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玲
(河南省濮陽市鐵路局職工醫院 濮陽457000)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以及糖尿病發病率的升高,老年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1],我國糖尿病患者占總人口的1%~1.012%,僅次于腫瘤及心血管疾病,被列為第三大疾病。隨著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發病率的增加,人們對該疾病的治療也越來越重視,因此,積極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對于提高生活質量、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探討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臨床療效?,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00例,年齡40~78歲,均符合國際衛生組織對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兩組均含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糖尿病神經病變及周圍血管病變患者各2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和病癥類型等一般情況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降糖方案,給予二甲雙胍50 mg,3次/d,飯中口服,4周為1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服用中藥湯劑。組方:茯苓 10 g、丹參 15 g、熟附子 15 g、地龍 10 g、麥冬15 g、玄參 15 g、黃芪 20 g、天花粉 10 g、川芎 10 g、伸筋草10 g、山藥15 g、牡丹皮10 g、黃柏10 g。出現胸悶、肝郁等癥狀者加白芍10 g、柴胡10 g、延胡索10 g;氣虛不足者加人參15 g;小便頻數加吳茱萸10 g、烏藥10 g。1劑/d,水煎分2次服用,4周為1個療程。定期測量血糖并記錄兩組患者相關指標。
1.3 療效判定 參照《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中西醫診治學》[2]。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顯著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回歸正常,或下降≥40%,或空腹血糖<7.2 mmol/L,餐后2 h血糖<8.3 mmol/L,糖化血紅蛋白值下降≥30%,24 h尿糖量較治療前下降≥30%或<10 g;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明顯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下降≥20%,但未及顯效程度,或空腹血糖<8.3 mmol/L,餐后2 h血糖<1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值下降≥10%,24 h尿糖量較治療前下降≥10%或<25.0 g;無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下降程度不及有效要求,糖化血紅蛋白值、尿糖無改變或下降不明顯。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1.5 治療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及并發癥緩解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表2 兩組并發癥緩解情況比較 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有統計表明我國糖尿病患者已經超過4 100萬[3]。糖尿病并發癥是導致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和致殘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因此,采用何種治療方法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緩解臨床癥狀、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提高治療率顯得尤為重要。從中醫學的角度而言,糖尿病歸類為“消渴”,其主要發病機制是由于患者體內濕熱致痰滯留,氣陰兩虛而燥熱使瘀血阻滯、濕邪內盛所致。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由于消渴日久,血行不暢、氣陰兩虛、脈絡癖阻、不通則痛、久病入絡多瘀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及并發癥緩解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主要以中藥針對其并發癥對癥治療,西藥抑制糖吸收等降糖治療為輔,兩者配合應用,臨床效果滿意,值得推廣應用。
[1]許祥坤.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中醫治療原則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3,26(4):481-482
[2]呂仁和,趙進喜.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中西醫診治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
[3]王小伶,周東海,王小強,等.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慢性并發癥524例臨床研究[J].北方藥學,2012,9(7):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