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欣
某黃金周在家休閑,看看電視放松心情。一日,在河北衛視看到一檔《明星童樂會》的節目。這個節目兼具娛樂性與感動性于一身,應該說是一檔比較有品位的電視節目。
這期的嘉賓是著名影視演員陳建斌。節目中最令我感動的有這么兩個部分——一是陳建斌與小學一位叫王赪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相見的畫面;一為陳建斌與父母親在節目現場相見的畫面。這兩個畫面,既獨立又有內在的聯系,傳遞的是師生情與父子、母子情。
一般而言,在人們的心目中,當日后自己長大成人后,在記憶深處,能夠搜索到的對自己影響比較大的教師,應該是高中或是大學時候的老師——因為人成長了,記憶比較清晰了,這些老師教誨過自己,記憶的距離是短近的清楚的。而在陳建斌心中,最難以忘懷的是小學時的這位王赪老師。陳建斌是新疆烏魯木齊人,小學在烏市上學。他曾丟失了那張小學畢業生的合影照,他還曾經委托姐姐代為尋找,結果無功而返,這成了他心中一直念叨的一份遺憾。這次,節目組找到了王赪老師,老師已經年近古稀了,還特地翻找出了36年前的這張珍貴的老照片——陳建斌班同學的小學畢業合影照。那一刻,陳建斌激動得熱淚盈眶,與老師緊緊地擁抱在了一起。
在這里,筆者也深受教育與感動。一為王赪老師的超強記憶力與珍藏“寶貝”的耐性與細致性。36年,是一段不小的人生歷程。王赪老師教授過的學生不在少數。這么多年過去了,她不僅珍藏著每一屆畢業生的照片,更難能可貴的是,還能對當年的學生的名字記憶猶新。說到這里,筆者不禁有些汗顏。不要說36年,就是短暫的五年、六年,有時在路上碰見自己曾經教過的學生,師生互相問候后,我還要在腦海中不斷地啟動記憶引擎狠命搜索,能叫出名的往往也只能是百分之四五十。相比于王赪老師,自己的差距顯然太大了。在王赪老師心中,每一屆畢業出去的學生都是自己的寶,都是在放飛一個個明天的希望。于是,她將學生的影像加以珍藏,成了她下意識的一種自覺行為。想到這,我也不由地問自己,從教二三十年了,幾度的搬家,自己的手中是否還能集齊所有教過學生的小學畢業合影?我沒有把握,也不敢真正去“查驗”。36年,人生苦短,能有幾個36年,王赪老師帶著36年前的照片來到了現場,彌補了陳建斌丟失照片的遺憾,同時傳遞給人們的是一位為師者忠誠并熱愛自己事業的正能量形象。
緊接著,陳建斌講述了這樣一件小事。有回上王老師的語文課,有一個兒化音——魚兒。王老師讓學生逐個起來讀,前面的接二連三都沒讀對,提問到陳建斌,依然沒有讀對。王老師不急也不惱,繼續提問,終于有一位女生讀對了,王老師就要求全班同學跟著這位女生一起朗讀。從那一課起,陳建斌知道了兒化音,這也為他后續的話劇表演起到了奠基的作用。當主持人問王赪老師還記得這件事嗎?王老師搖了搖頭。
看到這兒,我又醍醐灌頂了——長大成人后的學生,對老師最清晰的記憶,往往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老師在某堂公開課上的非凡神采、老師在某次表彰上的大出風頭、老師在專業上取得的幾多輝煌……他們記住的,恰恰是教師自身并不知曉的點點滴滴的細節。而正是這點點滴滴的細節,才構成了教師職業生涯的暖色與亮色。可惜的是,在現實教育教學中,我們可能花費更多的時間去耕耘“大事”,忽視的恰恰是最重要的“小事”。
由此,我又想到了幾天前,一位朋友給我看一份中日孩子在就餐時的報道材料。說的是中國一小批二三年級的學生與日本一批同齡的學生在日本小學食堂就餐的事。報道“有事實,有真相”,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
在日本小學,學生是輪流當“幫廚”的,他們穿著白褂子,戴著口罩,替各個飯桌準備好飯菜。先到的學生絕不會提前動筷,靜靜地坐在位子上等待,待到所有的餐桌都分餐完,這些“幫廚”也落座后,這才開始用餐。用餐后,只見日本學生面前的每個盤子都是干干凈凈的,他們會統一將喝過的酸奶瓶倒放著,以免傾倒,而后再將飯桌擦拭干凈,再將飯盤送到指定的位置。一切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這顯然是經過專門訓練,而且已經成為了良好的習慣。再來看看中國的二三年級的學生,飯盤里還有剩飯、剩菜,桌面是“七零八落”的狼藉,酸奶瓶是正立的,用餐后并沒有把飯盤收拾好自動送到指定位置。也許你會說,并沒有人告訴我們要將桌面收拾干凈,再說我們是客人,理應讓主人來照料。若是這樣認為,那我們的確在素質上就差他人何止一大截了。
