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滬津+徐枝樓+葉鑫武
[摘要] 目的 探討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血清心肌酶譜的變化特點及其臨床意義。 方法 檢測24例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血清中心肌酶譜數值,并同25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相對照,并用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評定病情變化。 結果 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入院時心肌酶譜各項指標均顯著高于精神分裂癥組(P<0.01),且與患者的精神癥狀的嚴重程度呈正性相關,病情得到控制后,患者的心肌酶譜的各項指標都逐漸下降并轉為正常。 結論 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心肌酶的活性明顯增高,且與患者的精神癥狀的嚴重程度相關,臨床上檢測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心肌酶譜對其病情估計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 心肌酶;苯丙胺;精神障礙
[中圖分類號] R749.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31-0004-04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myocardial enzymogram in patients with benzedrine-induced psychotic disorder
HONG Hujin1 XU Zhilou2 YE Xinwu1
1.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Wenzhou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Wenzhou 325000,China; 2.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Wenzhou Kangning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Wenzhou 32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s of myocardial enzyme spectrum in patients with benzedrine-induced psychotic disorder. Methods The serum myocardial enzyme spectrum of 24 patients with benzedrine-induced psychotic disorder were detected by automatic biochemistry analyzer, which were compared with cases in 25 schizophrenics. 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state of the illness changes. Results All indexes of myocardial enzyme spectrum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benzedrine-induced psychotic disorder than in control group (P<0.01), which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he severity of psychotic symptoms. All indexes declined and returned to normal after the condition was under satisfaction control. Conclusion The activity of serum myocardial enzym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everity of psychotic symptoms. Measurement of myocardial enzyme spectrum has clinical value for assessing the condition caused by benzedrine-induced psychotic disorder.
[Key words] Myocardial enzyme;Benzedrine;Psychotic disorder
苯丙胺類興奮劑(Amphetamine-type-stimulants,ATS)是近年來被國際上廣泛采納用來描述苯丙胺、3,4亞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甲基苯丙胺(冰毒)、搖頭丸等興奮劑的術語[1]。受國際ATS泛濫的影響,近年來我國濫用苯丙胺類興奮劑人員呈逐年增加趨勢,導致精神障礙患者也隨之增多。苯丙胺直接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強烈的興奮或抑制作用,長期反復濫用可使學習、記憶、運動功能受損并產生依賴[2]。心肌酶屬于胞漿酶,廣泛存在于人體的肌肉、骨骼、肝臟、肺以及心肌細胞組織中[3]。當這些器官組織受到損傷時,器官組織的細胞膜的完整性受損,細胞內的物質和酶被釋放到血液當中。臨床實踐中檢測心肌酶譜的水平可反映心肌功能的狀態,是病情監測和診斷有無早期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標[3-5]。在臨床實踐工作中,我們通過檢測心肌酶譜發現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很多,呈現異常增高現象,為了探討血清心肌酶譜變化的臨床意義以及是否與病情有關系,現對24例患者進行心肌酶譜的重點觀察,并同25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對照分析,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1.1.1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組 選取我院精神科2012年5月~2013年4月入院的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24例,均符合以下條件:①符合《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ICD-10)》第1版中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的診斷標準[6];②排除酒精依賴、精神分裂癥、軀體形式障礙以及其他精神疾病等;③排除合并心肌、骨骼、肌肉及代謝性、免疫性疾病等軀體疾病。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齡20~53歲,平均(30.8±11.6)歲,病程0.2~14年,平均(7.5±4.1)年。
1.1.2 精神分裂癥組 選取同時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25例,男16例,女9例,年齡18~54歲,平均(29.2±9.3)歲,病程0.2~16年,平均(8.5±3.7)年。兩組間的性別及年齡構成比經統計學檢測,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在入院后的次日清晨6時前常規空腹采血,檢查標本無溶血,即送我院檢驗科采用奧林巴斯Au-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乳酸脫氫酶(LDH)、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酸磷酸激酶(CK),運用速率法,使用的試劑及質控品均為四川邁克公司生產,操作按說明進行。兩組患者在采用抗精神病藥物及對癥治療后的第2周、第4周、第6周后采用同樣方法再次進行心肌酶譜的檢測,動態觀察心肌酶譜的變化過程,同時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 對兩組患者的精神癥狀進行評定。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適用于有精神病性癥狀的精神病患者,其結果說明精神癥狀的嚴重程度,由思維障礙、焦慮憂郁、缺乏活力、激活性等五個因子組成,因子分為0~7分,對應為無、很輕、輕度、中度、偏重、重度、極重,總分反映疾病的嚴重性,總分越高病情越重[7]。
1.3檢測人員
