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芳 蔡悅 呂保階 李佩侃 楊逸靜 李佩穎
(廣東省汕尾市人民醫院 汕尾51660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作為一種無法根治的慢性持久性疾病,在世界范圍內有著較高的發病率及致死率。近些年來DM一直是醫學領域不斷深入研究的重點,我國糖尿病患者數目有持續增加的趨勢,2型糖尿病的預防及治療始終是醫學工作者面對的棘手問題[1]。本文回顧分析廣東省汕尾地區患者臨床資料,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廣東省汕尾地區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142例,女158例;病程 3~15年,平均(8.9±4.5)年;年齡 40~64歲,平均(52.7±8.5)歲。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中西醫結合組各15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及納排標準 參照1999年WHO建議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2]:(1)空腹血糖(靜脈血漿葡萄糖水平)超過7.0 mmol/L或隨機血糖超過11.1 mmol/L或OGTT水平在11.1 mmol/L以上;(2)由胰島素抵抗為主并胰島素低下至胰島素分泌含量低為主并胰島素抵抗且無其他明確因素導致的糖尿病。納入標準:符合2型糖尿病的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消渴的診斷標準;患者意識清醒,同意并配合相關治療及檢查。排除標準:(1)不愿意定期復查相關理化指標者。(2)患有急、危、重癥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非酮癥高滲性糖尿病昏迷等疾病。(3)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ALT>150 U/L,Cr>442μmol/L)。(4)孕婦或哺乳婦女。(5)體重指數≥28 kg/m2。
1.3 辨證分型 依癥狀表現分為五種類型:(1)胃燥傷津:肢體清瘦,消食善饑,大便干結,口干多飲,舌紅,苔黃,脈象沉滑有力。(2)燥熱損肺:口干喉燥,多食易饑,燥渴常飲,大便硬結,小便量多,舌質較紅,苔薄且黃,脈數。(3)腎陰不足:尿頻且量多,濁似脂膏,失眠煩躁,耳鳴,頭暈目眩,視線不清,口干咽燥,舌紅而無苔,脈細數。(4)氣陰不足:口渴欲飲,并見消食及便溏,或少食,神乏,四肢疲軟,形體消瘦,舌淺紅,苔干且白,脈無力。(5)陰陽兩虛:尿頻,即飲即溲,色濁似膏,容顏黧黑,耳輪干焦,腰膝酸乏,清瘦顯見,寒噤面浮,月經失調或陽痿,舌質淡,苔白,脈弱。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實施基礎治療,包括糖尿病教育,科學糖尿病飲食,依據運動處方按時鍛煉,每天口服60 mg格列齊特緩釋片。中西醫結合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按照辨證分型分別給予消渴方加減、玉女煎加減、七味白術散加減、六味地黃丸加減、金匱腎氣丸加減治療。30 d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并進行1年的隨訪,觀察并發癥情況。
1.5 療效判定 監測患者FPG、餐后2 h血糖(P2 hPG)、糖化血紅蛋白(HbAlc)。顯效:糖尿病體征、癥狀均明顯改善,空腹血糖耐量試驗(OGTT)或空腹血糖(FPG)較治療減少超過30%或恢復至正常水平;有效:糖尿病體征、癥狀均有改善,FPG、OGTT較治療前減少超過20%以上(未達顯效水平);無效:糖尿病體征、癥狀無好轉甚至加重,FPG、OGTT沒有減少。
1.6 統計學資料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FPG、P2 hPG、HbAlc水平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的FPG、P2 hPG及HbAlc水平均顯著降低(P<0.01),且中西醫結合組較對照組效果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FPG、P2 hPG、HbAlc水平比較 (±S) mmol/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FPG、P2 hPG、HbAlc水平比較 (±S) mmol/L
?
2.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中西醫結合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對比例(%)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隨訪期間,中西醫結合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DM是一類糖代謝異常疾病,因遺傳與環境因素的綜合作用而導致其發作,致殘或致死的首要原因是長期糖尿病可致多個系統器官出現慢性并發癥,進而引起功能不足和衰弱。按照WHO于1999年提出的病因學歸類建議,可將糖尿病分作1型、2型、其他特異型以及妊娠型等四大類[3]。其中2型糖尿病以其存在明顯的異質性及其高發病率成為危及廣大人民群眾健康的殺手[4]。我國是糖尿病的高發病率國家之一,如何防治2型糖尿病,是長期以來擺在醫務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目前認為糖尿病的綜合防治主要包括五個方面,號稱防治糖尿病的五駕馬車,即糖尿病教育、飲食治療、體育鍛煉、血糖監測和藥物治療(口服降糖藥、胰島素等)[5]。本研究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取得了良好療效。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FPG、P2 hPG及HbAlc均明顯下降,且中西醫結合組較對照組下降幅度更大(P<0.05);隨訪期間,中西醫結合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且并發癥少,可在臨床普及推廣。
[1]王宗祿.中西醫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13,34(2):254
[2]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編寫組.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4
[3]盧佩英.中西醫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3,28(7):1038-1039
[4]王素琴.中西醫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2013,11(17):13-14
[5]汪開琳,梁干雄.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與糖尿病腎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海南醫學,2013,24(4):576-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