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梅,朱淑霞,唐慎華,賈秀紅
(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山東 濱州 256603)
21世紀的種種挑戰要求人才具有創造性和創新思維,要求人們廣泛涉獵各學科知識和打破慣例的思維習慣,注重實踐性教學環節[1]。兒科學是臨床醫學教育的重要環節,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液體療法作為兒科學的重點,也是教學中的難點。盡管多年來兒科專家、教授都在此部分教學中投入了極大的精力,但迄今為止,“液體療法”仍普遍被認為是難理解、難掌握、難記憶的章節,更難于真正貫徹在臨床應用。
為了便于學生系統掌握知識,課程安排中先講授“消化系統疾病”的“小兒腹瀉”內容,然后再講授“兒童保健和疾病防治原則”中的“小兒液體平衡的特點和液體療法”。對該部分內容傳統教學方法按照教學大綱緊扣教材講解,課堂多采用講授法。隨后見習內容安排腹瀉合并脫水的標準化病例討論、制定補液方案及相關計算。學生在實際應用中遇到的問題很多,不能很好地完成病例討論及液體療法的臨床應用。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實習講座再次重復上述內容,但事倍功半。
為探索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本教研室對SSE模式在臨床醫學專業“液體療法”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現總結如下。
濱州醫學院2008級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127人,實驗班(64人)采用SSE模式教學;對照班(63人)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學。兩班學生在入學成績、診斷學成績、內科學成績、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
1.2.1 實驗班 采用SSE教學模式。SSE教學模式中,第一個字母S是英文詞組“Study independently”的縮寫,指自學或獨立的學習;第二個字母S是英文單詞“Seminar”的縮寫,指研究班、學術討論會,有時也指討論式的課程;第三個字母E是“The exercise of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的縮寫,指診治演習,即課前預習—課堂討論—診治演習模式。采用SSE教學模式,首先教師講授小兒腹瀉后,安排學生預習小兒液體平衡的特點和液體療法,并給出學習目標及要求,推薦參考資料。針對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先進行小組(7~8人一組)討論,然后匯總,課堂集體討論。在討論中,教師鼓勵、引導學生提問,注意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糾正錯誤觀點,解答學生關注的問題,并講解關鍵性的知識點。如:(1)如何理解液體張力;(2)張力的計算方法;(3)常用液體的配制方法;(4)如何糾正酸中毒;(5)如何補鉀;(6)怎樣補鎂;(7)補液時為何應用相應的張力、速度、液體量等。討論后,教師進行整體概括,歸納總結本章節內容,進一步拓展液體療法的應用范圍。并讓學生臨床見習護理人員配制液體過程,直觀感受各種臨床液體的劑型,加深理解和掌握。最后給出脫水病例,進行診治演習。
1.2.2 對照班 采用傳統的教師講授法,之后安排嬰兒腹瀉合并脫水的標準化病例討論、制定補液方案及相關計算。
教師上課時觀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如能否正確完成標準化病例討論、制定補液方案及相關計算。課程結束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理論考試。
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考試成績用均值±標準差()表示,統計分析采用t檢驗。完成標準化病例討論情況、問卷調查結果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表1 兩班學生完成病例討論情況比較[n(%)]
表2 兩班學生理論考試成績比較(,分)

表2 兩班學生理論考試成績比較(,分)
班別 理論考試總成績 基本理論類題目成績實驗班對照班t值 P值85.01±7.4282.01±8.282.1520.033臨床應用類題目成績15.73±2.6213.27±3.404.576<0.00169.28±6.3768.75±5.920.4890.626

表3 兩班學生問卷調查結果比較[n(%)]
見習課中教師觀察到實驗班有更多學生能夠較好地完成病例討論及制定補液方案,兩班比較差異有顯著性。實驗班學生理論考試總成績優于對照班(P<0.05),尤其臨床應用類題目成績優于對照班,差異有顯著性(P<0.001);而基本理論類題目成績與對照班差異無顯著性(P>0.05)。問卷調查結果顯示,SSE教學模式較傳統教學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較好地掌握學習內容,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
醫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初步的臨床工作能力,并具有自主學習及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的高素質醫學人才。SSE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及實際應用能力,符合醫學教育的基本要求。SSE教學模式的優勢在于既能向學生傳授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臨床工作能力及自學能力,從而使學生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掌握知識以及運用知識,并會自主學習。SSE教學模式的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著本質區別。自學是學習的初級階段,是學生通過主動學習自己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課堂討論是雙向交流,在一種自由、民主的討論氛圍中,學生通過討論可增強自信心和語言表達能力,并更準確、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這點與PBL教學法類似。診治演習是臨床學習的最高階段,是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分析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過程,有助于構建良好的臨床思維,這點與案例教學法(CBL)一致。
多年來臨床教學一直沿襲“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這一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探索的積極性不足,將主要精力放在記憶、背誦知識點上,主動思考少,使“液體療法”的學習呈現“難學易忘”狀態。在兒科學“液體療法”教學中應用SSE教學模式,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科學探究能力,挖掘學生潛能,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教學質量。當然,SSE模式教學效果較易受到學生主動性的影響,主動性差的學生學習效果不理想,需要教師積極引導、重點指導提高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系統性和牢固性。
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在“液體療法”章節學生學習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某些概念認識不準確,尤其對液體張力的理解直接影響其對整體內容的掌握。在補液中選用相應張力液體的原因也是難點之一。在實驗班教學中,教師通過課堂上對關鍵性知識點的講解,可彌補學生自學中的不足,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另外,見習階段學生由于對臨床工作了解少,對于常用液體劑型認識不到位。在實驗班教學中,我們更加注重臨床訓練,讓學生見習護理人員配制液體的過程,直觀感受各種臨床液體的劑型,加深理解和掌握。采用SSE教學模式,注重對某些細節問題的解決,提高了教學質量。
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課堂教學,新型的課堂教學應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廣闊天地,是學生創意生成的智慧沃土[2]。在實際教學中,靈活運用 PBL、CBL[3,4]等教學法,不同課程、章節、難點、重點選用不同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合格的醫學人才。
本研究表明,SSE教學模式在兒科學“液體療法”教學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學生能較好地掌握所學內容,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臨床實踐能力,值得推廣。
[1]李兆松,王忠彥,呂海波.試論醫學模式轉變與醫學教育改革[J].西北醫學教育,2005,13(2):123-125.
[2]劉芳.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兒科教學質量初探[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7):234-235.
[3]馮學斌,吳福玲,賈秀紅,等.以標準化病例討論為導向改革兒科學理論教學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7):9-11.
[4]王建榮,鄭天麗.CBL+PBL教學方法在兒科液體療法中的初步應用及探討[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4054-4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