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杜良云
新課程的實施改變了以往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學生主動的學習態度,在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中形成和發展多元能力。為此,在課堂教學中貫徹“主動、互動、靈動”的教學理念,構建主動、互動、靈動的課堂,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是構建“主動、互動、靈動”課堂的前提,和諧的師生、生生關系是構建“主動、互動、靈動”課堂的基礎,靈活教學、鼓勵創新是構建“主動、互動、靈動”課堂的關鍵。
主動課堂:提高自學、遷移能力
美國教育家彼得克萊恩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主動課堂,主要是指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積極的學習精神和自覺的學習態度,包括學習態度端正,興趣廣泛,求知欲強,樂于合作探究,自主、主動地獲取知識、增長才干。為構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我們從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的習慣入手,變“要他學”為“他要學”,在充滿教學民主的過程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知識遷移的能力。
教是為了不教。自主學習強調培育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進行能動的學習,即主動地自覺自愿地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或不情愿地學習。當學生在自己的主動參與下獲取成功時,他們的心情愉快、精神振奮,參與意識大大增強。
問題和情境往往是不確定的,學習最重要的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解決新問題。這種知識遷移能力是多層次的,包含對新情境的感知和處理能力、舊知識與新情境的鏈接能力、對新問題的認知和解決能力等。形成知識的廣泛遷移能力可以避免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實現知識點之間的貫通理解和轉換,有利于認識事件的本質和規律,構建知識結構網絡,提高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有效性。
課前預習、課堂探究、課后練習,都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課前預習、課堂探究、課后練習都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在給予學生知識的時候,不是把知識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而是提供案例、問題和情境,讓學生主動感知、主動質疑、主動探究、主動交流、主動建構、主動拓展,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體驗、去選擇、去解決,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自己去判斷是不是、能不能、該不該、值不值,自己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他們的個性就會表露出來,思維就會活躍起來,手腳就會解放出來,在學習過程中鍛煉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互動課堂:培養探究、表達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促成一種學生能夠探究的情境,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來激發自己的探究意識,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
互動課堂,主要是指教學過程中互相促進并和諧發展的師生、生生關系,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與資源和環境互動,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獲得全面發展。學生的學習困難來自其自身的學習過程,我們要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探究的時間、空間,為學生提供足夠的交流機會。凡是學生能讀的就讓學生讀,凡是學生能觀察的就讓學生觀察,凡是學生能思考的就讓學生思考,凡是學生能表述的就讓學生表述,凡是學生能歸納的就讓學生歸納,凡是學生能實驗的就讓學生實驗,凡是學生能合作的就讓學生合作,凡是學生能教學生的就讓學生教學生,凡是學生能鼓勵學生的就一定要讓學生鼓勵學生。這樣,在共同探討、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交流表達能力逐漸提升。
在應對市場競爭和社會挑戰、取得成功必備的核心能力中,交流表達能力居首位。教學過程中,師生、學生心理之間的雙向互動,是以情感的相互影響、相互感染、相互交融、相互激勵為基礎的。我們要重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傾聽,學生在相互傾聽中,明白了對問題別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釋;在合作、相互表達與傾聽中,學生可以更好地對各自的想法、思路,對自己的理解和思維過程進行反思;在討論中,學生之間相互質疑,深化各自的認識。在講授新課階段,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可以徹底打破以往教學中的“一言堂”、“滿堂灌”等舊的教學秩序,調節以往課堂教學中沉悶的氣氛,激起學生質疑的興趣;學生通過展示、點評,可以實現充分的積極思考、充分的多向交流,進而培養出現代公民應具備的言語溝通、交際、協調、合作等基本素質的“互動能力”,并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感受和體驗。
靈動課堂:激發質疑、創新能力
新課程倡導教師靈活教學、鼓勵創新,倡導學生研究性學習、靈動思維。靈動課堂,主要是指教師開展創造性的活動促使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求新求異的勇氣,包括在探究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發現的快樂、實踐的快樂,在學習過程中生成課程資源,提升創造力。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智慧的火花在閃爍,知識的種子在發芽,課堂成為學生創新思維訓練的場所,師生在深刻質疑、積極答疑中教學相長、和諧共進。
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源于“疑問”,“質疑”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學生在認知活動中常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疑惑的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能驅使學生積極思考,不斷提出疑問和解決疑問。在教學中,我們通過觀察質疑、比較質疑、聯想質疑、討論辯疑、訓練布疑、課后拓疑等多種渠道培養學生質疑能力,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使學生的創新意識才不斷強化,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創造性是靈動的核心。為促進學生思維的靈動飛揚,我們從學生特長和關切出發,在其“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上尋找結合點,同時在這些增長點展開教學,讓他們主動經歷觀察、操作、討論、質疑、探究的過程,富有個性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使自身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都能在“最近發展區”上相適應,并不斷把“最近發展區”上升為“已知區”,以培養質疑態度和創新精神。
靈動課堂是智慧的課堂,是和諧的課堂,是充滿活力的激情奔放的課堂。我們在教學中積極構建靈動的課堂,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關注學生主體的情感需求,著力建構開放的、充滿靈動的課堂運行體系,以激發學生求知欲,開啟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力,達到課堂真正活起來的效果。這樣,才能讓學生把學習看成一件樂事、當成一種享受,不斷迸發創新能力,進而使課堂成為煥發學生生命活力的殿堂。
實踐證明,學生直接參與的課堂更精彩。在教學中,讓每個學生動口、動手又動腦,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機會,尊重學生課堂中的感受,呵護學生在課堂中閃現的智慧火花,才能讓學生感到自己是新知的發現者、研究者,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進而達到主動、互動、靈動的教學境界。這樣的課堂融知識、能力、思維、情感、創造于一體,讓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激情、學有創新,綜合素養逐步提升,從根本上扭轉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
(作者單位:廣州外國語學校)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