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我們發現院前壓瘡的發生率遠高于醫院,主要是由于病人及家屬或照護者缺乏主動預防壓瘡的意識和方法。此外社會老齡化的進程也促使住院病人發生院前壓瘡的情況愈來愈嚴重,醫院、社會和相關部門應對此予以高度關注,病人家屬也應引起重視和提高相應的護理水平。現將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106例病人發生院前壓瘡的原因分析和護理對策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月—2013年6月院前帶入壓瘡106例,共發生壓瘡192處,均符合壓瘡分期標準。其中男65例,女41例;年齡14歲~49歲3例,50歲~64歲9例,65歲~74歲35例,75歲~80歲38例,80歲以上21例;內科病人83例,外科病人23例;臥床不起的75例;合并2種及以上慢性病71例。
1.2 方法
1.2.1 壓瘡危險因素評估 以 Waterlow Scale評估表進行評估,輕度危險為10分~14分,高度危險為15分~19分,嚴重危險≥20分;壓瘡分期標準參照《基礎護理學》第5版;課題小組對2011年1月—2013年6月各臨床科室上報護理部的院前壓瘡病人進行會診、評估,對各相關因素進行統計分析。
1.2.2 壓瘡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調查 院前壓瘡病人在入院評估時由病區責任護士負責,向病人家屬或照護者發放調查表,告知研究目的,解釋填寫要求及注意事項,在被調查者自愿的情況下,填寫調查表。自行設計的《壓瘡相關知識的認知調查表》是以《WOCN的壓瘡預防及治療指南》[1]、《成人壓瘡預測和預防實踐指南》[2]相關知識為依據,內容包括:壓瘡的定義、壓瘡的分期、壓瘡產生的原因、壓瘡的危害、壓瘡的好發部位、危險因素、預防措施、翻身方法、壓瘡與營養的關系。調查結束后表格當場收回,共發放調查表106份,收回有效調查表106份,有效回收率100.00%。
2.1 院前壓瘡病人相關情況 腦血管病和慢性肺心病病人壓瘡發生率較高,分別為40.57%和32.08%,糖尿病占12.26%,低蛋白血癥占10.38%,其他占4.72%。壓瘡危險因素評估:危險占45.28%,高度危險占43.40%,嚴重危險占11.32%。
2.2 院前壓瘡病人壓瘡部位與分期 106例病人共發生壓瘡192處,壓瘡好發部位為骶尾部35.42%,髂部14.06%,足跟12.50%,坐骨結節11.98%,踝部8.85%,其他(頭枕部、肘部、陰囊、耳郭、趾、肩背)占17.19%。壓瘡分期:Ⅰ期壓瘡占17.19%,Ⅱ期壓瘡占5 1.0 4%,Ⅲ期壓瘡占2 3.4 4%,Ⅳ期壓瘡占8.33%。
2.3 病人家屬或照護者對壓瘡認知程度(見表1)

表1 106例院前壓瘡病人家屬或照護者壓瘡相關知識認知情況 人(%)
院前壓瘡病人多為老年慢性病病人,壓瘡的發生與年齡成正比,主要原發病依次為腦血管病、慢性肺心病、糖尿病、低蛋白血癥,多數病人合并2種以上慢性疾病且病程較長。入院前大部分病人因活動障礙、感覺功能障礙、營養不良、皮膚抵抗力差、身體組織受壓過久、大(小)便失禁使會陰周圍及臀部處于潮濕狀態等危險因素導致壓瘡發生率增高。此外,老年人皮膚松弛干燥,缺乏彈性,皮下脂肪萎縮、變薄,皮膚易損性增加[3]。鄧少娟[4]提出,70歲以上病人壓瘡發生率可達70%。結果顯示,院前壓瘡發生的部位多、程度重,Ⅱ期、Ⅲ期壓瘡占74.48%,壓瘡發生的主要部位依次為骶尾部35.42%,髂部14.06%,足跟12.50%,坐骨結節11.98%,踝部8.85%,壓瘡好發部位多為骨突部位,皮下脂肪少、循環差,多數病人行動不便,不能及時變換體位,導致皮膚受壓強度增加,時間延長,再加上其他危險因素的并存,如果不積極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極易發生壓瘡。對壓瘡的認識不足,以致發展到Ⅱ期、Ⅲ期才引起重視,給后期治療造成一定困難,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使治療時間延長,費用增加。家屬或照護者缺乏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防護意識差。結果顯示,家屬或照護者對壓瘡知識的認知程度低,64%~80%的家屬或照護者完全不知曉,20%左右的家屬或照護者部分知曉,說明臥床病人照護者普遍缺乏壓瘡知識,尤其是壓瘡產生的原因、壓瘡的好發部位、預防措施、危險因素、正確的翻身方法、壓瘡與營養的關系。由于家屬及照護者對壓瘡的了解不足,對病人疾病的重視勝過對壓瘡的重視,致使一些可以活動的病人也可能發生壓瘡,使不能自主活動但病情允許翻身的病人也發生了壓瘡。
