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清+熊雪松

昔日有貴州“四大旱碼頭”、黔南“八大古鎮”之稱的邊陽鎮是黔南州羅甸縣的北部重鎮。在行政區劃調整過程中,羅甸縣按照“一城兩區”規劃思路,在邊陽鎮大力實施鎮園合一、產城互動,深度推進產業融合,有效整合多種資源,使這個曾經久負盛名商貿重鎮重新煥發生機。
“邊陽鎮今天的定位,不僅是當初的商貿‘旱碼頭,更要做羅甸融入黔中經濟區發展的‘橋頭堡和次中心城鎮,羅甸北部重要的新型工業基地和商貿物流集散中心,統籌城鄉發展和推進‘三化融合發展的示范區。”羅甸縣委書記楊朝偉說。
增大小城鎮發展“體量”
行政區劃改革,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圍繞新的發展定位,羅甸縣委、縣政府規劃了占地15.68平方公里、以承接產業轉移為主的邊陽工業園區,并出臺了《原邊陽鎮、羅沙鄉、栗木鄉三鄉一體化總體規劃》與《邊陽大道修建性詳細規劃》,作出邊陽鎮走產城互動發展的戰略思路:以惠羅高速建設為切入點,規劃構建大邊陽與周邊鄉鎮的交通骨架,為拓展區域發展布局;以邊陽鎮工業園區建設為推手,通過引進房開、生態移民、微企招商等方式為小城迅速崛起集聚活力;抓實“鎮園合一”,將區劃調整后并入邊陽的周邊集蔬菜、水果、中藥材種植為一體的高效農業與水電循環經濟等產業列為大邊陽產業發展序列,為推進“產城互動”鋪好前進道路。
行政區劃改革開端好不好,關鍵看能不能快速磨合,形成合力,打開局面。擁有前沿的區位優勢、優越的政策優勢、豐富的人口與產業優勢的邊陽鎮以區劃改革為新起點,圍繞新定位、新目標、新要求,堅持全面等高對接,全力以赴抓發展、傾心盡力惠民生、千方百計保穩定、與時俱進抓黨建,在快速融合中展示了新的發展態勢。
2013年,邊陽鎮城鎮化率達到38.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500元,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達到72.86%。而行政區劃改革后的邊陽鎮(由原來的邊陽鎮、栗木鄉、羅沙鄉、交硯鄉、董王鄉合并組建)轄區總面積達到522.16平方公里,人口8萬多人。鎮長唐榮良介紹,行政區劃改革后,邊陽鎮對接形勢發展的需要,堅持“三化”深度融合、“鎮園合一”推進、“產城互動”一體的主導向,實現鎮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地塊破碎、縱深切割大、用地成本高的難題,羅甸縣始終堅守用地紅線,保護集中連片的良田好土,邊陽鎮采取挖山填溝、挖高填低的措施,實施向山要地610畝,有效解決了園區企業和1000戶集中安置用地的問題。
融合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
堅持把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高度融合,同規劃、同建設,避免出現有城無業和“空心園區”、“空心城”。縣委、縣政府單獨出臺了加快邊陽鎮發展的實施意見,每年縣財政投入1000萬元支持邊陽鎮發展,由縣里面出資修建標準廠房,搭建起小微企業孵化平臺,對入駐孵化園的小微企業,第一、第二年免收廠房租金,第三、四、五年按每平米每月象征性收取3元、5元、8元租金,對穩定就業達50人以上的免收租金。對不愿入駐孵化園的企業,在用地、稅收等方面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推動企業落地建設。
治忠竹制品廠是首批在邊陽園區小微企業孵化園進行開發的6家企業之一,主要生產竹筷等制品,產品技術要求不高,剛好為進入園區的勞動力找到了就業的渠道。
羅甸縣許多在外的農民工賺到錢后,就回到園區購買商品房,既實現了進城夢,又可在家門口就業。家住邊陽鎮鎮下壩組的村民林建萍就是其中之一。她說:“在這里的收入和去外面打工差不多,現在還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如今,在治忠竹制品廠就業的當地群眾就有40多人。
為了滿足企業創業與群眾就業的多重需求,羅甸縣還給出了不限身份、不限戶籍、不限資來源的“三不限政策”,吸引各方人員入住、投資。目前,邊陽工業園區一期3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已入住企業18家,酒店、餐館等服務業近60家,直接拉動就業2265人。同時,將扶貧生態移民安置房、保障性住房與普通商品房同步進行統一規劃、捆綁開發,積極引導人氣向新區聚集,一下子吸引了7家房開商組團開發建設邊陽河濱文化園、千景花園、富安生態園、新都匯等樓盤,兩年內商品房就從空白發展到10萬平方米的規模。目前,已有479戶農村群眾搬入邊陽生態移民安置區,居住環境改善了,就業問題解決了,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正在穩步推進。
