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從某種意義上說,作文主要就是做兩件事:占有材料與處理材料。許多學生在平時的生活與閱讀中,都建立了自己的材料庫,但散亂無序,一座材料庫,猶如打劫后的商場,滿眼都是東西,就是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材料的散亂無序往往成了學生不能迅速作文的瓶頸,因此,我們有必要用一根線把自己平時積累的材料都串成一條鏈、結成一個網,分門別類,成為一個有機的系統。作文時,就可以根據題目或話題的要求,按圖索驥,信手拈來。
那么,怎樣建立一個適合于自己的材料網絡呢?
文學是“人”的文學,作文也是“人”的作文。無論怎樣的作文,都是要談“人”的,都是關乎“人”的,因此材料網就必須以“人”為中心和原點。
基于這樣的思維,材料無非是兩類:生活材料和思想材料。下面談談思想材料的獲取途徑。
思想材料是以“人”如“我”為中心、原點的,圍繞每一個人,都涉及到與自然、他人、社會、自我的關系,這便構成了這個世界所有思想的來源。
這個世界的關系無論如何錯綜復雜,但總是以“人”為中心的,人在世界處于四種關系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隨著歷史的發展,人類認識的深入,每一種關系都由相離走向相交,由沖突走向和諧。
作文的正道乃在于“我手寫我心”、“我思故我在”,因此,站在寫作的角度,站在學生的角度,這里的“人”就是“我”。
一、人與自然
由于原始社會里人的認識膚淺,人類在自然的偉力面前只有敬畏,敬畏自然便產生神話。隨著認識的深入,人類懂得了順應自然,征服自然。在古代中國,人們生存的方式主要是農業,而自然在農業中起了決定作用,所以,中國哲學講求“天人合一”。在西方,人們向海洋求取生存,生存難度遠遠大于農業,因此,西方形成了征服自然、積極與自然抗爭的思想。海明威《老人與海》就是表現的人的征服,作者借桑地亞哥的口所說的“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的名句,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然而,順應自然是一種消極的無為,是妥協,征服自然卻又包含著破壞,是沖突。妥協和沖突的結果都是人類遭受到了自然的威脅和報復,尤其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以來,人類對自然破壞和自然對人類的報復都是空前的。在現代,人們已經認識到,人類可以合理地利用并改造自然,人與自然最終走向和諧,因為人類的環境保護意識在增強。
因為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人類的智者總在解釋和發現著自然,達爾文就是其中甚為優秀的一員,他發現了人類的起源,改寫“上帝造人”的說法,他發現了自然優勝劣汰的規律。而中國的哲學也指出了相生相克的自然規律。
二、人與社會
人與社會的關系實際是指人與社會道德、法律、民族、國家、文化、風俗、 政治、經濟、宗教等屬于社會范疇的種種關系。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中,也要歷經一段沖突、和諧的歷史。人與社會的沖突最主要的是人的意識與社會意識的沖突。社會意識就像一個染坊,為人提供了各色的染缸,不同的人會被染成不同的顏色,而社會卻又有一定的價值取向、道德規范。當個人的取向與社會的取向不一致時,沖突便不可避免的產生了。沖突的結果有四種:一是個人的勝利,個人的取向形成一種潮流,成為社會、時代的取向,比如老子、莊子等思想家就是這樣,他們憑借超前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引領社會的走向;二是個人向社會妥協,個人放棄自我,屈從社會,最終,或被社會異化,或被社會吞噬,西方現代文學就多表現這一點, 如卡夫卡《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地洞》中的小動物,格里高爾被社會異化為一只甲蟲,小動物為個人安全而累死;三是個人的毀滅,為了個人的自由或價值取向,不惜與社會抗爭,最后,因為社會的力量過于強大,扼殺個人,釀成悲劇,如老舍《駱駝祥子》中的祥子、魯迅《傷逝》中的子君和涓生、司湯達《紅與黑》中的于連等;四是個人的逃離,隱士就是逃離,“窮則獨善其身”,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在個人與社會沖突時,他們多選擇隱退山林,自娛自耗。社會不能容我,則返歸自然。沖突客觀存在,于是個人就有了追求和諧的理想,和諧源于寬容,但不是社會對個人的寬容,而是個人對社會的寬容。房龍閱盡人類思想發展史,寫了一部書《寬容》,呼吁社會的寬容,但這種呼吁是蒼白的,從人類思想史的悲劇性就知道,社會無法寬容個人。當然,個人寬容社會并不等于個人就完全放棄自己的精神家園。其實,寬容社會正是為了堅守個人的精神家園。
