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武俠的形式結構分為武俠人物、武俠情節和武俠場景,人物是小說的靈魂和核心,武俠人物有其特定的模式一旦背離這種模式就不是武俠小說,武俠情節曲折離奇,配合人物性格展開,武俠場景多種多樣,隨情節地遞進變換。這三要素共同構成了武俠小說的筋骨脈絡,還需要創作者的才思豐富情節,充實場景,成為完整的武俠小說。
關鍵詞:俠義;經歷;英雄;時勢;人性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所謂的皇帝情節,幻想這有朝一日能夠讓天下人都誠服在自己的腳下,擁后宮粉黛三千,有呼風喚雨之勢。但幾人知,皇帝卻是最不自由的,無論做什么決定都要與大臣們商議,娶妻也由不得自己的感情,想古往今來的帝王有幾個與真愛白頭到老的,他們為了天下奇蒼生勞心勞力,雖擁有無上的權利與榮譽還有看似龐大的后宮,卻使孤獨的。所以后來人們漸漸覺得做皇帝沒意思,自由無拘束成了大家的夢想,那做一個大俠便成了不錯的選擇。大俠多好,擁有蓋世神功,可以劫富濟貧,贏得無數贊譽,還可以一次英雄救美得到一段美滿姻緣,而且擁有自由,這簡直比皇帝更具有吸引力。大家對武俠的想象大都是來自金庸、古龍的文學作品,里面的神功炫目多彩,武俠的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國人。
武俠小說主要就是由武俠人物、武俠事件以及武俠場景構成,他具有模式性。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一直被奉為經典。“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就是對它作品的一個概括,現在我們就以先生的小說為例,分析一下武俠中的形式結構。
一、大俠養成
喬峰、楊過、小龍女、張無忌、郭靖、黃蓉等等都是金庸筆下大家熟知的人物。他們雖然各自不同性格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質,擁有絕世武功,講義氣,有大俠的性格及感情。金庸以塑造人物為其小說創作的第一追求,人物是小說的靈魂,只有人物生動形象、有血有肉。小說才能豐滿有看頭。“倚天屠龍記”里的張無忌,他完全就是俠義的化身,解救武林危難,對長輩有孝心,雖與小妖女趙敏產生了感情但最后趙敏也被他同化了,而且他的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也成了當時好多人心中的神話;“天龍八部”里的喬峰也是一個響當當的漢子,我現在還記得當時黃日華的扮相,也成了好多人心中的經典。其實他算是一個悲情的英雄,親手殺死至愛,又發現自已原是契丹人,被奸人誣陷被迫辭去丐幫幫主之位,最后只能一死以謝天下人。他可以說是有情有義,為兄弟兩肋插刀,絕不背叛自己的愛人,死的也非常悲壯。有人會覺得喬峰有些固執,死的可惜,但只有這樣才能成就一個英雄。“射雕英雄傳”里的郭靖應該是一個“另類”的英雄,因為他沒有聰明的頭腦,不會審時度勢,也沒有學武的天分,但它憑借自己的滿腔赤誠和一個真心贏得了聰明美人黃蓉的親睞,并學到了一身武功保家衛國。雖然郭靖很笨,但笨得很可愛,他對兄弟真的是好得不能再好了,即便兄弟是個壞人他也不在乎,對父母和師傅更是有孝心,他的大師傅對他真的是窮兇極惡,他卻依然尊敬他,換到今天哪個老師敢這樣估計早開除了。“神雕俠侶”里的楊過該是一個“古怪”的英雄,他關心他愛的人,但是養大他的郭靖夫婦卻也是他的殺父仇人,雖然他的父親不是個好人,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他面臨的是一個道德問題,到底報不報仇一直在他內心糾結。他也命途多舛,與姑姑相戀卻不為世俗所容,又意外失去了一只手,等到兩鬢斑白才再見到自己的愛人,雖然結局圓滿可過程卻充滿悲情的色彩。上面這幾部都是金庸先生的代表作也是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作品,這些人物更是早就深入人心。先生說,他寫武俠小說是想寫人性,只有刻畫人性才有較長期的價值[1]。確實,如果沒有這些人物,那用什么來支撐這些作品,來撐起俠義呢?