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容 陳強
(四川省樂山市井研縣人民醫院中醫科 樂山613100)
胸痹心痛是由邪痹心絡、氣血不暢而致胸悶心痛,甚則心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臥等為主癥的心脈疾病,多見于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1]。2011年3月~2013年12月,我們以苓桂術甘湯治療8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獲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選病例共154例,均為2011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住院的確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將病例按時間順序數字編號,采用單雙號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82例:治療組男42例,女 40例;年齡 35~88歲,平均(43.62±5.72)歲;病程 6個月~20年,平均(28.13±1.59)個月;心功能Ⅱ級36例,Ⅲ級18例,Ⅳ級28例;高血壓性心臟病25例,糖尿病性心肌病12例,肺源性心臟病18例,擴張型心肌病15例,冠心病12例。對照組男43例,女 39例;年齡 35~89歲,平均(44.12±6.91)歲;病程 7個月~21年,平均(29.03±1.62)個月;心功能Ⅱ級35例,Ⅲ級19例,Ⅳ級28例;高血壓心臟病26例,糖尿病心肌病11例,肺源性心臟病16例,擴張型心肌病16例,冠心病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參照《實用內科學》充血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1]。中醫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心悸是由心失所養或邪擾心神、水氣凌心所致:心悸怔忡不已,胸悶氣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涎,面浮足腫,不能平臥,目眩,尿少,苔白膩或白滑,脈弦滑數疾。
1.3 納入和排除標準 凡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及年齡>35歲者均屬納入范疇。排除肝腎功能不全、重度肺功能不全、精神異常、妊娠、哺乳、惡性腫瘤者及不愿配合、不能堅持服藥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予以強心、利尿、ACEI或ARBs、β-受體阻滯劑,酌情選用抗生素、吸氧,21 d為1個療程。
1.4.2 治療組 以苓桂術甘湯基本方加減,組方:茯苓 30 g、桂枝 15 g、白術 30 g、炙甘草 10 g、薤白 30 g、人參 10 g、黃芪 30 g、豬苓 15 g、澤瀉 15 g,臨床辨證加減:(1)心陽虛:心悸動則為甚,胸悶氣短,畏寒肢冷,頭暈,面色蒼白,舌淡胖,苔白,脈沉細遲或結代,加附片15 g、肉桂10 g;(2)心血瘀阻:心悸怔仲,胸悶心痛陣發,或面唇紫暗,舌質紫或有瘀斑,脈細澀或結,加桃仁15 g、紅花15 g、丹參15 g、赤芍15 g、川芎 15 g;(3)夾痰濁:加瓜蔞 15 g、法半夏 10 g。1劑/d,煎3次取汁,分3次飯前服下,21 d為1個療程。
1.5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治愈:癥狀消失,心鈉素(arcial natriuretic factor,ANP)測定檢查恢復正常,2個月內未復發。好轉:癥狀減輕或發作間歇時間延長,ANP實驗室檢查有改善,2個月內癥狀無加重。未愈:癥狀無變化,或加重、死亡,ANP測定無改善。
1.6 觀察指標 一般體檢項目與實驗室檢查肝腎功能、血脂、血糖、大小便常規,治療期間發生的不良反應、癥狀、體征。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計算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用χ2檢驗。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不良反應 治療組有2例出現腹脹的不良反應,對照組有6例出現低鉀、咳嗽等不良反應,均未影響治療。治療組和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2.4%、7.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充血性心力衰竭由多種病患所致,依據臨床癥狀表現屬中醫“驚悸、痰飲、喘證”等范疇,病位在心,病理性質主要為虛實兩方面,虛者為“氣、血、陰、陽”,實者多痰火擾心、水飲凌心、心血阻滯,虛實相互夾雜,相互轉化,故而本虛標實。心陽氣虛,失去溫煦功能,氣不化水,水停血瘀而成上述水停諸癥,故治宜溫陽利水,選用苓桂術甘湯。該方源自于《傷寒論》,由茯苓、桂枝、白術、炙甘草組成。茯苓為君,健脾利濕化飲;桂枝溫陽化飲;白術助茯苓培土制水;炙甘草辛甘化陽,調和諸藥;加薤白通陽散結,人參、黃芪補氣升陽,豬苓、澤瀉利水。臨床辨證,氣虛加附片、肉桂補氣;心血瘀阻加桃仁、紅花、丹參、赤芍、川芎行瘀;夾痰濁,加瓜蔞、法半夏豁痰。故以苓桂術甘湯加味成方,具有通陽化氣、健脾利水化瘀的功效,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療效好,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 234-1 245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