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暉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筆者回想這幾年的執教經歷,出彩的地方都有相似之處,即注重了學生的實踐操作,并且這些操作都不是流于形式的操作。實踐操作能讓課堂變得生動起來,把課堂中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經歷了知識技能的形成過程,構建新知,能力得到提升;真正地讓學生做到自主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但我們都有體會,課堂上讓學生動起來,要比只讓他們聽講來得難操控,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關注到各方面問題。在此,筆者主要針對課堂中的實踐操作來談一談體會。
一、實踐操作要關注學生的年齡特征
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知識由于抽象而顯得枯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學內容,設計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實踐活動,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可以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掌握知識與技能,感悟數學思想方法。
在“可能性”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在教學“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后,要對這些知識進行拓展、延伸和應用。筆者設計了一系列“摸糖游戲”。在此游戲環節中,筆者先問:“剛才都是老師幫你們裝糖,讓你們摸糖。看你們摸得那么開心,老師也想試一試了,你們愿意幫老師裝糖嗎?”學生很樂意幫教師的忙,氣氛很快就調動起來了。接著,筆者馬上提出要求:“老師不僅想摸糖,還要心想事成,一摸就摸到自己想要的糖,你們有信心幫老師這個忙嗎?”課堂氣氛更活躍了,筆者找準時機,把相關要求以“老師的愿望”的形式呈現,小組合作交流完成。(老師的愿望:①任意摸一塊糖一定是黃糖;②任意摸一塊糖可能是黃糖;③任意摸一塊糖不可能是黃糖)在匯報的時候,筆者拎著學生裝好的糖果袋提問:“你們先幫老師判斷一下,老師從這里摸糖,會心想事成嗎,為什么?你們裝的時候是怎么想的?要注意什么?”同樣的教學目的,不同的形式,學生參與面和參與度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學生不僅做到了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這樣的操作學生樂于參與,也樂于思考。
二、實踐操作要避免機械重復
教師在預設一堂課的“實踐操作環節”時,要關注到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要關注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運用“舊知遷移”的方法掌握新知;要避免機械重復的實踐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學習方法。
在“三角形的特性”一課中,畫高是整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其實,學生對高并不陌生,學生在四年級上學期就學過了過直線外一點做已知直線的垂線,以及畫平行四邊形的高與梯形的高。學生的這些舊知,足以解決三角形的畫高問題。關鍵在怎么讓學生理解畫高是舊知,怎么讓學生用舊知解決新問題。該環節筆者是這樣設計的(課件演示):先出示三角形,再隱去三角形的兩條邊,只留下一個頂點和它的對邊。然后,引導學生觀察過點做垂線。學生較容易理解演示動畫的用意,自然也能熟練地完成。接著,把動畫中三角形隱去的兩條邊變回來,告訴學生——那條垂線段就是三角形的高。學生一下恍然大悟,畫高就是過直線外一點做已知直線的垂線段。很巧妙地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又無痕地突破了重難點。最后,再讓學生把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的高聯系起來,感受高的本質。
這節課的動手操作環節,因為這樣的精心預設,降低了學習難度,讓操作變得輕松、有趣。操作中又能讓學生再一次感悟到新知轉化為舊知的數學思想是那么的有意義。
三、實踐操作要關注學生的操作過程
學生在實踐操作時,教師該做些什么?是在教室里繞圈子等學生完成,還是融入學生的操作活動中,了解學生的操作情況與思維發展情況呢?
在“烙餅問題”一課中,當學生在實踐探究“烙三塊餅的最優方法”時,筆者走到學生中,及時收集學生的不同解決方案,做到對學生的初始情況心中有數。筆者發現學生中有三種方案——第一種18分鐘,一張一張烙,只有一桌學生選擇。第二種12分鐘,即先烙兩張,再烙一張,選擇此種方法的占大部分。第三種9分鐘,三張餅交換烙,這是最優方法,只有兩桌選擇這種方法。筆者先讓耗時12分鐘的學生來說自己是怎么烙的,當他說完時,耗時18分鐘的學生就明白自己的方法比較費時,及時放棄了自己的方法,教師也免去了多余的講解。再請耗時9分鐘的學生上臺演示自己是怎樣烙的,當演示結束時,大部分學生都驚訝于3張餅可以這樣烙,都不由自主地拿起學具操作起來,自己來體驗方法的最優化,感受到時間省在哪。
在這個實踐操作過程中,有操作、有思考、有討論、有反思,一切都是學生的自覺行為,操作是學生自己想要的,反思是學生自發的,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在這樣的實踐操作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教師沒有凌駕于學生之上,而是融入學生中,甚至是退到學生后面。只有教師融入學生的實踐操作,才能適時調整教學環節,才能真正提高課堂實效。
四、實踐操作要關注學生的思考
實踐操作,不僅需要動手,更需要動腦和交流合作。充滿數學思考的實踐操作才是課堂中所需要的,教師預設的實踐操作要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
在數學活動課“制作年歷”的教學中,有一個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信息來制作月歷的環節。在分配好各個小組制作哪個月的月歷后,筆者不急于展示信息,而是直接請學生動筆開始制作。
學生興奮地拿出紙開始寫,過了一會,就發現沒有相關信息根本無法制作。于是,學生們陸續舉手求救了:“老師,沒有辦法制作!”
師:“怎么辦?”(這時,教師并不急于給學生搭橋鋪路,而是讓他們自己先想辦法自救,把問題拋了回去)
生1:我們可以看2006年的年歷,看最后一天是星期幾,就知道2007年從什么時候開始了。
生2:對啊,等一月份做出來了,我們就可以接著做了。(緊接著是一片附和聲)
生3:不行,你們前面是能很快做好,但我們小組是十月份,要等那么久,十分鐘的時間完成不了。
生4:是啊,我們組也沒有辦法在十分鐘內完成了。
……
師:你們需要什么信息,告訴老師,老師可能幫得到你們。(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加入了)
生1:我想知道8月1日是星期幾?
生2:我想知道9月最后一天是星期幾?
……
師:但老師這里只有這些信息(只出示6條信息),你們先找找看,哪條信息對你們制作這個月的月歷有幫助,然后再和小組成員討論一下,該怎么用這個信息來制作月歷。
因為沒有直接給他們現成的信息,學生就需要共同商討對策了。
有了數學思考的實踐操作,學生才會主動去探究,這樣的實踐操作才是有意義的,才能為教學服務,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里。
實踐操作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有著重要作用。教師要精心預設實踐操作環節,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提高實踐操作的有效性,讓課堂動出精彩。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第四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