人性這是一個很有深意的詞,什么是人性,他是在一定社會制度和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這些英雄的人性正體現了武俠的奧義。從金庸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武俠人物有以下幾種類型:有情有義、心系蒼生、“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智勇過人(至少單方面過人),臨危不懼,對愛人生死不離,對長輩忠孝等等,大部分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都是如此設計的。武俠人物也有基本的類型模式,即他們一開始都只是平凡的人,但在經歷了一系列常人難以經歷得事件以后他們的性格、能力都發生了變化,他們擁有了過人的武藝,有解救蒼生的能力,最后成為了一代大俠,這種模式是武俠小說所特有的,一旦背離了這種模式那就不再是武俠小說。根據這個模式其實我們可以創造千千萬萬的喬峰和楊過,所以要他們經典那必然要賦予他們共性以外的個性,有模式并不代表創作就會千篇一律,關鍵在于創作者的水平。
二、大俠修煉
大俠要成為大俠必然要經歷一些常人無法經歷的事件,在種種事件的共同作用下才能產生一個血肉豐滿,骨骼健全的大俠。
早上起床,洗漱,吃早餐,上課,吃午餐,睡午覺,下午上課,吃晚餐,娛樂一下,睡覺,不停地周而復始,這就是我的一天,非常平凡,所以我不是大俠。大俠原本也像我一樣平凡,但他總會經歷到我無法觸及的東西,所以他“大俠”了而我依然平凡。其實我最羨慕得是韋小寶,不過他肯定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俠,但是他的經歷充滿冒險和刺激,最后還樂享齊人之福,豈不美哉。他韋小寶原是一個妓女的兒子,不僅平凡而且低賤,機緣巧合下他被選入宮做了一個假太監,他的另類作風讓皇上大為賞識,并因此封官而且仕途順暢,但它同時也是天地會的成員,雖不是主動加入的但也有反清復明的任務,往后發展他認識了七個美人最終都成了他的老婆,事情發展的非常美滿,但他被康熙發現了真實身份于是去了一個島躲避,后來取得雅克薩之戰大捷,然后歸隱。武俠小說其實就是由一系列的武俠事件構成了,主要事件有幾種:流落江湖、巧遇高人、邂逅美女主角、得到絕世武功秘籍、拯救蒼生,還有一系列神奇的事件,基本就是摔懸崖,掉大海,誤入山洞或誤闖什么禁地,然后在這里學的絕世武功,回到社會中去[2]。一般主角都是無意中習得絕世本領,并且一定是在荒涼無人之地,遇到的高人大半都是快死的,就等他們來講畢生所學傳授他們,而且一定會傳授內功,結束之后就油盡燈枯了。還有部分小說會安排一些動物,如“倚天屠龍記”里的猿猴和“神雕俠侶”里的大雕,它們都會幫助主角度過難關并助他們習得絕世本領。有這些基本事件會構成武俠小說事件的基本類型模式,即,主角原本平凡的生活被打亂,主角不得已流落江湖,在江湖漂泊的過程中遇到各種江湖事件,主角在這個時候一定會顯示出一些特殊的才能,這是它們能成為大俠的關鍵及契機,事件會被他們解決,然后會遇到美女主角,女主角一開始并不應會心儀他,并且很多男女主角都以冤家的身份開始,倆人一起經歷然后逐步產生感情,男主角也在這些歷練中武藝增強,這個時候男主角一定會遭遇挫折,感情方面的或者自身的問題,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會遇到高人,電話他們并傳授內力,等他重出江湖必定能力大增如同換了一個人,然后大家一起消滅了惡勢力,最后一般是會歸隱。這種事件的基本模式都是從金庸、古龍這幾大家里總結出來的,出采的地方就在于你怎么去設置這些事件,怎么豐富主角的感情,怎么讓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以前看電視劇總覺得很神奇,人怎么能從那么高的懸崖上掉下去都不死呢,而且不管掉到什么地方一定被高人所救然后被傳授內功。“內功”是武俠小說里最吸引我的東西之一,有了它現在的原子彈都要忌憚三分,隨便打一掌就劈的一座峭壁掉半邊,在大海里還能掀起千層浪,太氣派了。