由1名具有3年以上臨床經驗的檢驗師對患者的心肌酶譜進行測定,量表由1名精神科主治醫師進行測評。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先行方差齊性檢驗。兩樣本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多個樣本均數間的比較采用one-way ANOVA方法,方差齊性檢驗用Bartlett法,兩兩比較用scheffe法。如無特殊說明,顯著性水準α=0.05,所有的P值均表示雙側概率,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心肌酶譜監測結果
入院次日清晨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CK、LDH、AST、CK-MB檢測結果均明顯高于精神分裂癥組,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均排除心臟疾病,隨著治療的進程,兩組患者CK、AST、LDH、CK-MB均有下降,4周后患者病情基本得到控制,而心肌酶各指標也趨于正常范圍,但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組CK和CKMB仍高于精神分裂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6周后兩組間的心肌酶譜各項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與入院時比較心肌酶譜各項指標均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患者不同時點心肌酶譜one-way ANOVA分析顯示,CK值:在入院次日、2、4、6周兩兩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組間=5305.31,F時間=19.31,P<0.01);AST值:精神分裂癥組在4、6周相比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組內各時點兩兩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組間=294.04,F時間=5.34,P<0.01);LDH值:苯丙胺組在6周,而精神分裂癥組在4、6周相比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組內各時點兩兩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組間=681.22,F時間=6.38,P<0.01);CK-MB值:在入院次日、2、4、6周兩兩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組間=89.61,F時間=3.23,P<0.01)。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心肌酶譜值隨時間均逐步下降,盡管部分指標在不同時點下降不明顯,但在觀察的第6周均降至正常。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PRS評定結果比較
在入院時及入院治療2周后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組BPRS評分明顯高于精神分裂癥組,治療4周和6周后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組BPRS評分與精神分裂癥組基本無差別?;颊卟煌瑫r點BPRS評分one-way ANOVA分析顯示:兩組在入院次日、2、4、6周的BPRS評分兩兩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組間=118.26,F時間=3.89,P<0.01),提示兩組患者精神癥狀均逐步好轉。見表2。
2.3 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組治療過程中病情程度與心肌酶指標的關系
治療第2周末時,BPRS總分為(49.89±6.21)與入院時(71.21±21.2)相比較下降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心肌酶譜中CK、CK-MB、AST、LDH的臨床檢測結果與BPRS的總分呈正性相關(CK:r=0.311、LDH:r=0.403、P<0.01;AST:r=0.310、CK-MB:r=0.256,P<0.05)。治療的第4周、第6周后心肌酶譜和BPRS的總分沒有相關性(P>0.05)。其結果說明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組的心肌酶譜的數值隨著精神癥狀的控制好轉也逐漸下降至正常,并且二者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
3 討論
有報道表明,心肌酶譜與神經系統疾病之間就具有一定的相關性[8,9]。本研究結果顯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心肌酶譜數值在其精神癥狀發作時升高明顯,是患者發病期間生物學改變的標志;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肌酶譜也有高于正常人群的現象,但臨床上僅多見CK升高,有關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全部心肌酶譜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的報道不多。CK有三種同工酶,CK-BB存在于腦組織中,CK-MB和CK-MM存在于各種組織肌肉中,心肌中CK-MB占CK總量的15%~25%[10],臨床顯示,入院次日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CK、LDH、AST、CK-MB均明顯高于精神分裂癥組,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均排除心臟疾病,隨著治療的進程,兩組患者CK、AST、LDH、CK-MB均有所下降,4周后患者病情基本得到控制,而心肌酶各指標也趨于正常范圍,但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組CK和CK-MB仍高于精神分裂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6周后兩組間的心肌酶譜各項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與入院時比較心肌酶譜各項指標均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因此,檢測血清心肌酶譜含量可能對精神疾病有輔助診斷的作用,尤其是檢測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血清心肌酶譜含量可能更有助于早期識別及臨床治療。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興奮癥狀與血清心肌酶數值呈正性相關,BPRS量表中的激越因子分與CK、LDH、AST檢測數值升高平行,隨著患者的精神癥狀得到控制,其數值也隨著下降,提示CK、LDH、AST等心肌酶譜臨床檢測數值可以成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精神癥狀的診斷和治療效果的生物學指標之一。有關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精神癥狀可以導致心肌酶譜的改變的機制目前并沒有完全清楚。胡紅霞等[11]認為,精神癥狀發作時交感神經功能的活動性增高,血液中的兒茶酚胺濃度也升高,引起周圍血管收縮,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導致細胞能量代謝障礙,使腦細胞和肌細胞膜的通透性增加,CK從細胞內進入血液中而引起血清中CK值升高。
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情感沖動、偏執、妄想、幻覺和暴力傾向,有的會出現自殺或殺人行為[12],主要是由于苯丙胺可以選擇性作用于腦干以上的中樞神經系統部位,提高大腦皮層興奮性,增強中樞神經系統活動[13],苯丙胺也可導致體內重要的神經遞質多巴胺功能亢進[14]。表2顯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入院時BPRS評分明顯高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2周后BPRS評分明顯下降,到第4周BPRS評分與精神分裂癥組已無明顯差異(P>0.05)。
本研究表明,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心肌酶譜臨床檢測指標和患者的精神病性癥狀的嚴重程度呈正性相關,并隨著病情的控制及好轉,患者的心肌酶譜臨床檢測指標逐步恢復至正常,提示這種變化的可逆性,與文獻[15]的報道是相符的。本研究提示心肌酶譜臨床檢測指標可以作為一個反映精神性癥狀嚴重程度的生物學檢測指標,對患者病情的估計有一定的臨床使用價值,對研究患者的精神病性癥狀的發病機理也有一定輔助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亞海. 毛發中苯丙胺類相關物質的檢測[J]. 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13,19(6):346-351.
