瓦@樣,沒有訓斥,沒有懲罰,而是心平氣和、平等地與學生交流,讓他從心底接受了老師的教導。
二、言傳身教,用包容等待蛻變
特校的學生,往往大多數來自不太美滿健全的家庭。在家里他們常常是作為被憐憫、被寵溺、被重點關懷或者被遺棄、被冷落的對象,缺少長輩親友的嚴厲教導,沒有尊師敬長的環境熏陶。來到學校,即使在品德課、班會課有給學生傳導文明禮貌、尊敬師長、友愛同學的思想與行為要求,但也許是出于沒有自信的膽怯,也許是習慣已然,不懂得主動向老師打招呼、不會在受到幫助或麻煩別人的時候使用敬語等成為大多數新生所表現出來的言行狀態。
有一天,我收到一個學生的短信,他寫道:“老師,教室的門鎖壞了,如果你在外面的話明天買一把回來。”我想,必須得有所行動了,我不能讓我的學生成為沒有禮貌,沒有交際情商的人,那樣他們出了學校后永遠都無法融入社會,永遠都無法成為受歡迎的人。于是我給他回復:“謝謝你的提醒,老師明天會帶新鎖來,再請你為班上保管鑰匙?!辈恢遣皇鞘芰宋业母腥荆瑢W生給我回復:“謝謝老師”。從此以后,凡是在校園碰到學生,如果他們沒有主動打招呼,我就會喊住他們,問一句“去哪兒呀”“吃飯了沒有”等等。與學生交流,我也盡量多用“辛苦”“麻煩”“謝謝”。久而久之,學生們也體會到了這些話語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悶不吭聲的少了,主動問好的多了;指使話語少了,禮貌用語多了,學生們慢慢地向陽光開朗、謙遜有禮的形象靠近。
三、贊揚鼓勵,用耐心守候成長
來到特教中專的學生,年齡差距往往很大,他們有的已在外工作數載,有的輟學在家賦閑了很長時間,因為親友推薦或者自己的好奇才重返校園的不在少數。這些孩子抱著滿腔熱情或好奇迷惘來到學校,卻逐漸發現早已習慣了自由散漫的自己怎么也無法適應學校充實而緊張的學習生活。有的學生開始憂慮,覺得自己會跟不上老師的步伐;有的學生開始后悔,后悔自己不應再踏入這座圍城;甚至有的學生開始自暴自棄,出現了破罐子破摔的情緒。每當發現這些學生表現出厭學的狀態,我的心里真是又著急又生氣,既哀其不幸,又恨其不爭。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播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睘榱藛拘哑鹞疫@群殘疾學生落寞孤寂的內心,激勵引導他們走向自信自強之路,我充分調動起贊揚和鼓勵的手段,耐心等待他們的點滴變化。
我總是告訴我的學生,上帝折斷我們一雙翅膀,一定會賦予我們另一種特長,只需要我們耐心去探索,去發現。只要不放棄努力和追求,小草也有點綴春天的價值。我帶著他們讀霍金的故事,聽尼克的演講,告訴他們桑蘭是怎樣在遭受挫折后自強不息進入到北京大學新聞系攻讀學士學位,等等。通過這些優秀殘疾人士先進事例的引導,學生們慢慢體會到了老師的良苦用心,學會了怎樣調整自己來適應學校、積極學習。我定期到任課老師處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對個別后進學生的點滴進步在班會課上大張旗鼓地表揚,周評、月評和期評相結合,對學習成績優異者或進步者給予金錢或物質獎勵。平時多注意觀察,以老師獨特的眼光,挖掘學生身上鮮為人知的優點,微笑著送給他們贊揚鼓勵的話語,讓個別曾經生活在冷眼與漠視中的殘疾孩子獲得肯定,獲得鼓舞。成長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耐心與堅持,它也會經歷迷惘和彷徨。殘疾學生只是需要一盞燈光、一絲光明、一線希望,幫他們撥開迷霧,他們就能找到自己前進的方向。
作為老師,僅僅在課堂上用黑板教學是遠遠不夠的。要想真正融入學生,感受學生真實的想法,一定要先把自己的老師架子放下來,平等地和學生對話,聆聽他們真實的心聲;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學生,讓他們感同身受;用贊美的語言激勵和喚醒學生,讓他們重燃希望。以愛維系,用心交流,便能和這群特殊的學生營造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共同獲得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