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露
導語:男人一生只做三件事:證明自己不是小孩,證明自己不是女人,證明自己不是同性戀。
在荷蘭等許多歐洲國家,從上世紀初開始的女權運動發展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時,如火如荼,摧古拉朽,而 現在呢,當年撒的樹種,早已成蔭遍野,而且碩果累累。今年夏天,荷蘭報紙報道,處于三十來歲年齡段的荷蘭人中,女性在歷史上首次就業率比男性高,成為了家中的經濟來源,而“家庭婦男”的總數超過了家庭婦女。與此同時,男權運動雖然沒有通過游行示威集會喊口號貼標語發傳單等方式呈現于世人眼前,但種種跡象表明,此運動確確實實正在進行中。跡象是什么呢?
首先,學術界和思想界在反思。法國有位女人文學家, 她做了大量的有關男人問題的調查和研究,并在本世紀初寫了一本書,發表了驚世的言論。她說,男人一生只做三件事:證明自己不是小孩,證明自己不是女人,證明自己不是同性戀。這話起碼是在歐美世界,成為了她的同行以及對此話題感興趣的人們的經典名句。
第二,男人開始說心里話。就拿前天來我家與我交談的荷蘭男人來說吧。他五十多歲,是資深心理咨詢專家,已經出版了七八本專業書。他見到我的第三句話就是:露露,我作為男人失敗了。他說,從性成熟開始他就不明白他周圍的男人為什么要在別人面前故意把聲音壓低,裝腔作勢,爭強好勝,顯示自己的能力和地位等。他不但不明白而且拒絕隨波逐流。因此他是男人中的異類, 失敗者。我暗暗佩服他的勇氣和坦誠。
第三,男人女性化。這要分成三點來講。
在工作中。荷蘭和不少其它歐洲國家已開始鼓勵男性高管體現他們的“女性品質”。比如說,允許男人在工作中流露自己的感情,而不是鋼鐵戰士。男人也可以與上下級和同事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促進團隊精神。
在家庭里。中小學給男孩和女孩設置一樣的烹飪等于家政課程。孩子成年后,基本不分男女,共同操持家務。夫妻之間最常說的話就是:我們一起做。結婚生子后,最常態就是,男人和女人都少工作一到數天,一塊兒培養子女。 荷蘭男人的一句話表明了他們的心愿:我想聽孩子說第一個字,走第一步路, 看著孩子長大。戀人或夫妻之間,男人敢于流露自己的真實情感,比如,傷心,膽怯,對安慰柔情愛撫理解等的需求。而這些在上世紀上半葉還被認為是女人的特權和男人蔑視女人的原因。荷蘭有個新詞:棉花男子漢,形象地描述了現代女性化的男人。
男人逐漸不排斥自己與大男子主義格格不入的情感,包括同性戀的傾向。前天來同我聊天的那個心理咨詢專家告訴我,他在結婚三十年后的今天,正在辦理離婚手續。他說,他細心體會自己以后發現, 他愛女人,也愛男人。所以他下一次婚姻將是雙性戀的。荷蘭首都每年夏天都舉行同性戀大游行,大家載歌載舞,服裝大膽別致。人們對彼此生活和選偶方式的容忍度今非昔比。
女人男性化, 致使男權運動大勢所趨。荷蘭過去不能有女人做司機,牧師,法官等,而前一陣我讀了一篇文章,如今一些領域里的女法官比男法官還多。如今的歐洲女性自信獨立,敢沖敢闖, 哪里像半個世紀以前歐洲書籍和電影里動不動就暈倒的窈窕淑女?
第四,男人漸漸摒棄了他們與生俱來的保護關心女人的責任感或稱壓力。以往的紳士講究女士優先, 好男不跟女斗, 養活女人和孩子等等,而現在則不然。我就有親身經歷。在進入一棟樓時,如果我前面是年長的男人,我就放心大膽的往前走,因為他們大多都會為我開門。 如果前面是年輕男人,我最好騰出手來,準備自己開門,不奢望他為我提供方便。
那位男性心理咨詢專家告訴我,他正在寫一本書叫:怎樣讓男人變成人。他說, 男權運動將幫助男人推倒幾千年來壓在他們身上的數座大山,使他們輕松些,做一個自己想做的人,而不是社會想塑造的人。男人之間的區別也許將大于男人與女人之間的差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