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碧琴
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規定,識字、寫字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但每個階段學習的要求有所區別。隨著年級的升高,閱讀教學的任務越來越重,中高年級識字教學不可能像第一學段那樣花比較多的時間教學生字詞。且經過第一學段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掌握識字的三套工具——漢語拼音、漢字結構規則、字典,也掌握了一定的識字量,基本具備了自主識字的基礎與能力。筆者以為,中高年級的識字教學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突出重難點,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興趣與能力。
一、緊扣重難點,多法突破
1. 結合初讀檢查,突破難點字音。
讀準字音,也是語文素養的一個內容。切不可認為中高年級教字音“太淺顯”。對個別易讀錯的音,教師就要舍得花一些時間來解決。可以在學生初讀中,結合檢查預習,了解難點音,也可以根據方言區發音特點確定難點音。然后通過學生相互訂正、教師幫助訂正等方式,幫助學生掌握難讀的字音。
2. 結合書寫指導,突破難寫字。
對個別筆畫復雜難寫的字、常會寫錯的字、容易寫得不好看的字,可以結合書寫指導,引導學生掌握。例如,《黃果樹瀑布》(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要求四會的生字有8個,其中“隙”字右邊的兩個“小”的位置、大小以及書寫都不一樣。所以,可重點指導“隙”的書寫:先讓學生讀帖,通過觀察學生明白了“日上的‘小小一些,日下的‘小大一些” ,“日上的‘小中間不是豎鉤,而日下‘小的中間是豎鉤” 等細微的區別。在這樣基礎上,教師示范書寫,學生現場書寫,教師再點評指導。這樣,既突破了“隙”的寫法,也培養了學生自主識字寫字的能力。
3. 結合課文內容突破字義。
(1)以詞串出現。中高年級識字教學不宜零敲碎打,應注重整合,如把文中零散的生字詞整合在詞串或短語中,再引導識記,有利于學生對生字詞的理解與掌握。如《莫高窟》一文有11個生字“敦、煌、凜、佛、肖、瑰、尊、弦、繡、腐、帝”,可把它們整合在下面的12個詞串中:
敦煌臥佛、威風凜凜、惟妙惟肖、嘖嘖贊嘆
輕撥銀弦、宏偉瑰麗、精妙絕倫、漫天遨游
斷崖絕壁、腐敗無能、經卷文書、帛畫刺繡
教學中先是小組讀,指名讀:讀著這些詞語你發現了什么?每組詞語有什么特點?讀著詞語你仿佛看到什么?在學生交流之后,播放敦煌彩塑、壁畫的課件讓學生欣賞,之后再引導:此時你有什么感受?再引導讀:你能把這種看到的情景、這種感覺讀出來嗎?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認識了生字,也初步理解了詞義。
(2)充分利用漢字知識。薛法根老師教學“奴”“仆”這兩個生字時,沒有讓學生去字典中找答案,解釋詞語的準確意思,而是讓學生先根據生活經驗談談對“奴仆”這一類人的大概印象。當學生把“奴仆”誤解成現代生活中從事服務行業的人時,教師充分利用漢字知識進行教學。
師: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樣的人才是奴仆(師在黑板上寫出小篆的“奴” )。這個字就是“奴仆”的“奴”, 盡管女人已經很聽話,很溫順了,男人們還是用一只大手一把抓住女人,想打就打,想罵就罵。這樣的女人在古代社會就是“奴”!
師:現在的保姆在人格上和主人是平等的。她為你提供服務,主人得給她報酬。但是,古代的“奴”是沒有任何尊嚴和地位的,不僅受到恥辱、侮辱、羞恥、欺侮,還過著失去自由、豬狗不如的悲慘生活。
上述案例中,教師根據學生思維的形象性特點,利用漢字知識,并聯系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將抽象事物形象化,從而準確領悟生字詞的含義。
二、培養能力,促進自主識字
1. 利用預習,促進自主識字。利用預習讓學生自學生字新詞,可以減少教師在識字方面所花的時間與力量,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自學生字詞的時空,促進學生進行自主識字。對于預習的檢查要到位,以便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例如,筆者教學《我不是最弱小的》(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先用課件出示生字詞,指名讀,齊讀后這樣進行檢查教學。
師:這些生字的意思你們理解了嗎?請先在自己的小組里互相交流。
生:我查字典理解“曠地”的意思是空而寬闊的地方。
生:我理解了“嬌嫩”的意思是柔嫩、嫩弱。
師:“嬌”是形聲字,左邊的“女”是表示意思,右邊“喬”表示讀音。你還知道帶有“喬”的字嗎?
……
生:我理解了“大雨如注”是指雨水像往下灌似的,形容雨下得很大。
師:說說你是怎么理解這個詞的。
生:我先查字典知道了“注”的意思是“灌下去”的,然后就理解這個詞的意思。
……
在上面的教學案例中,檢查的落腳點在于學生的自主識字成果上。可以看出學生有了充分的預習,課堂上的表現很活躍,同時,在自主識字方面也已經能對方法運用自如了。比如:在理解詞義方面,運用了用字典查關鍵字,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喚起相似記憶,聯系課文具體語境等方法。
2. 課內外聯系,促進自主識字。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學習漢字更是如此。到了中高年級應該拓寬學生識字的范圍,鼓勵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習更多的漢字。比如,在看電視、電影中認識字幕的字,候車時認站牌,逛街時認路標門牌,購物時認包裝袋上的商標……尤其應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課外閱讀,增加與漢字見面機會。在班級中指導學生開展“詞海拾貝”“成語集錦”“格言警句”等學習活動,也能促進學生自主識字。還要注意發現學生在作業、習作中運用課外自主學習的漢字,及時贊賞,以鼓勵學生不斷拓寬學習漢字的領域,自主學到更多的漢字。
三 、重視語言運用,鞏固識字效果
1. 以新帶舊,復現鞏固。在教學生字時,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巧加引導,促使學生已有的內在知識與新知識相互融合、轉換,在復現中鞏固。如在教學“凌”這個生字,引導讀、寫之后,告訴學生:“含有‘夌部首的字還有很多,你還記得多少?讓我們一個一個寫出來。”學生會興致勃勃地拓展,由課堂延伸到課外,積極表達。自然,在這個拓展積累的過程中,學生對這一部首的字(陵、凌、菱、綾、淩等)也記得更牢了。
2. 增加運用的機會,在運用中鞏固。識字的目的是為了閱讀和寫作,識了字自然要用于讀寫。只學不用,所學的漢字將很容易很遺忘;一旦在讀寫實踐中用上了,記憶就會深刻,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設計,提供豐富多彩的聽說讀寫機會,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運用所學過的漢字。如學習《海倫凱勒》一課“撓”這個生字后,我出示了帶有“堯”的形近字:“繞、饒、燒、澆、撓”,讓學生用上這幾個字組詞并練習說一段話,可以從運用兩個詞語到運用五個詞語,不斷提高訓練難度。這些詞語原本可能并沒有多大聯系,但在說話練習的過程中,學生自然地會創設這樣那樣的情境,將這些詞語巧妙地聯系在一起,使枯燥的字詞鮮活了起來。這樣的訓練,既讓學生鞏固了所學的字詞,又培養了說話能力。
隨著識字量的增加,到了第二、三學段,生字的回生現象比較嚴重,所以鞏固前面的識字效果也是中高年級識字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對于識字的鞏固,主要的方法是“復現”,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所學的生字與學生多接觸、多見面,使生字詞與學生自己原有的知識融合,有序地納入學生的“心理字典”中,在運用時“激活”儲備,自如運用。
( 作者單位:福建省古田縣吉巷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