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森 杜小朋 張宗建 李仔儒
·皮膚外科·
多發型角化棘皮瘤切除并全厚皮片修復一例
慕森 杜小朋 張宗建 李仔儒
作者單位:265300山東省棲霞市中醫醫院
我們用手術切除皮損并行全厚皮片移植治愈1例多發型角化棘皮瘤,現報道如下。
患者女,62歲。因右前臂背側及左小腿背側出現皮損并逐漸擴大4個月于2013年1月20日入院。患者于就診前4個月,前臂背側出現點狀皮損,曾于外院給予外涂及口服抗真菌藥物治療后不見好轉,皮損迅速擴大,伴有輕微的瘙癢。門診以基底細胞癌?角化棘皮瘤?收入院。患者既往有糖尿病病史。體檢:各系統未見明顯異常。皮膚科檢查:右前臂可見4處腫物,大小從1.0 cm×1.2 cm~4 cm×6 cm不等,左下肢可見1處3 cm×4 cm,中央粗糙不平,高出皮膚1 cm皮損。皮損表面呈聚集沙粒狀,無明顯滲液,界清,觸痛不明顯,質韌,周邊紅腫,活動度良好,見圖1,2。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正常,空腹血糖14.0 mmol/L。總蛋白55.7 g/L,白蛋白32.8 g/L。尿糖4+,真菌鏡檢及真菌培養均(-)。細菌培養+藥敏:大腸埃希菌,對阿米卡星、頭孢哌酮、頭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皮損組織病理:表皮增生,角化過度,伴有角栓形成及角膿腫形成,棘突不規則延長,呈假上皮瘤樣增生,真皮見多量急慢性炎細胞浸潤,以淋巴細胞、漿細胞為主,伴灶性異物肉芽腫形成,呈急性炎癥表現。見圖3。
治療經過:入院后給予抗感染及胰島素調控血糖,術前血糖8.43 mmol/L。手術過程:于臂叢麻醉下進行,在皮損周圍1 cm周緣標記出切開線,切開皮膚,銳性分離瘤體周圍組織,切除瘤體。術中見皮損處于淺筋膜有輕度浸潤,呈黃褐色(圖4)。根據皮膚缺損情況切取足夠的腹部全厚皮片,將所取的全厚皮片,按照大小修剪覆蓋于皮膚缺損處,縫合固定。無菌厚敷料加壓包扎(圖5)。術后繼續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內,并配合預防感染治療,術后10 d打開敷料,半個月后拆線皮片成活良好。術后8個月隨訪,皮片顏色自然,美觀,未見復發(圖6)。

圖1 患者右前臂皮損表面呈聚集沙粒狀

圖2 前臂4處皮損

圖3 組織皮膚病理:表皮增生,角化過度,伴有角栓形成及角膿腫形成,棘突不規則延長,呈假上皮瘤樣增生,真皮見多量急慢性炎細胞浸潤,以淋巴細胞、漿細胞為主,伴灶性異物肉芽腫形成(HE×40)

圖4 術中切除皮損后

圖5 全厚皮片修復后即刻

圖6 植皮術后8個月
討論 角化棘皮瘤可分為單發型、多發型與發疹性角化棘皮瘤。單發型角化棘皮瘤有3個罕見的臨床類型:巨大角化棘皮瘤、邊緣離心角化棘皮瘤、甲下角化棘皮瘤[1]。Schwartz[2]將本病分為增殖期、成熟期、萎縮消退期。因為本病生長迅速,不能明確的腫瘤體積,以及面部可能侵及,尤其是潰瘍和感染對較大組織的破壞性,對本病早期全面的治療是非常必要的,常用的治療方法有化療、光動力、激光和5-氟尿嘧啶和手術等。對臨床上擬診為角化棘皮瘤的患者,應密切隨訪或者作出診斷性切除,如果組織學確診為角化棘皮瘤則不必作進一步處理,但當病理上難以明確診斷時,應及時手術切除[3]。本例患者皮損發展較快,病理顯示有較明顯的炎癥浸潤,皮損處于增殖活動期,加上患者有糖尿病形成體內高血糖環境,導致皮損迅速擴散,本例患者最大皮損處達4 cm×6 cm,于最大皮損處培養出大腸埃希菌。感染因素應是導致腫瘤迅速擴大的又一原因。由于皮損過大,數量較多,嚴重的影響了外觀,患者強烈要求切除病損,雖然部分文獻強調手術治療,但對于術后皮損巨大不能直接縫合的皮損未提及有效的處理辦法,我們采用全厚皮片移植治療本病解決了創面大難以修復的問題,術后8個月隨訪創面修復滿意,未見腫瘤復發,患者及家屬滿意。
志謝 山東省千佛山醫院病理科孫青主任
[1]陳錫唐,劉季和.實用皮膚組織病理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4:340-341.
[2]Schwartz RA.Keratoacanthoma:a clinico-pathologic enigma[J].Dermatol Surg,2004,30:326-333.
[3]李頌,涂平,朱學駿.角化棘皮瘤一例[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3,36(10):607.
2013-12-05)
(本文編輯:吳曉初)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4.06.025