三、人與他人
人與他人同樣上演沖突、和諧的故事。由于彼此文化背景的差異、思想意識的不同,人與人之間的沖突難以避免,或為物質的生存,或為精神的滿足。于是,化解沖突,追求和諧就成為思想家們永恒的命題。然而,盡管思想家們各有表述,但追求和諧的藥方卻都基于一個字:愛。孔子的思想,基本就是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他提出了“仁”,二人為“仁”,“仁” 的本質其實就是去愛人;《圣經》的思想,也是基于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借耶穌之口告訴世人:“主說,你們要彼此相愛。”佛教也是如此,釋家弟子其實并沒有遠離他人,因為“普渡眾生”是他們的使命與責任,自己欲求功德圓滿,卻要首先引渡他人,可見,釋家超升的方法就是去愛人。愛,是主動地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自然,也有被動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的,那就是道家鼻祖老子主張的“讓”,以“柔弱”“不爭”“無為”去換取人與人間的和諧。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他三尺又何妨。這種“讓”的思想對中國文化影響太深,后起的“忍”恐怕就是由此而來,但是“讓”卻并非我國思想獨有,《圣經》也是主張“讓”的,別人打了你 的左臉,你該怎么辦?上帝叫你把右臉也伸過去!可謂“讓”的極致。不過,也有差別,《圣經》的“讓”是源于無私的愛,無私地“愛”了,我們的精神才能安寧,而道家的“讓”卻是為了我“得”,“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卻是為了自己“爭”的更多,這便是一種世俗的功利主義了。
四、人與自我
人與自我的關系,實際是指人的肉體與精神的關系,人性的弱點與優點的關系。按照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思想,人可以分為“原我”“本我”“超我”。人的肉體屬于“原我”,充滿了原始的獸性,社會道德規范下的常態為“本我”,精神上希望達到的“完美的我”為“超我”。這三者處于矛盾和掙扎中,“原我”覆蓋“本我”時,人便表現為強烈的失控般的獸性,當“原我”順應社會道德規范的約束時,人便表現為“本我”,當人為著精神意義上的目的而行動,人便達到“超我”。身與心的沖突也是必然的,化解身心的沖突,追求身心的和諧,這便是人生哲學所要探討的問題。但所有積極意義上的人生哲學都主張對于一個人來說最重要最本質的是追求精神上的安寧,而非肉體的愉悅。
莊子主張“無功”“無名”“無待”,以求精神的絕對自由,所以他寧可于江湖間作逍遙游,也不愿入朝為相。美國哲學家梭羅深感人為身所累,為工業而累,于是主張“簡單生活”,他在瓦爾登湖邊自墾自種自養,充分利用時間閱讀,過一種充實的精神生活。羅素主張人生在于悠閑。但作為世俗的觀念來看,部分人在處理身心關系中主張“游戲人生”,更主張享受來自肉體的愉悅,更向往富裕的物質生活。精神的沙漠化,心靈的荒原化,已經成為困惑現代人的重大問題。許多現代文學作品揭示著這些問題,比如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啟示人們:當我們的生命沒有了一種責任,選擇游戲人生時,我們的生命不但沒有獲取愉悅,反而會陷入空虛無聊的泥沼。人畢竟是有精神的,我們不能否認精神的存在。克服人性中的弱點,張揚人性中的優點,這也是思想家在探討人生哲學時通常的主張,許多成功學更是以此為根本。思想家們宏揚的多是理性、毅力、意志等人性的優點。
有了這樣一種梳理,你對人與世界的認識可能就清晰多了,但是,建立這個“思想材料網”卻不僅僅是為了這個目的。我更想告訴你的是,作文命題的思想皆源于此。也就是說,作文命題所涉及的問題,包含在這四種關系中。比如,以“戰勝脆弱”為話題的作文,其實探討的是人與自我的關系,也就是思考如何克服脆弱這種人性的弱點的問題。以“山頂的風景”為題,則涉及四種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對山腳、山腰、山頂風景的認識),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生活方式和社會主流之間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上山人和下山人),人與自我的關系(是相信他人還是堅持自己)。總之,我們拿到一個話題,就可以把話題放到這樣一個系統中來思考,這樣,我們站的高度將更高。
(作者單位:湖北蘄春縣一中)
責任編輯 蕭 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