[2] 周林麗,朱棟梁,江瀅,等. 心肌酶水平檢測在成人顱內感染并發癲癇患者中的意義[J]. 廣東醫學,2013,34(21):3298-3300.
[3] 盧國輝. 手足口病患兒空腹血糖、心肌酶測定的臨床意義[J]. 中國現代醫生,2013,51(31):155-156.
[4] 張忠明,趙艷明,朱波,等. 甲基苯丙胺依賴相關神經遞質研究進展[J]. 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13,22(5):329-333.
[5] 張文喜. 不同類型熱性驚厥患兒心肌酶譜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6):143-144.
[6] 范肖東,汪向東,許又新. 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66-69.
[7] 高賽男,占建華,何國琪. 全科醫療服務模式預防精神分裂癥復發的效果觀察[J]. 中國現代醫生,2011,6(49):69-72.
[8] 沈頡. 急性腦血管意外患者血清心肌酶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 中國醫藥導報,2012,11(9):26-27.
[9] 干朝暉,蘇偉,臧國堯,等. 嚴重腦外傷患者心電圖及心肌酶譜改變的臨床意義[J]. 中國急救醫學,2005,25(8):607-608.
[10] 芮球紅,戴金華,陳燕敏,等. 副波長選擇對免疫抑制法測定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2013,51(18):108-109.
[11] 胡紅霞,趙倩,白天山,等. 躁狂癥、精神分裂癥血清心肌酶異常增高的臨床價值[J]. 中國醫學工程,2012,20(9):162-163.
[12] 周芳珍,陸金進,程琳. 氯丙嗪治療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的療效觀察[J]. 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5(15):317-318.
[13] 姚剛. 齊拉西酮治療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臨床療效觀察[J].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1,11(8):126-128.
[14] Kuroki T,Nagao N,Nakahara T. Neuropharmacology of 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 drugs: validity of the serotonin-dopamine hypothesis[J]. Prog Brain Res,2008, 172(1):199.
[15] 肖敏,杜輝. 精神疾病對心肌酶譜的影響[J]. 精神醫學雜志,2012,18(2):64-66.
(收稿日期:2014-06-20)
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情感沖動、偏執、妄想、幻覺和暴力傾向,有的會出現自殺或殺人行為[12],主要是由于苯丙胺可以選擇性作用于腦干以上的中樞神經系統部位,提高大腦皮層興奮性,增強中樞神經系統活動[13],苯丙胺也可導致體內重要的神經遞質多巴胺功能亢進[14]。表2顯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入院時BPRS評分明顯高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2周后BPRS評分明顯下降,到第4周BPRS評分與精神分裂癥組已無明顯差異(P>0.05)。
本研究表明,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心肌酶譜臨床檢測指標和患者的精神病性癥狀的嚴重程度呈正性相關,并隨著病情的控制及好轉,患者的心肌酶譜臨床檢測指標逐步恢復至正常,提示這種變化的可逆性,與文獻[15]的報道是相符的。本研究提示心肌酶譜臨床檢測指標可以作為一個反映精神性癥狀嚴重程度的生物學檢測指標,對患者病情的估計有一定的臨床使用價值,對研究患者的精神病性癥狀的發病機理也有一定輔助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亞海. 毛發中苯丙胺類相關物質的檢測[J]. 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13,19(6):346-351.
[2] 周林麗,朱棟梁,江瀅,等. 心肌酶水平檢測在成人顱內感染并發癲癇患者中的意義[J]. 廣東醫學,2013,34(21):3298-3300.
[3] 盧國輝. 手足口病患兒空腹血糖、心肌酶測定的臨床意義[J]. 中國現代醫生,2013,51(31):155-156.
[4] 張忠明,趙艷明,朱波,等. 甲基苯丙胺依賴相關神經遞質研究進展[J]. 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13,22(5):329-333.
[5] 張文喜. 不同類型熱性驚厥患兒心肌酶譜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6):143-144.
