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
10年受賄200余次,牽涉糧油、畜禽、餐飲等78家農企;千萬“家產”中,受賄金額250余萬元,另有810余萬元無法說明來源。日前,開庭審理的安徽省農委農業產業化指導處原處長金樹芳貪腐案,揭開了官商“人情往來”的冰山一角。
近年來,“人情往來”頻頻出自腐敗分子之口。一些人受賄時,以“人情往來”為借口,便收得心安理得;案發后,以“人情往來”為開脫,似乎可以減輕幾分罪責。實際上,他們是明修人情之棧道,暗度受賄之陳倉。
一些腐敗分子和行賄者拿“人情往來”說事,藏匿幾多玄機?說穿了,就是便于私相授受、權錢交易。一旦披上“人情往來”的魅惑外衣,送禮者便理直氣壯,收禮者便冠冕堂皇。送禮者不是慈善家,大把送禮必有所圖,官員如果不是緊握權柄,會有賓客云集?
所謂的“人情往來”,往往只見官員收企業的禮,卻難見企業收官員的禮。如果說企業送的是看得見的禮金、禮品,官員回饋的則是看不見的禮,為送禮者謀以好處,大開方便之門。變味的“人情往來”,大開權錢交易之門,污染了政治生態和社會風氣,必須進行有力整治。
官商“人情往來”的要害是權力,所以治本之策還是織密制度的籠子,切實把權力關住,封堵尋租空間,為破除交往潛規則、樹立清正風氣打下堅實基礎。對干部而言,莫讓人情往來成為腐敗溫床,首先就需要擦亮眼睛、站穩腳跟,不為“人情往來”迷失方向。
“人情往來”是陷阱,為官者不可不慎。面對紛繁的物質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官”“商”交往要有道,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劃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公務人員和領導干部要守住底線,“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壓線,想都不要想,一觸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線”。
身為公仆,不可沒有人情味,更不可沒有原則性。深情須用在群眾身上,讓群眾感受到權力的溫度。與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更需要厘清并守住禮與賄、情與法的邊界。只有敬畏法治、敬畏百姓,才不會沉迷于不正常的“人情往來”,也不為畸形欲望之魔所驅使,這是為政者立身處世的根本所在,也是政治生態得以凈化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