打造新一輪經濟增長點
邊陽工業園區發展定位是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集聚區,貴州省南部資源深加工基地和生物產業基地,支撐羅甸縣跨越發展的重要工業經濟增長極,促進“四化”深度融合的示范區。行政區劃改革后,組建了邊陽工業園區黨工委,賦予工業園區黨工委結合邊陽實際,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充分挖掘邊陽的發展潛力。管理機制的創新,減少了管理層級,行政效能和工作業績得到了不斷提高。
目前,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正在穩步推進。“三橫兩縱”的路網體系基本確立(“三橫”是指規劃中的FAST專用公路以及建設中的邊陽大道、栗木大道,“兩縱”是指101省道、開工建設中的貴百高速公路),水、電、路、訊網、管道等逐一接入,建成園區展示中心和一批標準廠房。
通過推行“走出去”招商和以商招商、定點招商的策略,邊陽鎮良好的環境建設,強烈的服務意識,優惠的投資政策,吸引了各地客商競相前來洽談,投資開發。目前,共洽談意向性投資項目35個,已簽約項目19個,到位資金2.65億元。邊陽工業園區一期3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已入駐企業20家,正盟電子、富豪電器、好花紅電器、治忠竹制品廠等項目已陸續建成投產,另外還有玻璃加工廠、塑料制品廠、節能燈廠、家具廠等多家企業正在申請入駐。園區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累計達到2.5億余元。
提增小城鎮發展“動能”
作為全省“5個100工程”和全州“5個20工程”示范小城鎮,邊陽鎮小城鎮建設緊緊圍繞構建羅甸縣次中心城市的發展定位,以行政區劃改革為契機,立足“鎮園合一”,不斷推進基礎設施均衡化延伸,實現了小城鎮“主板”的換代升級。當前,已有高速公路、安置區、商貿城、綜合停車場、互通加油站、物流中心、圖書館、文化館、扶貧生態移民工程、標準化衛生院、公租房、廉租房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開工建設,累計投入資金1.56億余元。僅是道路一項,就完成了干線、支線9條,近10公里。與此同時,漣江提水工程、污水收集及處理管網、垃圾填埋場等配套項目陸續鋪開。
整齊劃一的商住樓群,寬闊筆直的集鎮大道,錯落有致的生態移民小區,寬敞明亮的標準化廠房,讓這個占全縣總面積六分之一、人口四分之一的新邊陽鎮煥發出勃勃生機。
示范小城鎮建設對于聚集產業、提增城鎮化率具有明顯的拉動效應。在小城鎮建設中,邊陽鎮不斷創新資源整合途徑,堅持走“項目捆綁節資、以地生財融資、閑資置換籌資、外延擴張爭資”的新路子,有效完善了小城鎮基礎設施。吸引農村人口遷入1500余人,吸納農民進城購房投資6000多萬元,吸納個體投資3200余萬元,吸引外來簽約項目19個,資金2.6億。
立足本地農商氛圍濃郁的特質,邊陽鎮按照“鎮園合一、產城互動”的要求,將小城鎮建設的落點放在經濟結構支撐上,努力尋求新的增長極。集鎮商業街增至5條、商業小區增至9個、商業門面增至872個,同時還建成14400平方米商貿大樓一棟。
立足流動人口多、消費潛能巨大、市場需求旺盛的實際,邊陽鎮積極引導培育新型服務業快速發展。截至目前,全鎮共有酒店、餐館等服務企業近60家(其中星級酒店三個),物流運輸線路22條,運輸車輛123輛,網購快遞點8個。在小城鎮建設的拉動效應下,直接拉動就業2300余人,有效解決了農民進城后的就業和生活問題。
“行政區劃改革后的鄉鎮,并不僅僅是面積、人口、生產總值上的擴大,更重要的,是以區劃調整改革為支撐,提升它所承載的發展戰略和整體功能,加速整合區域資源優勢,激活發展潛能,促進融合發展。”縣委副書記、縣長楊興華說。
打破舊格局、建立新體系。通過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后“鎮園合一、產城互動” 的積極探索實踐,邊陽鎮“一體兩翼三區”的發展新格局迸發出勃勃生機,在一系列的“破”與“立”之間,邊陽鎮的“勢力范圍”得到有效延伸,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1+1>2的疊加效應初步呈現,特色產業互補,對周邊的輻射力明顯增強,進一步促進了邊陽鎮作為羅甸縣“北部”經濟板塊的形成,成為羅甸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責任編輯/岳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