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占波 馬云紅 喬洋
摘要:本文介紹了當前舒蘭市農村土地承包現狀,指出了承包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舒蘭市;農村土地承包;現狀;存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4.22.004
1 舒蘭市農村土地承包現狀
1.1 基本情況
全市共轄18個涉農鄉(鎮、街),212個村,農業人口433624人,農業戶數115572戶,勞動力227122個。其中:家庭承包人口433624人,家庭承包戶115572戶。耕地總面積121135公頃,其中:家庭承包地面積96202公頃,機動地面積3219公頃,其他耕地面積21714公頃。
1.2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基本發放到戶
2003年9月25日,舒蘭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做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發放工作的通知》(舒政辦發〔2003〕63號)。同時,還下發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發放工作方案》,并舉辦了由鄉(鎮、街)主管領導、全體農經干部、村會計參加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發放專門培訓班。截至2004年3月末,全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基本發放完畢。
1.3 農村土地承包合同檔案管理基本規范
根據省農委、省檔案局《關于深入貫徹<農業部、國家檔案局關于加強農村土地承包檔案管理工作的意見>的通知》(吉農經字〔2012〕68號)的要求,今年市農經總站下發了《關于深入貫徹<農業部、國家檔案局關于加強農村土地承包檔案管理工作的意見>的通知》,要求對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進行一次全面清理,建立起農村土地臺賬,實行地籍管理。從目前情況看,各鄉(鎮、街)已初步建立了農村土地臺賬,基本上做到了合同檔案管理規范。
1.4 農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規政策宣傳貫徹基本達到家喻戶曉
自《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吉林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實施以來,采取送法下村、懸掛過街旗、張貼標語,利用集市發放宣傳單、組織宣講等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推動土地承包法律法規政策進村入戶,基本達到家喻戶曉。
2 舒蘭市農村土地承包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法律意識淡薄
一些農民法律意識淡薄,部分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意識不強。
2.2 流轉經費不足
農村土地流轉的基礎設施建設,如辦公場所、微機、大屏幕等需要大量資金,市、鄉兩級農經部門無此項經費,亟需財政予以保障。
2.3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不規范
一是辦公場所緊張。做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工作必須建立獨立的調解仲裁庭,需要有相應的檔案空間,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委員會還應當有具體人員的辦公場所。現在我市雖然成立了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委員會,但是沒有相對獨立的辦公場所,辦公場所緊張;二是辦案人員待遇低。接待農村來信來訪人員、仲裁辦案人員,經常下鄉調查核實,工作艱苦,下鄉沒有交通工具,有些土地糾紛案件不能及時到現場調查處理;三是業務經費不足。我市財政雖然撥付了工作經費,但額度較小,只能維持調解仲裁日常工作的開展,不利于調解仲裁工作的標準化建設,不利于更好地服務“三農”;四是專業人員素質偏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工作專業性很強,對調解員和仲裁員的專業要求較高,不僅要有較強的業務能力還要有豐富的法律知識,而現有人員中從事法律專業的很少。專業素質偏低導致在調處工作中容易產生偏差,制約調解仲裁的規范化建設。
3 對策與建議
3.1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規政策宣傳貫徹的力度
市、鄉兩級農經部門要充分發揮農村土地承包管理的職能作用,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介大力宣傳農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規政策,達到家喻戶曉。同時,定期或不定期地對鄉、村、組干部開展培訓,從而提高基層干部的法律素質和依法辦事能力。
3.2 進一步加強土地流轉管理和服務
加大土地流轉力度,首先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從實際情況來看,第一步,我們要在市、鄉(鎮、街)設立土地流轉交易服務大廳,設置土地流轉服務窗口,配備滾動式電子顯示屏,發布土地流轉信息,建立土地流轉市場,為土地流轉雙方搭建流轉交易平臺,幫助廣大農民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第二步,一是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其他部門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土地流轉工作中來,逐步形成多形式設立,多主體參與,多方面投入,主輔互補的土地流轉市場格局;二是建立完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在建立土地流轉市場的同時,要注重加強和完善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工作機制、隊伍建設,制度建設等方面。依托農村經濟管理機構,在市、鄉(鎮、街)設立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在村級設立農村土地流轉服務站;三是積極引導流轉雙方依法有序流轉土地。農民是農村土地流轉的主體。現階段,可以采取行政約束和農民自愿相結合的方式推進。對于流轉其他方式承包的農村土地,原則上必須要進入流轉市場,對于流轉家庭承包的土地要積極引導進入流轉市場交易。
3.3 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機制
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市財政應及時足額保障仲裁工作經費,建立完備的機構場所,配備必要的辦公設備,統一著裝,按時發放辦案津貼等;二是加強業務學習。一方面參加省、市業務主管部門舉辦的培訓班;另一方面開展自學,提高仲裁員業務素質,增強工作的信心,為仲裁的創新與跨越發展打下基礎。
作者簡介:韓占波,本科學歷,舒蘭市農村經濟管理總站,副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