我們的教育往往著眼于“大”,不屑于“小”,結果與“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習慣”的初衷背道而馳。小學生剛入學,我們往往關注于抓課堂紀律,而忽視了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植——諸如如何文明如廁,如何予以他人以方便,在集體生活中該如何與他人相處……這些比知識更重要的細節,卻往往被我們的教育所忽略。
什么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通過這一期的電視節目,我又幡然醒悟——
1. 好老師是甘于平凡的,善于從細瑣中播撒愛的種子。好老師是不為聲名所累的,他們視師者的榮譽為至上。他們甘于平凡,不求非凡。但他們摯愛崗位,不抱怨不遷怒,每一位孩子在他們心中都是可雕塑之材。他們沒有偏袒心,每一位孩子都是璞玉。他們相信,以愛育愛,每一位孩子都能從他們細瑣繁雜的日常工作中感受到愛的暖流與陽光,每一位孩子都能沐浴到愛的雨露,并將這份愛的種子,若蒲公英式地向外擴散、傳播……
2. 好老師是長于遠視的,善于從細微處培植良好的習慣。好老師們對教育有著正確的認知,他們堅信,教孩子六年,可以“預付”未來六十年。知識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地學習、累積,但好習慣一旦錯過了最佳的教育契機,要想矯正就會難上加難。因此,好老師們都是“三鏡合一”的——他們用放大鏡善意地放大學生的優點,鼓勵并漲涌學生的自信與自尊;他們用顯微鏡明察秋毫——將學生的不良習慣的萌芽“絞殺”在起始階段,致其“終生免疫”;他們用望遠鏡遠視學生未來的發展,給學生以正確的人生規劃,給予正確的價值觀引領,讓學生的未來之路不偏頗不迷茫……
3. 好老師是精于“施法”的,善于從點撥中教會思維的方法。好老師們都知道,方法比知識更重要,一本教材能給予學生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信息多元的時代,知識獲取的渠道豐富多樣,給知識不如給方法。好老師們都是精于“施法”的,在他們的課堂上,更多的是思維的激蕩、理辨的考量、求真求實的探究……孩子們能從這樣的課堂中汲取方法的瓊漿玉露,多維立體地建構自我的“學得”“習得”模型——各自都能找尋到適切自己的思維方式,更好地為后續的學習服務。
4. 好老師是勤于鉆研的,善于從海量知識中充實升華自我。好老師們一定是勤于學習與鉆研的,他們清楚地知道,在這個教學相長的課堂中,學生不必不如師,師者只要停滯了學習的腳步,就有可能被學生所“甩棄”。書海漫漫,學海茫茫,遨游其間,增值無限。好老師們一定是泛舟書海,手不釋卷,將思考與閱讀緊密聯系起來的,成就了好老師們與時俱進的先進思想。
5. 好老師是樂于“遺忘”的,講究的是未來在學生心目中的銘記度
就像陳建斌的老師——王赪老師一樣,好老師們一定是樂于“遺忘”的——因為教過的學生太多,為學生們做過什么,隨著歲月的流逝,大多都會遺忘了。但對自己曾經在教育教學上存在的失誤,好老師們卻又會記憶深刻,成了一輩子的自責。并告誡自我,類似的失誤絕不許再犯。好老師們一定是高度自省的,他們講究的是,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給予學生的都是正面的影響,他們知道,教育是長效工程,功在未來。他們看重的是,未來當自己從教師崗位上退下來后,自己在學生心中的銘記度還能有幾許。
難怪,當陳建斌說出自己最難忘的是小學的王赪老師時,當王老師從幕后走出來的那一刻,會激動得說不出話來。那種情感只有從事教育的人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好老師,不一定擁有上級部門所頒發的榮譽證書,但好老師一定是日后會被大多數學生記起并津津樂道他(她)的好的老師群體。因為,好老師的人生價值存乎學生的銘記心。這一刻,我更明晰自己的價值取向——做一個學生與家長口碑俱佳的老師,是我一輩子無悔的追求!
(作者單位:福建廈門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