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云,陸靜波,姚麗雅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因椎間盤變性后纖維環破裂和髓核組織突出,刺激、壓迫神經根或馬尾神經而引起的一種綜合征[1]。便秘是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病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嚴重影響病人手術效果和康復時間[2]。本研究根據中西醫理論知識,應用穴位按摩配合舒適護理,有效改善了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病人腸功能。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12年10月—2013年6月在全身麻醉下行椎板減壓+髓核摘除術的病人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入選標準:①具有典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癥狀,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歲~60歲;③符合半椎板減壓+髓核摘除術,全椎板減壓+髓核摘除術手術指證;④自愿加入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②合并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病人;③腰椎結核、腫瘤病人;④合并嚴重骨質疏松病人。兩組病人入院前大便正常,無習慣性便秘史。經統計學處理兩組病人在性別、年齡及手術方式、手術時間及術后鎮痛泵應用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項目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根據舒適護理理論,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①增強心理舒適:根據病人的個性特征、心理狀況、對手術的期望值及不同病人的具體情況制訂相應的健康教育計劃,使病人充分了解手術治療的方法以及各種注意事項,減少手術并發癥,提高治療效果。②促進生理舒適:保持病房內溫濕度適宜,環境整潔。術后讓病人聽舒緩的音樂,分散注意力,必要時給予止痛劑緩解疼痛。制訂個性化飲食處方,對病人的營養供應以及飲食進行合理的調配,以促進腸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1.2.2 觀察組 在征得病人知情同意后,在舒適護理的基礎上配合穴位按摩。具體操作:取穴腹部氣海(臍中下1.5寸)、中脘(臍中上4寸)、天樞(臍中旁開2寸)、大巨(臍中下2寸距前正中線2寸)、歸來(臍中下4寸距前正中線2寸)。穴位按摩方法:病人取舒適仰臥位,松弛腹部肌肉,雙手重疊,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力用在中指指腹,有節奏地進行穴位按摩。依次按摩中脘→左天樞→左大巨→左歸來→氣海→右歸來→右大巨→右天樞→中脘,每穴按摩30s~60s,按摩時慢慢加力,以病人耐受為度,直至整個腹部有發熱感效果最佳。一般餐后2h實施,每日2次。穴位按摩注意事項:①由經過系統中醫理論及技能培訓并考核合格的護士實施操作;②按摩時操作者需剪短指甲,防止損傷腹部皮膚;③按壓時要求取穴正確,手指略震動,手法由輕至重,以病人感到酸、麻、脹、痛為度,整個操作過程中用力要均勻、柔和,隨時詢問病人對按摩手法的反應,如有不適,及時調整按摩力度和手法;④操作時調節好室溫,注意防止病人受涼。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病人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腹脹發生情況。以病人主訴有腹脹感為主要評價標準[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術后排氣、排便時間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術后排氣、排便時間比較±s) h

表1 兩組病人術后排氣、排便時間比較±s) h
組別 例數 肛門排氣時間 排便時間觀察組40 28.35±12.20 46.25±14.96對照組 40 39.05±9.62 78.68±17.80 t值 -4.356 -8.822 P<0.05 <0.05
2.2 兩組病人術后腹脹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術后腹脹情況比較 例
3.1 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病人發生便秘的原因及危害 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病人因臥床、胃腸蠕動減弱,術后焦慮等易致便秘[4]。腹脹、便秘嚴重影響病人手術效果和康復時間[5]。而腸蠕動恢復時間過長,容易導致內毒素產生并吸收過多[6],一旦發生便秘,可使胃腸功能紊亂,嚴重時影響呼吸及循環功能,可直接影響預后和康復[7]。
3.2 穴位按摩及舒適護理的功效 穴位按摩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按摩是一種主要施治手段,用來防病治病。中醫認為:手術可損傷人體元氣,破壞氣機的正常運行,氣機不暢,腑氣壅滯,使升降功能失調,腑氣下行不暢,血液流失,血液溢出脈道,導致血淤氣滯,致胃腸運動功能障礙,腸腑淤滯內結,氣機失利,通降失常,出現排氣、排便停止,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脹、便秘[8]。天樞穴是大腸募穴,具有宣通三焦氣機、通腑瀉濁之功,氣海穴具有溫補下元、調整三焦氣機的功能;中脘是胃募穴,具有理氣和胃功能;大巨、歸來穴具有推動腸腑氣血運行順暢功能。舒適護理主要通過護理干預,使人在心理、生理、社會交往等方面達到愉快的狀態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9]。舒適護理將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社會因素完美結合在一起,提高了病人的滿意度[10]。表1、表2顯示觀察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腹脹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配合穴位按摩有效地促進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病人胃腸功能恢復,預防術后腹脹的發生。此方法簡單易學,可操作性強,病人出院后也可自行在家按摩。
[1] 王雪文.外科護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561.
[2] 陳敏玲,廖惠蓮,伍慧群.四子散熱奄包腹部穴位外敷對腰椎術后病人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1,18(13):48-50.
[3] 劉咸璋.健康評估[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143.
[4] 張孝云,陸靜波,戴金花.穴位按摩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病人便秘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3,27(8B):2488-2489.
[5] 蔣俊梅.促進腹部手術后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的研究[J].南方護理學報,2004,11(11):7-8.
[6] 金衛紅.耳穴埋豆配合穴位按摩改善闌尾術后腸功能的療效[J].上海護理,2013,13(5):57-58.
[7] 李秀華.綜合護理干預對解除骨科臥床病人便秘的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3,11(12A):3196-3197.
[8] 蔣芝英.腹部手術后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研究[J].護理研究,2005,19(12A):2635-2637.
[9] 畢春暉,譚霞,尹淑華.舒適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16):33-35.
[10] 李玉梅.舒適護理模式在普外科患者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