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民經濟水平不斷提升,CPI也隨之增長,當代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他們既是消費主體之一,有著獨立的消費意識和消費特點,又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未來中國消費的主力和消費潮流的引導者。對他們消費心理的研究,有助于認識青年一代乃至整個社舍的消費趨勢,以便指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人生觀。
關鍵詞:消費心理;大學生消費觀調查
引言:大學生在購買過程中,會根據自身的環境、認知和情感,對所需的商品做出不同的購買行為,因此對大學生的購買行為進行研究,從而表現出大學生的消費心理。通過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根據得到的調查數據,本文由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消費結構存在不合理
安康學院大學生的消費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娛樂性質的花費已經悄然趕上了學習性質的花費,學生本應以伙食費為重中之重,但通過實際調查,出現壓縮伙食費和學習費用而進行投資娛樂、人際關系、情感的花費逐步增高。
2消費存在攀比心理與認知的不足
大學生往往具有相互模仿的消費心理。這樣,相互攀比現象就有了產生的土壤。部分大學生以身邊的人作比較,在各個方面刻意的進行攀比,尋求心理平衡,從而實現自我認同。別人擁有自己不能缺少的攀比思想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尤為常見。再加上消費動機的時尚性和盲目的從眾性。在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和誘導時,很多大學生容易產生一種要與時尚同步的心理欲望與攀比心里。因此,在購買時大多數人都特別注重商品的款式和社會流行樣式,以是這樣滿足心理要求,而不太注意商品本身的實用價值、質量和價格高低,為引人注目,顯示自己的個性或突出自己的個,購買能力已經超出自己所原有范圍。對消費意義認知的不足或錯誤認識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共同缺陷,從而導致了不合理的消費行為以及病態的消費心理。大學生時期是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而且這些觀念對消費心理與消費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甚至是決定性的。在各個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學生的消費心理與消費行為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熏陶是占相當大的一部分比例,其次受社會環境與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家庭和學校必須為培養出大學生具有正確的消費行為而共同努力。父母做出榜樣,使孩子形成節儉、質樸、文明、正確、健康的消費觀,堅決不可以對孩子溺愛而盡可能滿足孩子的消費,甚至是盲目的胡亂滿足孩子的要求。學生在學校接受消費培訓對健康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的形成有顯著的作用,不能由于消費是個人行為,而忽略了相關的教育。雖然這種不健康消費心理的學生占了一個非常小的數字,但是一個消費心理病態具有巨大的的擴散力和更大的感染力,在學生當中彌漫。希望大學里創造適當的課程,教育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體現人生的價值并不是不消耗太多的物質財富,而是對社會貢獻的多少,提倡節儉文明,合理,適度的消費觀念,給消費一個明確的說法抵抗病態。培養大學生健康的消費心理與行為,為社會所需的人才提高素質。
3.理財觀念淡薄
不少學生根本沒有消費計劃,而一些計劃消費的學生往往會出現超支的現象,只有個別學生能夠合理安排經濟,合理消費。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收入水平逐漸的曾高,購買能力不斷變強,適中消費和必要消費的水平也不斷受外界的影響而慢慢提高。但是在校大學生是一個沒有固定收入的龐大群體,對他們來說,超過其購買能力的超前消費、不合理的過度消費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教育方面應該教導大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地消費,以節儉有計劃為原則,并且通過這些教育疏導反對提前消費和過度消費。在一個就是培養學生的文明消費觀。現在某些大學生受到外界社會不良消費行為的影響產生了享樂主義的消費觀念,認為這個時候正是大把揮霍的時候,對此問題,我們應堅決批判反對并杜絕種種不文明、不健康的不合理消費形式。進行科學有效的財商教育。財商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是實現成功人生的關鍵,財商和智商、情商一起被教育學家們列入了青少年的“三商”教育。現在存在的問題就是大學生理財觀念太差,沒有約束自我的意識,導致養成了不好的習慣,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而且還要對這些問題有一個可以解決的辦法和實施方案。
教育方面:科學合理的消費既表現在敢花錢,還有會花錢,大學生表現出了消費的沖動性,而缺乏消費的理性。盲目、攀比、從眾、超前等病態消費的不良現象,顯示出大學生理財觀念薄弱和能力的不足。對大學生的理財教育必須抓緊,嚴格實施。
家庭方面:父母的消費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因此,家長要給孩子樹立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良好榜樣。因此,家長在給予子女金錢方面應變“無私奉獻”為“適度供給”,既要滿足子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又要避免子女有亂花錢的余地。如果能定期定量的給大學生供給經濟,使得大學生不得不合理分配經濟,那么消費病態就能有效遏制不復。
個人方面:有什么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消費觀,有什么樣的消費觀就有什么樣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大學生應當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應該大力弘揚和積極培育強大的民族文化精神,積極學習勤儉節約的良好風尚和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堅持積極、正確的消費輿論導向,進行社會主義消費價值觀的自我教育。
參考文獻:
[1]王林全,吳有昌.中學數學解題研究[M].科學出版社.2009年3月.
[2]孫紅偉.數學教育的探討[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版),2006.
作者簡介:黃兆霞(1981-),女,山東臨沂人,安康學院數學系講師,從事概率極限理論、運籌學、數學建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