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燕
這是一個非常浮躁和功利的時代,人們大踏步奔向欲望的無止之境,遺落了靈魂,心靈荒草蔓生,既感受不到真誠和美好,也無法體會觸及震撼靈魂的深邃孤獨悲痛。麻木和空虛,成了這個時代的關鍵詞。所有的文化和藝術似乎都成為了裝飾品和擺設,人們只是以此來裝點門面,速食品一般,沒有咀嚼和回味,更沒有深層次的思考,像一次性用品一般,用完即扔。
這些年很是興起了一番國學熱,什么讀經班以及各種關于國學的講堂講座一哄而起,仿佛麻木沉睡的人們忽地驚醒,意識到了什么,要去改變些什么。很多國學班開課了,傳來童聲朗朗的讀經聲,讀了《三字經》、《弟子規》的孩子們貌似乖順、禮貌,而又呈現出小大人似的世故。但是這一切又給人一種鬧哄哄的感覺,我也曾經帶著女兒去參觀過這樣的講堂,而被里面那種濃厚的焦灼功利的氣息嚇跑,不管是讀經班的創辦者的還是那些送孩子去讀經的家長們,都有一種迫不及待的急躁,一方迫不及待地想賺錢,一方迫不及待地希望自己的孩子立刻成為一個謙謙孔夫子或嫻雅小淑女。我覺得,對于孩子的文化品格的培養,心靈的塑造,不是讀幾天之乎者也就能培養出來的,那是需要長時間的熏陶和默染,讓孩子的心靈自主地去接近去理解去感受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吸取傳統文化價值系統中能真正彌補現代教育所缺乏的東西,而不是游離于現實人生之外的虛無和迷茫。
女兒小時,我并沒有如大多數家長一般教她背唐詩宋詞,但是我會買來一些印刷精良的繪圖版唐詩讀物,在她感興趣的時候和她一起讀,朗朗上口的韻律在朗讀的時候會帶來一種愉悅和美感。為了維護這愉悅和美感,我從來不強制她去背誦這些唐詩,也不在她不想聽不想讀的時候去逼迫著她去聽去讀。那時的她更加感興趣的是童話故事以及各種兒童繪本類讀物,及至稍長到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她依然對唐詩宋詞不是很感興趣,那時她的讀物除了繪本之外,文字類的主要還是諸如《苦兒流浪記》、《海底十萬里》以及《木偶奇遇記》等等。但是唐詩和宋詞依然還擺放在她的小書架上,偶爾的時候她也會拿下來讀一讀。
我相信經典以及美好的東西一定不會被忽視,當心靈以及知識的儲備達到一定的階段時,與美好和經典的邂逅只是時間的問題。我所要做的只是培養她閱讀的好習慣,珍護她純善的心靈不被蒙蔽,帶她去親近大自然,一起去聽古典音樂,當一個人有著比較均衡完善的知識結構和比較高的欣賞水平時,他對古典文學以及傳統文化的理解才不至于偏頗狹隘。
漸漸地她愿意去接近,去閱讀和欣賞古典詩詞了。而我所要做的,依然只是根據她的需要買來她想讀的書,和她一起閱讀,在她閱讀的過程中有疑惑或者有感觸時和她一起討論,彼此分享閱讀經典時心靈的震顫和感動。
記得我給她買過一本《唐詩鑒賞辭典》,有一段時間這本書是她的案頭書,她經常翻讀并在書中做標注,一些感觸一些想法寫在書的空白處。除了唐詩宋詞之外,她也讀很多的名家詩選。她的記性一向極好,喜歡的詩讀幾遍就能默誦。記得有一次是在春暮初夏的時節,連綿的陰雨天之后天空放晴,我和她走在林蔭道上,樹木蓊郁蔥蘢,人的身心有一種爽朗神清的感覺,我和她默默感受著這晴雨季節的變化,忽然她說了一句:“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生。”這一句詩真是精妙表達出我們倆在那一時刻所能感受到的物候的變化,當時我驚訝她能有這樣的感受并且能引用范成大的這句詩貼切地表達出感受,也許這就是古典詩詞的精髓之處,貼合人的實際感受并且永遠也不會過時。
我向來認為讀古典文學不能脫離現實,要帶著對現實的關懷去閱讀古典,從中尋找出貼合當下的現實意義。所以我從來不要求她只埋頭書本,讓她也抬起頭去關注現實關注民生關注人類的未來,于是我也經常和她談論現實社會的陰暗的一面,人性復雜的一面,以及人類在精神上和思想上的困境以及亙古以來人類在這一方面的努力和掙扎。當她帶著這樣的認知和思考去閱讀古典文學時,她的感受和思考會更加深刻。比如她讀陶淵明,最喜歡的就是陶淵明的那首名作《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相對于人人幾乎能吟誦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輕恬,她更加欣賞“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逍遙真隱。