4.1 醫院內應開展多種形式的壓瘡相關知識健康教育 住院病人由責任護士進行健康教育、操作示范,使照顧者掌握壓瘡相關知識,特別是壓瘡形成的原因、危害及有效的預防措施。病人住院期間采取互動式預防壓瘡健康教育方式[5],提高住院病人的主動預防意識,使預防措施落實到位。病人出院時根據病情及壓瘡危險因素為病人制定預防壓瘡的有效措施,及時隨訪督導,使家庭護理成為醫院護理的延續,提高病人生存質量。特別是針對壓瘡高危險因素又需要回家繼續康復治療的病人給予重點預防護理指導,使病人及家屬、照護者了解壓瘡易發因素(營養、年齡、部位、壓力、摩擦力、剪切力、潮濕等)和一旦發生壓瘡,恢復極慢,給病人造成更大痛苦的后果,提高病人自護能力[6,7]。在門診創辦壓瘡健康教育宣傳欄、發放健康教育小冊子等進行示范操作,提高院外高危人群的壓瘡認知程度,掌握預防壓瘡的基本方法,了解壓瘡重在預防的意義。
4.2 實施“家庭干預”預防院前壓瘡 院前壓瘡的發生率高于醫院,家屬或照護者普遍缺乏壓瘡知識,因此,加強社區護理,實施“家庭干預”是預防院前壓瘡的主要措施。陳裔英等[8]在壓瘡易患人群中實施出院后“家庭干預”康復方法,取得了較好的預防效果。社區應開展預防壓瘡的服務項目,定期向服務對象開展壓瘡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如辦專題講座,健康宣傳欄等,介紹壓瘡危險因素及危害,使普通病人及家屬掌握壓瘡的相關知識,提高防范意識。定期對服務對象進行壓瘡相關知識認知情況調查,更深入地、有針對性地進行預防壓瘡的健康教育。社區護士應掌握服務對象中的高危人群,建立健康檔案,有針對性地對家屬或照護者講解壓瘡相關知識、護理技能等,定期隨訪,定期評價,及時幫助家屬修訂護理措施,從而有效預防壓瘡。
4.3 重視壓瘡危險因素的評估在預防壓瘡中的應用控制壓瘡的關鍵在于預防,準確評估病人情況是預防壓瘡關鍵的一步。隨著醫院壓瘡危險因素評估的實施,對壓瘡高危病人及時采取相應護理措施,使院內病人發生壓瘡明顯減少,但在社區和家庭護理中對壓瘡危險因素評估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高危病人未能正確及時評估,使院前壓瘡發生率較高。所以,在社區護理中對病人進行壓瘡危險因素評估是非常必要的。通過數據化評估,能及時、快速識別壓瘡發生的高危人群,進行早期預見性護理,有效降低病人壓瘡的發生。采用評估工具對壓瘡發生的相關因素進行量化、預測壓瘡發生的危險性,對壓瘡發生不同危險程度的病人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壓瘡措施,減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及被動性。對高度危險者實施重點預防護理;低度危險者,對病人及家屬進行壓瘡相關知識教育,使其了解壓瘡發生的原因、危險因素及有效的預防措施,掌握預防壓瘡的知識和技能,教會病人及家屬正確的翻身方法和皮膚護理技巧。
[1] Wound,Ostomy and Continence Nurses Society(WOCN).Guideline o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pressure ulcers[J].WO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NO.2).Mount Laurel(NJ):Wound.Ostomy,and Continence Nurses Society(WOCN),2010,6:96.
[2] 蔣琪霞,劉云.成人壓瘡預測和預防實踐指南[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38.
[3] 殷磊.護理學基礎[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32-133.
[4] 鄧少娟.70歲以上老齡病人預防壓瘡的效果分析[J].現代臨床護理,2004,3(1):37-39.
[5] 羅輯.互動式預防壓瘡健康教育方式探討與效果[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6,12(2):146-147.
[6] 鄭碧霞,彭雅君,任宇俊.壓瘡相關因素分析及家庭預防干預措施[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21):4167-4169.
[7] 嚴海波.晚期腫瘤病人壓瘡原因分析與預防對策[J].全科護理,2011,9(9B):2399-2400.
[8] 陳裔英,喬蕾.家庭干預在壓瘡預防中的作用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4,19(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