輕功更是不得了,跟飛基本沒什么區別,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其實我覺得武俠小說多少受了神話的影響,里面擁有絕世武功的人都跟神差不多,他們可以救人于危難,可以感化壞人,而且本領通天,武俠描寫的都是古代,這多少也傳達出了我們對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的懷念,國家富強人民自然強大。小時候最不能理解的就是那些武功秘籍都藏在深山老林里,人跡罕至的地方藏秘籍的人怎么會知道有緣人要來這里呢,而且怎么偏僻怎么藏,誰找的到啊。不過偏偏人家就能找到,還一定能練成,怎么樣,氣死你,誰讓你沒大俠的命。不過現在想想這里面還飽含佛理,佛家就最講求緣,“有緣人”這個概念其實我到現在也不理解,有一種拿未來做賭注的感覺,不真實。不過不管怎么樣,主角找得到這個秘籍還是一種機緣,說不清的東西就不要太過苛求。主角就在這一系列事件中走向成熟,最后找到自己的歸宿。
三、時勢造英雄
武俠小說展開的地方必定不是在繁華的都市,大多都是一些封閉的場景和崇山峻嶺之中。以前看小說總是有一句,蒼山洱海之間,只聽一聲慘叫……然后場景就轉到第二天大家找到尸體,之后引發出了一系列的事件。武俠小說中最常見的一個詞就是江湖,所有的事件都發生在江湖,這個江湖的意思除了混雜各種勢力之外,還是一個寫實的概括,因為武俠事件大部分都是在山湖這種自然風光中展開的。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我看來,在江湖中歷練比死讀書要好太多。武俠小說一般寫唐宋朝比較多,因為這兩個朝代民風開化,而且最后都十分動亂,“時勢造英雄”,對于武俠追求的狂放不羈這兩個朝代最能實現[3]。不過武俠除非特殊情況一般不會與朝廷有什么關聯,他們都有自己特定的活動環境,有武林盟主統領武林中一切大小事務,除非與朝廷勢力發生沖突他們不會涉足政事,不過武林盟主與朝廷是有關聯的,盟主一般要依仗朝廷的支持,但他也會幫助朝廷穩固他們的統治。在我們熟悉的作品中,郭靖就幫助朝廷抵御蒙古的進攻,“倚天屠龍記”里也有涉及朝廷的事件。可能事件的開始與朝廷無關但結束一定與之有關。武俠經典場景主要有寺廟,因為少林寺一直是武林中舉足輕重的力量而且資源豐富事情自然多;客棧,多有打斗場面;青樓;湖面上也多打斗:各種山頂也會發生打的武林事件;山洞;谷底;屋頂;海邊;船上……這些場景將發生的事件聯系起來構成小說的一部分。一般這些場景都會以如此的順序連起來,最開始是在市井街道上,然后隨著主角的遭遇開始轉到江湖山海之間,這時候的打斗場面一般會發生在客棧和一些封閉的環境中,之后主角一定會在寺廟或道觀出現與里面的得道高人有一番交流,然后遭遇挫折,被困于山洞或掉落谷底,最后又回歸社會,這些場景一般就在自然中,當一切事件解決后,主角會歸隱山林。場景是武俠小說中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部分,它一定要配合事件的進程變換,而且某些特定場景要與主角的性格相符,還要不落入俗套,每一個場景都要有它的獨特性,一次彰顯作者的巧思和心境。
武俠小說就是以一定的模式創造出一批人物然后賦予他們不同的人物性格和特殊的本領,然后再特定的場景中讓他們經歷不同的事件,盡量的曲折和口人心弦,打斗場面一定要精彩,主角的看家武功一定要有特別之處,這樣一本武俠小說就出來了。這些模式并不是限制好的條條框框阻礙作者的創作,它們只是提供一種范式供后人參考,并以此讓人明白俠義。而且需要創作者自己的靈感去豐富人物,編造復雜的情節,引人入勝,最后成為傳世的佳品。俠文化不僅是武俠的文化更是人性的文化,社會的文化。
注釋:
[1]曹布拉.金庸小說的文化意蘊[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6
[2]蔡翔.俠與義[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3:80-91
[3]王立.武俠文化通論[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119
參考文獻:
[1]曹布拉.金庸小說的文化意蘊[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6:89-90
作者簡介:漆佳(1990-),女,四川瀘州人,西南大學文學院2013級戲劇影視文學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