在一次作文競賽中,她就這句詩好好闡述了她對陶淵明的理解,文中,她寫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對于陶淵明來說,“或許是一種態度,而千年后之于我們,更是一種氣節。”而這種氣節,她認為“這是一種令平凡的人敢于用自己靈魂的力量來抵御那個時代物質的暴力的氣節。”她說“最使我們感動的總是陶淵明超臨庸俗社會的偉大心靈。”她說即使在《飲酒》篇中,陶淵明愛的不僅是酒,更是“土地,鄉野的心靈的沃土,是那一畝田,一間草房,松菊竹柏,高山流水。”“我們驚異于他的風骨,驚異于孕育出這情懷的山水田園。而我們從不知道在喧鬧的人世里,在這滾滾而去的歷史的長河上,為何會有如此悠遠而絕美的靈魂?”“問君何能爾,只因心遠地自偏。”或許她的這些觀點感受脫離不了幼稚,但是她能做這樣的理解,表明她是用心在閱讀在體會,而不僅僅是記住那些辭藻用作賣弄的道具。
即使她讀納蘭容若,她也能將這貴公子的浮華和杜甫的深沉做一比較。比如她讀納蘭的《南鄉子· 何處淬吳鉤》,她認為納蘭在詞中所表達出來的也只是“多少英雄只廢丘”和“韶華易逝”的輕薄感嘆,只是從百年前的一介寒士身上所感觸到的一點凄涼,而無法真正體驗到“滄海桑田的悲涼乃至裂國之痛。”而她認為能表達出這熾痛中心的是杜甫。她說杜甫的詠古詩“自然是情熾氣豪,滌人肺腑。”而那些簡單描繪心境與處境的詩句,則更是“世道之治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她舉杜甫的“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以及“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所道出的漂泊與流落的滋味以及家國之痛,更是納蘭公子所無法體會的,所以納蘭的“英雄廢丘”只是“忽略了天下蒼生”,像被剝去了靈魂而有“為賦新詞強說愁”了。在賞析納蘭的這首詞的文章結尾處她寫道:“直白一點吧,朝代興衰又算什么呢?連溫飽也無法維持的人們怎會在意國家帶來的歸屬感?饑寒交迫的農民怎會知道‘亡國遺民這個詞的份量?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三年前還在上初中的她能寫出這樣的句子,有這樣的比較和分析,雖然淺拙,但視野和胸襟俱在,而沒有相關知識的儲備,沒有對現實的關注,這些古典詩詞中的句子讀過,也只若風行水上,除了激起絲絲漣漪之外,哪能有此靜水流深的感慨呢?
有一年暑假,我們去三峽旅游,當游船在江上緩緩行駛,兩岸崇山峻嶺,層巒疊嶂,隱約間似乎能聽見猿鳴之聲。她靠在甲板的船舷上背誦起酈道元的《三峽》,“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此景引發此情,而她能在古典文學中找到共鳴,所興發的不僅僅是嘆賞山川的雄偉秀麗,還有壯麗景象中那一聲猿鳴所引發的穿越千年時空的千古憂傷,江上漁歌的哀轉也千年連綿不絕,深沉而直擊人的心靈。
在培養女兒的古典文學修養方面,我得益于我的朋友冉云飛匪淺。從他早期的《像唐詩一樣生活》到他現在為孩子們講解古文,他所秉持的那種理念我覺得非常值得借鑒。即我們選古典文學給孩子們讀,要選那些“有趣、愛美、懂生活、寬容、平等、自由的內容”,要通過好的古典文學的閱讀,培養孩子的“公民意識,培養寬容,培養愛,培養對大自然的愛好與審美。”我帶女兒去成都旅游的時候,專門去拜訪他,讓女兒聽了他一堂私授的古文課,他講錢镠“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他解釋里面不僅有深情婉轉,還有一種對對方的尊重,給對方選擇的自由,給愛的人以自由的那種珍貴的思想。他講顏真卿的《寒食帖》,讓孩子們讀出里面所蘊含的愛與自由。等等等等,他將古人的有趣,有意思,有范兒生動地呈現給孩子們,我覺得這樣的講解比那些所謂的國學心靈雞湯有益而珍貴得多。
我覺得一個人的人文素養的培養是多方面的,知識結構的多元化非常必要。一味地鉆進故紙堆而渾然不管身外現實世界固然不對,但徹底地否定傳統文化,對其中所蘊含的精華視而不見也不行,多元文化的接觸是必須的。在我們家書架上,東西方文化的書雜亂排列而相安無事。我很欣喜地看到她不僅愛閱讀西方文學經典,也愛閱讀中國古典文學,兩者在她身上并不沖突。當然,我不敢說女兒的古典文學修養有多高,但是這些年陪著她漫步在古典文學的小徑上,那些精致典雅的文字所體現出來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如果能夠讓她浮躁的心沉靜下來,讓思維的觸角更靈敏柔軟,使她的精神世界更豐富,足矣。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