[6] 范肖東,汪向東,許又新. 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66-69.
[7] 高賽男,占建華,何國琪. 全科醫療服務模式預防精神分裂癥復發的效果觀察[J]. 中國現代醫生,2011,6(49):69-72.
[8] 沈頡. 急性腦血管意外患者血清心肌酶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 中國醫藥導報,2012,11(9):26-27.
[9] 干朝暉,蘇偉,臧國堯,等. 嚴重腦外傷患者心電圖及心肌酶譜改變的臨床意義[J]. 中國急救醫學,2005,25(8):607-608.
[10] 芮球紅,戴金華,陳燕敏,等. 副波長選擇對免疫抑制法測定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2013,51(18):108-109.
[11] 胡紅霞,趙倩,白天山,等. 躁狂癥、精神分裂癥血清心肌酶異常增高的臨床價值[J]. 中國醫學工程,2012,20(9):162-163.
[12] 周芳珍,陸金進,程琳. 氯丙嗪治療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的療效觀察[J]. 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5(15):317-318.
[13] 姚剛. 齊拉西酮治療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臨床療效觀察[J].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1,11(8):126-128.
[14] Kuroki T,Nagao N,Nakahara T. Neuropharmacology of 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 drugs: validity of the serotonin-dopamine hypothesis[J]. Prog Brain Res,2008, 172(1):199.
[15] 肖敏,杜輝. 精神疾病對心肌酶譜的影響[J]. 精神醫學雜志,2012,18(2):64-66.
(收稿日期:2014-06-20)
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情感沖動、偏執、妄想、幻覺和暴力傾向,有的會出現自殺或殺人行為[12],主要是由于苯丙胺可以選擇性作用于腦干以上的中樞神經系統部位,提高大腦皮層興奮性,增強中樞神經系統活動[13],苯丙胺也可導致體內重要的神經遞質多巴胺功能亢進[14]。表2顯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入院時BPRS評分明顯高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2周后BPRS評分明顯下降,到第4周BPRS評分與精神分裂癥組已無明顯差異(P>0.05)。
本研究表明,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心肌酶譜臨床檢測指標和患者的精神病性癥狀的嚴重程度呈正性相關,并隨著病情的控制及好轉,患者的心肌酶譜臨床檢測指標逐步恢復至正常,提示這種變化的可逆性,與文獻[15]的報道是相符的。本研究提示心肌酶譜臨床檢測指標可以作為一個反映精神性癥狀嚴重程度的生物學檢測指標,對患者病情的估計有一定的臨床使用價值,對研究患者的精神病性癥狀的發病機理也有一定輔助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亞海. 毛發中苯丙胺類相關物質的檢測[J]. 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13,19(6):346-351.
[2] 周林麗,朱棟梁,江瀅,等. 心肌酶水平檢測在成人顱內感染并發癲癇患者中的意義[J]. 廣東醫學,2013,34(21):3298-3300.
[3] 盧國輝. 手足口病患兒空腹血糖、心肌酶測定的臨床意義[J]. 中國現代醫生,2013,51(31):155-156.
[4] 張忠明,趙艷明,朱波,等. 甲基苯丙胺依賴相關神經遞質研究進展[J]. 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13,22(5):329-333.
[5] 張文喜. 不同類型熱性驚厥患兒心肌酶譜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6):143-144.
[6] 范肖東,汪向東,許又新. 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66-69.
[7] 高賽男,占建華,何國琪. 全科醫療服務模式預防精神分裂癥復發的效果觀察[J]. 中國現代醫生,2011,6(49):69-72.
[8] 沈頡. 急性腦血管意外患者血清心肌酶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 中國醫藥導報,2012,11(9):26-27.
[9] 干朝暉,蘇偉,臧國堯,等. 嚴重腦外傷患者心電圖及心肌酶譜改變的臨床意義[J]. 中國急救醫學,2005,25(8):607-608.
[10] 芮球紅,戴金華,陳燕敏,等. 副波長選擇對免疫抑制法測定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2013,51(18):108-109.
[11] 胡紅霞,趙倩,白天山,等. 躁狂癥、精神分裂癥血清心肌酶異常增高的臨床價值[J]. 中國醫學工程,2012,20(9):162-163.
[12] 周芳珍,陸金進,程琳. 氯丙嗪治療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的療效觀察[J]. 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5(15):317-318.
[13] 姚剛. 齊拉西酮治療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礙臨床療效觀察[J].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1,11(8):126-128.
[14] Kuroki T,Nagao N,Nakahara T. Neuropharmacology of 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 drugs: validity of the serotonin-dopamine hypothesis[J]. Prog Brain Res,2008, 172(1):199.
[15] 肖敏,杜輝. 精神疾病對心肌酶譜的影響[J]. 精神醫學雜志,2012,18(2):64-66.
(收稿日期:201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